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小的宴席,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这个浓缩的微型社会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学理论。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来透过这一小的社会群体来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家长制、交换论和理性选择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时刻在发挥着作用,有些是我们意识到的,有些是我们所不自觉遵守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时尚是商品化社会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它是现代感基础上对民族记忆的组合与加工,是经济现代化之后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也是商品技术发展过程的人文化。民族时尚盛行于当代日常生活中,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民族时尚是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视角出发,赫勒揭示出阶级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分工造成日常生活异化,进而导致以信仰危机、文化危机甚至人类生存危机为表征的整个社会异化。为克服社会异化,赫勒提出“未来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构想,旨在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主体的态度、塑造个体的个性等手段来克服日常生活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合流,从而构建起“未来社会共同体”。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执着于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塑造,是依靠人们自愿选择和共同努力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统一的共同体,是为全人类存在的共同体家园。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共同体,其对人道主义原则、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共同体意识的强调,为我们今天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颇多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格局的深刻调整,当前我国人民的社会日常生活正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充分认识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探究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理论、利益和实践逻辑,科学把握历史与逻辑、利益与价值、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构建原则,有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回民学校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深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多种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进一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文化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后的政治环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国家即社会,社会即国家,国家与社会处于高度同一之中,由此政治权力渗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个体日常生活为政治所吞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式的政治日常生活逐渐解体,如何重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日常生活的重构不能向壁徒造,必须扎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可能性之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一方面源于伦常日用当中,另一方面也在塑造伦常日用。所以在当代日常生活重构中,儒学是其重要资源,对当代日常生活的重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社会形式在大数据时代被迫回应周期性经济危机情境下寻求数字化救渎的一种“修正”社会形态。它通过算法黑匣综合操纵数字、资本、技术和时空等方式,将工具理性逻辑外化于一种与现实社会既相映射又相背离的虚拟秩序,形成数字意识形态崇拜。正处于工业化向信息化快速转型的中国要跨越数字资本主义陷阱,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提防数字政治行为的暗层干预,促进数字社会秩序的日常生活再建构。  相似文献   

9.
正叶兆言的叙事标签甚多,先锋性、实验性、写实性、人文性、历史性等等,不一而足。不过,细看他的创作谱系,会发现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明显的叙事倾向和特点,即他很善于将个人经验和日常生活纳入对于时代的描写,将个体生命流程的变迁与社会的巨型起伏相交织,形成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相嵌合的叙事格局。《滞留于屋檐的雨滴》同样体现了叶兆言的这一艺术特色。一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必须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新课标下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是要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实证分析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特色;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载体环境关系且其载体环境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三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建筑形式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载体的相互作用是形成梅州客家民居文化景观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的制度与生活关系的探索,比较侧重于制度的实行对于生活的影响,关心制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问题。一些社会学家强调从现实生活出发理解制度、国家、社会变迁,研究思路发生了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的转变。"日常生活"理论区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制度。就历史学而言,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制度并非泾渭分明。"生活与制度"的概念,既要超越"制度与生活"的研究思路,更要超越"国家与社会"的研究视角,建立起小历史与大历史更加紧密的关联。从"生活与制度"出发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应该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制度化领域打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其中的制度性因素。制度往往内在化于生活,需要从生活理解制度,从生活史的角度促进制度史的研究,同时注意生活与制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选择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并且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该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但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制约下,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  相似文献   

16.
主体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背离是当前我国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有来自于传统道德的影响,有社会转型期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对这一问题的矫正可以从对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社会道德规范内容的改革、道德主体性的引导等方向着手。  相似文献   

17.
李丽 《甘肃教育》2021,(6):88-89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完整的道德规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来源。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其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初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迷失于迎合社会需求还是满足个人需要之中,游离于坚持本土为体还是内外兼容并蓄之间,失范于讲求速度为先还是追求质量为本之中.做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传统与现代相依相促、速度与质量协同前行是确保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道德观念相互影响与作用,形成了流行于整个社会的主流道德——绅士主义、工业主义、民族主义伦理文化。本文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社会不同阶层道德行为表象的分析,阐述当时社会主流道德文化的形成,并提示这种主流道德是英国历史上不断积累的传统文化与工业革命社会变革转型的新文化相融合的思想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阳明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七个方面的文化资源:“心即理”提供精神信仰的内化资源;“致良知”提供信仰与价值确立的本体论资源;“知行合一”提供信仰践行的方法论资源;“万物一体”提供价值理想的伦理学资源;“心物之辨”提供个体日常生活信仰化的启示;“群己之辨”提供社会生活信仰化的启示;“有无之辨”提供圆融个体、社会、国家之价值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我们的民族、国家铸魂、筑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