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通过一段生活经历.反映了自己认识上的转折:一个热爱学的青年.竟然锁起了自己的书柜,这的确是一次可悲的转折,而这一转折的根源却是对应试的无奈。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灵感与诗意”“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的感受中了”。正是这样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思想上又出现了另一次转折一认识到,在学的世界里,“学”与“章”是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语言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学的第一要素的,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语言在学这个人类精神家园里,它只是处于“老四”的位置,这是亚里士多德“把学看成是自然与社会人生的摹仿”的摹仿说观念使然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高尔基提高了语言的地位,称之为第一要素,在学这个人类的精神家园里处于“老大”的位置,它暗含了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现代学语言观.即学语言本体说,也就是把语言看成学的本体.学就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学存在的家园.与科学和日常生活不同.语言之所以能成为学的第一要素,主要在于三大条件,即言说方式;它蕴含的丰富性或多义性;它蕴含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3.
《识字1》这一课拉开了春天的序幕,文本内容由八个描写春天典型特征的四字词语组成,每个词语都春意盎然。课文用几个凝炼的词语表现出了春天到来时的景象。我们教学时,要设法让这些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使他们较好地体会这些词语表现的形象、色彩、声音和情感等,从而形成语感,积累语言。我们不妨根据本课的显著特点,先让孩子们整体感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再用一颗童心带领他们走入音画世界学词语。一、走入音乐的世界学词语春天的音乐变化无穷,美妙动听,那么写春天的词语里就会有春之声。在学词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  相似文献   

4.
斯泰因的文学语言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学园地里,斯泰因的作品可谡一枝奇葩,她在学创作中动作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借鉴现代派的绘画技巧,刻意表现人的瞬间意识,进而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为此她在学语言方面作了大胆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学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传统学语言观“载体”说与“工具”论的影响,学语言学的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学语言学经历了漫长的前学科时期和准学科时期,古代中外哲学家,论家曾以他们闪光的思想和睿智的见解,为学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语言对学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及在学作品诸要素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得要性,因此,建立和发展学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与科学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命题是不朽的内容是具体的──谈“文学是人学”命题俞驰真理都是具体的。它根于生活的沃土,充分概括着实际人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由于它的真理性而不朽,它也是具体的。文学总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总是“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季塞南 《现代语文》2006,(9):105-106
学教学在中学语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它不仅承载着传播民族化知识的重任。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冰心曾说:“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在大力提倡人精神的今天,在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问题设置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实现学情与理的交融,“问”的形式也越具多样化。那么“问”究竟如何展开,什么样的“问”才有价值呢?  相似文献   

8.
专题三 词语     
词语(包括成语)的积累也反映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课标”对词语是这样要求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告诉我们学习掌握词语的方法.就是“词不离句”,即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命题早已被中外学者所证实。英、汉两种语言的表现有许多共同之处,英汉两种语言对于某些共同的经历就会不谋而合地使用某种共同的词语,而且在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上大体相当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wallshave ears”(隔墙有耳)等,但这种相似处在英汉语言中是极少数的,由于英汉两民族的特点不同,必定反映在语言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文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是关乎文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到底怎样才能锤炼出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我们的作文语言表达力度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尝试几种锤炼语言的方法,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也学着对语言精雕细刻。方法一:替换词语法一个呆板的词语犹如衣服上一个不合时宜的纽扣,会影响人的整体美;而一个灵动活泼的词语有时就像一滴水彩,能使整幅画增添不少亮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使全诗意境顿出,可见“炼字”或曰“词语替换”其意义非可等闲视之。“词语替换”主要有两点:第一,采用新鲜的词语替换,避免陈词滥调;…  相似文献   

11.
从先秦到魏晋,“言不尽意”逐渐成为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意”也就逐渐用来指称学艺术要表现的内容。学要表现的是人内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它也是难以用日常语言“尽意”的,从传统的学创作实践及理论来看,学超越日常语言的主要方式是“立象以尽意”,但学语言所立之象不是日常司空见惯的现实之象,而是以审美之心所绘出的超越现实的虚拟之象,即语言乌托邦,学超越日常语言的主要语言策略,一是以有限寓无限,二是运用比喻和象征,三是利用语言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义训的目的是确定一个具体语词的具体意义。在实际语言中,词语都处在具体的语言结构中,语言的具体结构关系总制约着词的具体意义,比如“熟”,在“饭熟了”这句话里,指饭“已经煮到可以吃的程度”了:在“麦子熟了”这句话里,指麦子“长到可以收割的程度”了;在“这条路线我很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印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7事实k.‘“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派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  相似文献   

14.
“始基”是一个用来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术语。对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提出的“水是始基”哲学命题,大多数哲学家都局限于自然哲学里进行论述。其实,这一命题对人学的意义也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标示着人主体性的觉醒,二是它标示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课文,就是要扣紧词语。只有扣紧了词语,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词语,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所谓“扣紧”,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潜心钻研课文语言,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热情批阅作文语言;从微观上讲,就是针对具体的词语,层层追问3个问题,即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这3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问自己,在课堂上要问学生,并要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  相似文献   

16.
一、开场白这里所说的词语,一是措词,二是指固定短语;一般短语和句子,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我们所讨论的词语,是以整体形象被储存、被运用的语言单位,而不是根据交际的需要,临时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这些“词”呀“语”的,哪个人不懂,哪个人不说?可细细一想,事情并不象想象的那样简单。比如说,“我心里七上八下……”我没想没说这句话时,我感知不到我大脑中还有个“我”、还有个“心里”、还有个“七上八下”这样的词语存在,可当我要想要说这句话的时候,它们又一个个地蹦了出来,叫我的大…  相似文献   

17.
学语言的审丑,是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的审丑,在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学语言“丑”的表现,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语言的审丑必须在审美理想的关照下,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李秀梅 《学语文》2011,(5):43-44
2011年安徽高考结束了,标志着三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也随之画上句号。纵观三年高考语言题:命题思维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回归课堂.回归生活.还课堂给学生”的主线,以启发考生调动在课堂中所学、学生自己的生活见闻甚至是自身经历中获得的知识信息,通过辨识、理解及分析,进行全面的综合思考,最后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9.
“校本”是20世纪末在教育舞台上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它一问世,便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种各样的校本形式不断地呈现在教育领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学领域从不同的层面都进行着改革,教学研究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校本教研”这一全新的命题应运而生。围绕这一命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陋识。  相似文献   

20.
从西方的学理论历史来看,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要到重要的转变历程;“感”在中国古典的传统学理论中也一直处于一个十分中心的位置。当代迅速移植过来的理论仍然在我们自身固有学话语的外面,因为西方现代是“感性的转向”的论,而我们则是从感性转向“理性”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