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销3.0视域下,品牌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目的呈现出相应的时代特点,青年亚文化呈现出结构性转向,其表征形式呈现娱乐性、混杂性、消费性的特点。营销3.0时代,青年亚文化通过精准聚集“圈层”、充分彰显个性、丰富文化活动、追求情感认同形成对品牌传播的建构,通过借助青年亚文化,品牌传播成功实现聚集目标受众、凸显品牌个性、丰富品牌传播方式及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青年人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形形色色的网络暗语,其实质是一种具备社会方言性质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圈层语言。网络亚文化圈层对网络暗语的生成、使用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青年网络暗语突出表现为圈层内迭代速度快、圈层间互动频度高、圈层外扩散效能强等趋势。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青年群体所使用的各种隐语黑话存在红色地带、灰色地带和黑色地带,需要根据其不同属性采取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青年亚文化呈现新样态,其多元性、拼贴性、娱乐化和情感化特点愈加突出,同时又具有了边界模糊、集聚松散、抵抗性减弱、迎合商业收编等新特点。网络文化的特征对主流文化介入和引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造成新困惑,但也带来新机遇。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增强教育主客体互动、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话语等多种路径,消解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区隔,消解文化冲突,不断提升主流文化引领的影响力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6.
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网络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它以隐性载体的形式构筑文化育人环境,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网络青年亚文化以系统结构逻辑、符号互动逻辑及利益满足逻辑为基础,由主体、载体、目标、场域、内容等要素相互选择和配合,构成了主体建构结构、多维情感结构、中介支撑结构和实践形式结构。这些结构相互耦合并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生发出文化价值传承功能、主体性人格塑造功能、心理调适与补偿功能、情感凝聚与熏陶功能以及文化传播与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7.
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群体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反映,网络青年亚文化因其种类的多样、影响的即时、内容的碎片化和形式的杂糅广为高校青年学生追捧,对青年的价值观起到形塑的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了拓展和补充,形式上作了完善和创新,风格上进行了丰富和调和,但它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冲击.据此提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网络青年亚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大局中:变"堵"为"疏",化解冲突点;变"斥"为"引",把握着力点;变"管"为"用",找到契合点;变"客"为"主",打造闪光点.  相似文献   

8.
王瑜 《文教资料》2009,(9):171-172
青年大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地位造就了属于青少年群体的青年亚文化,这种文化对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封闭、游戏、放纵的特质,形成一定的缺陷和偏差.鉴于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沟通、引导、指导的角度,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人际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9.
"00后"青年大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熏陶和感召下,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仍有部分青年大学生故步自封,沉寂在自我的愉悦和狂欢中,学习功利思想比较突出,生活消费主义较为普遍,社会责任感存在缺失,文化价值观取向偏差,造成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冲突,这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困境。青年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与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高校教育、同辈影响和自身选择都有莫大关联。进入新时代,通过坚定确立高校主文化育人阵地、扩大高校主文化辐射影响范围、合理转化青年大学生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实现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调适与整合,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主文化的实际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琴 《海外英语》2014,(9):197-198,203
源于美国街头黑人文化的嘻哈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青年亚文化。当前它盛行于中国并对当代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该文试着从跨文化、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探究嘻哈文化的起源、特点,对比中美嘻哈文化以及它对中美青年的影响,最终探讨我们如何在教育中正确地认识和引导这一波亚文化潮流并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活了青年亚文化话语,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同时也促使各种文化关系进行重组,推动了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将青年亚文化景观推向了新的高度,引起学界对其与主流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思考.后现代理论话语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表征方式和风格已经转向.德勒兹的"根茎说"描绘的任意连接性、异质性、多元性、反意指断裂性、制图与贴花等特质与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虚拟社区"中青年后亚文化的表征与传播契合,为青年亚文化话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两个大局”交织成为当代青年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在推动和技术赋权的外在催化下,网络亚文化呈现出旨趣各异的多元形态。近年来,一些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青年奋斗志气的弱化、斗争骨气的软化和能力底气的淡化。为此,需要促进网络育人的创新发展、筑牢网络育人阵地、增强青年主体自觉,提升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14.
当代中国国家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社会文化的风格和特征本来存在差异,但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两种文化活动开始互动和融合.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介绍了中国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并分析了这两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相互融合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宝"节目大受欢迎的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让人们体会到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价...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16.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与以培育和普及主流文化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以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独有特征,分析其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有着这个时代的青年特征,自由、开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网络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和主流文化相区别的"青年亚文化",给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要适应潮流,以网络新媒体为阵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员博客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手段在思政教育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在青年亚文化的生成过程中,隔离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精神环境场域,它通过宣示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疏离及区隔的立场而获得一种自我确证和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也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堵点与难点。跨越二者之间的文化沟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要推动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隔离”到“对话”的转化,通过勇于“破壁”、主动“入圈”、积极“出圈”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亚文化的高质量精神引领力。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青年亚文化以青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划定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由此产生的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新媒体场域,对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