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康德译名的商榷》一文中贺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主张,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华化西学”。针对当时术语翻译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术语翻译中切实可行的四项原则,并以“先天”译名来例证了他的术语翻译思想。他早年的翻译思想对当今的学术译名的翻译仍然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分析归化的矛盾和归化译者、异化译者两种不同的观点,并从文化词、习语以及新生词汇等方面举例,对比讲述了这两种翻译方法的用法,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本文从翻译模因进化角度探讨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指出在模因传播初期归化翻译策略是必要的,异化翻译策略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化呈现出向归化单向转化的趋势,翻译模因论可作为评判当今翻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的一个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在翻译界内部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归化一。一派主张“异化”.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他反对译者的。隐身”.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以使译者“显身”,译作“显性”。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反对译文流畅的翻译策略。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束缚,从西方批评理论、解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为西方翻译理论建构了新途径。但他的理论也有着本质的缺陷。后殖民主义思维下的理论基础缺失.翻译方法与文化霸权的联系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7.
程慧 《海外英语》2015,(2):44-45,50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郑丽芬 《九江师专学报》2011,(4):106-107,110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提供了一种全新角度来审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问题。文章诠释了模因论视域下的归化翻译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解读了模因论下的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1.
刘喜玲  刘丽 《考试周刊》2010,(22):129-130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概括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历史由来与意义.指出了两者间既相互对立又动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归化异化“度”的分析.指出好的译文应当是归化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归化、异化作用下.翻译教学应当重视文化因素对学生学习翻译的影响,教师应在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中杂合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重新认识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本文从杂合视角分析了归化、异化,探讨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提出了杂合的翻译策略。即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13.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翻译的根本属性是翻译文化。首先,翻译的目的就是透过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翻译的任务就是实现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完成文化传递。其次,拟翻译文本的选择是受文化影响和制约的,文本翻译本身就是对文化的翻译,文化又借文本得以体现。最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之争实则为一场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中争论的焦点.文章拟从翻译的文化语境、读者的文化心理、译者的文化态度以及翻译策略的实例分析等四个方面出发.对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指出适度异化是进行文化传播的积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强调异化,不是否认归化;异化和归化始终是翻译策略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界,翻译理论众多,各派观点不一,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除了由来已久的经常见诸各专业期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外,还有“归化”和“异化”之争。本文通过引述几位中外翻译名家针对归化与异化所持的观点,对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长平  文倩 《考试周刊》2012,(31):25-26
本文从跨文化翻译角度探讨了译者该如何应对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如何找到一种既能有效表达原文意思又能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的方法,应该采用何种策略更好地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本文从文本内容、目的、译文潜在读者、社会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选择,最后提出,归化和异化策略只是译者用来应对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工具,问题的本质是面对各种因素,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两种工具而不是争论哪种工具更为优秀。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翻译界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是:(1)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的主要目的;(2)在目的语文化中移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3)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Nida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并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这一派的观点是:如果译…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翻译观谈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新的学派—文化翻译学派形成,该学派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这种观点给翻译界人士以新的启示,使得翻译理论进入全新领域。文化翻译观同样也给习语的翻译带来很大优势,用这一观点从文化层次的高度上灵活采取归化或异化来处理习语翻译,使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等效。因此,使翻译作品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中西方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中西方翻译理论家与实践者对这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文章首先通过引用韦努蒂、奈达、施莱尔马赫等西方理论家的观点,剖析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起源、定义及主要观点,其次分析中西方专家的论点,发现学者对这两种翻译策略的看法与态度是有变化的,从最初认为两者不可兼容到之后提出两者实为互相补充这个观点;最后揭示了两种策略皆注重文化内涵传递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