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学文 《寻根》2016,(4):38-41
正中原故地,闽台姓氏之原乡据诸多历史文献、姓氏谱牒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闽台两地和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史缘、文缘、亲缘关系,中原姓氏、河洛文化,是闽台地区的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源。许明镇编辑的《台湾源流》,在《台湾百家姓固始  相似文献   

2.
章立  章海君 《寻根》2007,(2):56-59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各个方面,以它的载体—祠堂建筑表现得最为明显。本文以浙江中部几处现存的祠堂为对象,  相似文献   

3.
祠堂:家族文化的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祠堂:家族文化的中心谢长法祠堂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宗庙,然而,真正的户外祠堂则是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祠堂的大规模出现则是在宋代。宋代理学家鉴于五代时士族衰落、谱牒散亡的状况,大力提倡恢复宗子法。宋代理学家提倡立家庙,供奉家族中历代祖先的神主牌位...  相似文献   

4.
李乔 《寻根》2010,(2):94-97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般人家的厅堂之上都悬挂有"××堂"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悬挂有"××堂"字样的大红灯笼。这里的"××堂",就是姓氏堂号。堂号,顾名思义就是祠堂、厅堂的名号。在传统宗法社会里,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一起,每个聚族而居的家族,  相似文献   

5.
王泉根 《寻根》2003,(5):115-117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历史传统与来龙去脉。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甚至三皇五帝。就世界姓氏文化而言,中国人的姓氏独具特色:一是中国人人人皆有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与民族只有名,没有姓);二是姓氏起源的历史悠  相似文献   

6.
郑强胜 《寻根》2010,(6):86-86
<正>本刊讯(记者郑强胜)2010年11月15日,由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和香港《文汇报》共同主办的中华姓氏文化(国际)巡回展在郑州正式启动。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  相似文献   

7.
正千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远离中原故土,颠沛流离,一路跋涉往南方迁徙。在漫漫的迁徙路上,客家先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为了防御自保,客家人一般是按姓氏建筑围屋过聚居生活的。每一座围屋必定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建筑。一  相似文献   

8.
李文放 《寻根》2007,(5):15-18
追根溯源乃人类之天性,中国古代各地普遍存在的堂号和堂联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堂号和堂联是中国家族文化中一种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开发谱牒资源的价值作了精辟论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笔者多年走访武威"三县一区"村落、社区,实地考察,搜集整理新老家谱,收获颇丰。本文参考清代以来姓氏谱牒文化标志人物"关陇大家"——张澍所著《姓氏寻源》等相关史料,就武威陈氏一族源流及族谱略述鄙见,或者对  相似文献   

10.
杨雄武 《大理文化》2012,(11):94-95
宾川县平川镇盘谷村的杨氏宗祠气势宏大,结构精巧,其中保存有中国近现代史上50多位著名人物的题刻。这些题刻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文字为一堂,是省内保存民国时期名人题刻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宗祠,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封富 《华夏文化》2009,(3):40-41
被称为“联圣”的清末才子钟云舫,其遗世之作有《振振堂联稿》,共收对联1850余副,其中专列有药草类对联70副。在其小序中,钟云舫记叙了药草联的创作缘由:“癸卯、甲辰、乙巳,三载羁成都,一顶南冠,无书籍可翻撷,每苦夜长,因索枯肠,取药名及四书成语,编辑成对,藉以消遣,  相似文献   

12.
封富 《华夏文化》2009,(1):34-35
钟云舫,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于江津高牙乡青草碚,清宣统三年(1911年)殁,葬于江津油溪灯油坪。据民国版《江津县志》记载:钟云舫“性豪侠,博于文,生平著作甚多”。他工诗文、词曲,尤擅对联,遗世之作《振振堂联稿》共收对联1850余副,成就斐然,被后人誉为“联圣”。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20,(4)
正祠堂又称祠庙,是血缘村落规格最高、最具有等级制度的场所,旧时主要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以及族人议事、教化倡学等。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等。徽州祠堂始建于明代嘉靖之前,自礼部尚书夏言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向皇帝上疏并建议"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后,徽州祠堂便顺势进入大发展时期,以至出现"郡县  相似文献   

14.
王永宏 《寻根》2005,(4):123-125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相似文献   

15.
鄢云辉 《寻根》2007,(2):126-127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国人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姓氏文化,全部浓缩在了一部《百家姓》中。《百家姓》是中国姓氏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缩影。在这部浓缩姓氏文化的精华中,“熊”姓以其曾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在南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令世人瞩目,叫中原诸侯为之惊叹的楚国,而厕身其中。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16,(1)
正早在宋代,休宁县古林黄氏宗族就曾修建了黄氏宗祠。明代夏言请求天下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后,徽州民间兴建祠堂进行祖先祭祀达到一个高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祠堂之制今巨族世家多有之,唯新安为盛。"(项:歙县《桂溪项氏祠谱》,"附祠记",乾隆二十年本)各县境宗祠祭祀风俗为盛。如绩溪县"邑多聚族而居,有宗祠支祠香火堂。岁时伏腊,生忌荐新皆在香火堂,  相似文献   

17.
宋全忠 《寻根》2012,(6):4-9
中华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姓氏根源、姓氏尊崇、寻根追祖、祖先崇拜,也包含家族生息、繁衍、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大众性、连续性、广泛性、世界性.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无时无刻不赋予华夏人智慧与灵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像中国这样完整且有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一曼 《寻根》2006,(2):68-70
九朝古都洛阳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祖籍地之一。近年来,许多海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寻根中原,并希望在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洛阳建立中华姓氏总祠,了却魂系中原、根在河洛的心愿。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洛阳寻根祭祖,经各方努力,洛阳将在邙山筹建寻根祭祖圣地——中华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该文化园计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碑刻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17,(2)
正《拾烬谱》是固始县东关述德堂张氏家谱。谱载:"咸丰丁巳(1857年)、戊午(1858年),皖、粤两逆(捻军、太平军)攻围固始。予故宅东乡八里店张家大庄,自克恕公迁此,历居六世。吾族聚处是乡者,红羊一炬,室庐俱毁,先世遗籍尽付□□。祖龙尤恸,谱牒荡然,无从征文考献,将为空桑中人矣。越十年秋,镛于故宅瓦砾中拾得残编一本,签题张氏续谱,镛喜极  相似文献   

20.
黄素龙 《寻根》2011,(5):129-130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姓氏。一个人在世姓什么,去世之后仍然是这个姓,这是古今通例。然而,在潮汕很多地区都存在生死异姓的奇特现象,当中不乏有为了感恩而改姓的,但也有因受到大姓的胁迫而不得不改为他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