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徽派建筑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文化圈中建筑派系的一个重要流派,因传统工艺、风格独特及造型优美成为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现代建筑元素在徽派建筑中的发展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具体体现在建筑美学、建筑空间和建筑符号上。当今,新徽派建筑在充分尊重建筑人文环境基础上,融入传统徽派建筑的精华,为当代建筑新领域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艺,并作为一种文化被广泛运用和传播。文章就徽州文化建筑形象建构的运用进行分析,并对其传播发展进行探究,使之能够满足当代建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90年代,生态学批评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并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有必要考察与反思它的发展历程,探究生态学批评产生的综合动因、生态学批评的人文运用以及生态学批评的局限性和矛盾性。用以探讨的态度批判学术界惯有的理论,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终身教育的协同发展,可尝试构建有效可行的传播机制,理顺京津冀终身教育协同发展的管理机制。文章通过对京津冀终身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归纳出"管理机制尚待理顺""社会影响力不够""重教育内容建设,轻受教育者需求研究""评价指标尚待完善"四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引入"5W传播模式""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四个经典传播理论进行破解,进而从"构建传播主体的动态平衡""构建易传播的多媒体矩阵和易接受的传播内容""构建基于传播受众需求的培育体系"三个方面,对京津冀终身教育协同发展的传播机制进行了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日益密切的关系,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书法的传播。文章试图考察当代书法在传播方式上出现的新现象,指出其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处理简便,平民化,互动性等特点。此外,网络还影响着书法教学、书法活动的进程和书法批评等方面。使得书法教学更容易吸引年轻人,展赛评审更加公开,书法批评更多的体现民间思维。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化研究应涉及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和当代生存境遇。《人间词话》作为现代文论的转型之作是探讨文学经典化的典型个案。时代风尚、批评阐释、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等是影响《人间词话》经典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在后文学经典时代,传统文学经典的生存境遇不容乐观,但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三途并行向一途独进,三足鼎立向一家称雄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同时有其失误:一是经典文本与阐释文本的混杂性,二是翻译传播中的双重间接性;三是注重政治功利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当代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典著作评注期,二是理论体系探讨期,三是当代形态建构期,而每个时期的研究都各有侧重点与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百年的传播与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二是推动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转型,三是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创新精神,二是二元对立思维,三是研究方法和思想资源单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以用户需要为传播目的,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多方式传播进行了探讨。包括对因特网上最有代表性的网站的评介,对网页经典内容进行的专题汇编,以及因特网特殊教育资源的实时查询系统与分类查询界面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8.
克拉克的经典"三角协调模型"被学术界认为是高等教育治理分析框架的雏形.后来得到了一批教育学家的发展,但其研究最终没有偏离克拉克的三角分析框架.鲍尔和阿斯克林在"三角协调模型"基础上结合贝达尔的理论提出了"权威-目的两分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试图超越经典的三角分析模型,从而对高等教育治理问题和存在的比较优势作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教育传播模式如何反映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技术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把机械传播模式理论移植到人类传播模式,向来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第一代理论移植以香农-韦弗模式为基础,促进了当时传播理论的发展。在网络时代,我们借鉴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OSI七层参考模型,结合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创新性地构建了人类分层传播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反映了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技术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科技传播是以科学技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活动,与社会多方面因素相关联,且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形成科技传播生态.科技传播生态研究对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传播生态学视角审视科技传播生态,阐述了目前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现状,并尝试提出科技传播生态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为例,结合中国唐代古典建筑特点,提出了一种从二维壁画图像到三维信息模型的数字化技术方法。首先对壁画全景与建筑特征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构建技术,依照古建筑建造规律和模数尺寸关系,经原境信息解读、构建方案设计、三维构建实践,将壁画二维建筑信息转换为三维建筑信息,实现壁画中建筑的数字化呈现。本方法为历史绘画作品中古典建筑的三维构建与呈现提供了思路与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本文从建筑文化溯源入手,概要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特质,着重总结建构中国建筑文化传播体系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从而论证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大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与价值,为建设中国建筑文化大发展的模式提出思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对人们的生活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建筑也是服务与人类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很多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而对建筑和企业品牌关系的这个题目的研究也就更加细致化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多了起来,但是同时也只局限在一个方面的。在相同研究层次下建筑融入企业品牌的传播中,为品牌提高了感知价值,树立企业的品牌现象,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与作用机制发生重大的变化,也使文化传播的研究呈现出新的范式。为应对大学文化传播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大学文化的传播需要继承和借鉴中外经典文化传播模式的理论,构建传播模式的理论支撑来提升文化建设的传播效果,能够为大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丰富的实践意义和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6.
由精英阶层向大众传播其社会信息与价值的过程称“等级传播”,是古今传播机制的主要模式;大众阶层接受、消化、散播、反馈、修正精英阶层对社会信息的意义解释过程,称“平级传播”,是传播机制的辅助模式。当代社会大众传播空前膨胀,但其实质仍然是精英阶层以大众利益的名义,利用大众的认知误区,用“等级传播”来为特殊政治或商业集团利益服务的“权力代言”活动。要实现精英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大众传播由“权利代言”变为“道德代言”,建构和谐社会公平合理的传播秩序,就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在教育和学术机制上确保大众传播对本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二、建立国家对媒介产业的评价监测系统,发挥其引导、调节、制衡的作用;三、政府和企业赋予媒介一定程度的监督批评空间,以推行社会规范;四、形成全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精神分析文论在当代大陆的翻译传播情况,分为精神分析理论著作、精神分析学家生平传记和介绍评述著作三部分,考察对象包括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拉康等从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到后现代精神分析,既包括精神分析学家的经典理论著作,也包括研究者对之所作的介绍评述.精神分析在新时期的巨大影响得益于翻译传播的实绩.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传播提出了挑战,青年群体作为当前新兴网络信息平台的主体,则更加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传播难度。通过对传播受众的实证研究,对微博世界中的理论传播,从原则、内容及技巧提出对策,以期提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微博中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传播科学知识和传承历史文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图书馆建筑抗震性弱的原因及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和构建基于地震灾害防控的新型抗震图书馆建筑模式。防震与抗灾结合的图书馆观念对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145-148
设计了基于虚拟仿真的LTE阵列天线与传播模型创新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既可实现阵列天线的基本原理和经典无线传播模型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内容,也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功能,将学生自主设计的模型算法运用于LTE网络的区域覆盖规划,并通过仿真实际场景的覆盖效果对算法模型进行优化。该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