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工程设计训练承担着重要的课程任务,对材料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支撑。该专业在工程设计训练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该专业开展了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工程设计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拓展,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充实并拓展工程设计训练时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提升了该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对积极响应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三大基本理念,与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文章从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毕业要求的分解入手,阐述如何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机制。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相似文献   

3.
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是新工科建设的任务之一.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工程人才、促进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以吉林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为例,分析了目前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剖析了湖南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借鉴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经验和成果,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与“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课程”相结合的新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5.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知识体系重要的构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直接体现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无机非金属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按照工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优化整合实验内容,改革实习体系,以工程能力培养尤其是工程创新能力为培养核心,系统设计,构建而成。  相似文献   

6.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不足,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专业实验分为材料大类基础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和大型实验,介绍了不同实验环节的特点和功能。通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无机材料化学实验》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之一,对提高学生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的革新举措。根据专业特色,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激发科学创新精神,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国家在大力实施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重点建设的新工科专业之一、光机电算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须课,承担着为学生讲解各种光电检测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的重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此类课程仅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对所学的各种检测设备没有直观的认识。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通过增加专业技术实验、企业合作培养等环节来提高学习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复合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模式一直是高校相关专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对当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探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以期争取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从而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传统工科专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全面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优势和劣势,依托山西省区域产业优势,根据人才培养“六新”理念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培养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系列改革及其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材料近代分析方法是高等工科院校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物理及冶金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论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分析了材料近代分析方法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设备条件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形势下随着测绘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以北斗+为核心的多源传感器,融合位置服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兴测绘应用领域,使得传统的以经典测绘理论和技能为主的培养模式逐渐满足不了新型测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以新工科发展和中国地质大学测绘专业工程专业认证为背景,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等现状,以提高学生掌握新测绘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探讨新工科形势下提升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4.
剖析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指出了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现状,介绍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全程导师制对提升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校的升学录取率等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对于培养新工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素养。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这些策略在衡阳师范学院传统工科专业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刘晓文 《大学教育》2015,(8):162-163
宝石学方向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方向之一,对宝石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宝石行业特点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课程设置,开设了宝石检验与加工技术课程,为了延伸各门专业课程在宝石学领域的应用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加大课外自学时数和强化课外实践环节,采用由平时回答问题、课程论文、论文宣讲以及面试答辩等四部分组成的多元化综合考核方式。这些探索对我国类似专业宝石学方向以及相关学科应用方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无机材料测试技术及硅酸盐岩相学是全国高等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也是重要的实验技术课。这两门课程,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中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它们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核心问题“组成-结构-性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全国所有开设这两门课程的高等学校中,这两门课程中的实验课时都占了近50%的比例,但是所开设的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实验或演示性实验(大型贵重仪器),学生一般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先预习,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加速将高等教育从外延发展转换为内涵发展,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阐述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时代需求,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现状,提出新工科视域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改革措施,旨在探索与实践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路径,进一步创新建立工科专业教育培养机制,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后期的运营管理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始暴露出很多问题,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首先总结新工科的含义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最后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0.
工程教育专业改革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给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安徽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新背景下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形成原因.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从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进度安排、过程质量管理和监控、激励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模式、思维和能力培养等多角度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