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好男儿志在四方,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古训。可是,16年前的那个夜晚,在遥远的南极大陆,不知谁忍不住一下子哭出声来,顿时,在场的四五十位男子汉全都抱头痛哭,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2.
在以《史记》和《汉书》为中心的史传文学中,卫子夫是一个粗线条而不乏传奇性的女人,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大汉贤后卫子夫》以粗线条的历史记载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再创作,将卫子夫塑造成一个"不争、不显、不露"、有才情、有美貌、有见识的女人,实现了对卫子夫形象的跨时空、跨媒介传播。笔者认为电视剧中出现的卫子夫形象,与传播主体的文化认知与艺术追求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有关,同时也与电视剧这种传播媒介的特质及所对应的受众的审美趣味有关。  相似文献   

3.
《云南档案》2012,(5):58-58
<正>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逃者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研究当中,都将贾谊的悲剧原因归结在古代的用人机制和群臣的嫉妒上面而很少关注贾谊的自身原因。而通过分析认为贾谊的悲剧真正的原因在于贾谊自身的性格弱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叶永烈是我国当代著名科普科幻和史传纪实文学作家。他在不平凡的文学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视文献利用,并始终都与图书馆文献利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叶永烈史传纪实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图书馆文献利用进行探讨。[方法 /过程]简述叶永烈令人敬仰的史传纪实文学作品创作成就,分析叶永烈史传纪实文学创作过程中对文献利用的理解和重视,着重探讨他对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文献利用,揭示图书馆文献利用对叶永烈史传纪实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结果 /结论 ]图书馆成为叶永烈获取各种科学知识和思想信息的重要宝库,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文献资源宝库和力量源泉。叶永烈一生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的史传纪实类文学著作,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6.
茅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他通过自己的翻译向中国读者传达了新文艺的宗旨与价值,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8.
70年前,斯大林曾经命令杀害超过2万名波兰军官和知识分子,70年后两国共同纪念死难者准备解开这一历史仇恨时,波兰总统的专机坠毁在俄罗斯的森林中。一场空难将导致两国关系向何方发展?  相似文献   

9.
战国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出身贫寒,在仕途发展上一直不顺利,但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硕果累累,在古代文坛的地位十分重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孙霄 《中国图书评论》2011,19(12):82-84
高校西方文学史的教材在不同时期都有新的版本出版,但就其体例和内容而言却存在似曾相识的倾向,许多外国文学史类的教材都遵循着这样的模式:以时代发展为线索,先概括各时期的社会状况,继而分述一种文学思潮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脉络,然后评述重要作家的创作。而在论述具体作家时,总是先略谈其生平,  相似文献   

11.
【前记】许杰先生(1901~1993),原名许世杰,字士仁。浙江省天台县人。192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评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1928年,曾到吉隆坡,任华侨《益群日报》总编辑。  相似文献   

12.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21):54-61
19世纪法国殖民者给柬埔寨带来了现代印刷技术和新闻传播业。1970年以后的柬埔寨政治动荡,每次政权交替都几乎造成新闻传播业的断代。特别是红色高棉政权,视出版社、报纸、杂志和现代学校为西方流毒,全部关闭,只有5%记者在这场浩劫中幸存下来。1993年和1999年的柬埔寨宪法确认了自由主义的新闻体制,柬埔寨的新闻传播业终于赢得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本文按照历史时期分段梳理柬埔寨的新闻传播业状况,以厘清该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当了多年的低幼读物编辑,整日浸没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童话园里,心里却不知不觉地逆反地产生出幼儿悲剧文学情结,渴望不断有抹着一缕淡淡悲伤的优秀幼儿悲剧作品问世,让幼儿体验那种用"悲"的形式,通过美的对象被毁灭或遭受巨大灾难,引起情感上的逆受反应--一方面引起他们的悲痛之感;另一方面,在悲哀痛苦中看到美,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记得在编辑后来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的<好阿姨新童话>丛书时,当收到一篇篇或温馨浪漫或幽默诙谐或紧张刺激的童话佳作时,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可收到谢华女士的<月光和麻雀>时,我不禁拍手叫好,因为它是谢华女士继幼儿悲剧童话力作<岩石上的小蝌蚪>后的又一篇难得一见的优秀幼儿悲剧童话,不仅满足了我的悲剧情结,而且完善了这套丛书的文学形态,大大提升了这套丛书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与城市的文学叙述传统中,对乡村和城市二元对立的判断有着简单化的倾向——乡村仅仅保留了纯真美好的一面,城市则成为贪婪邪恶的化身。威廉斯很反感这种看法,他斥责这种由文学修辞塑造出来的对比为"抽象对比",遮蔽了更为复杂真实的历史关系。而且"乡村"和"城市"这种二元对立的叙述被一组循环往复的逻辑内在地串联起来:文学家们对城市的憎恶转化为对乡村的喜爱,对乡村的喜爱反过来又助长了文学家们对城市的憎恶。威廉斯将这种乡村文学叙述称为"田园符咒"。依据这种逻辑,自然也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2010,(6):29-29
黄涛(1920年8月9日—2008年8月9日),人民编辑家,原战士出版社(今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山西平定人。1937年9月参加革命,在军队中长期做宣传教育工作。1950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  相似文献   

17.
北朝墓志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以志为史的文体观念:一、序文结尾出现一段类似干"史论"的文字,意在收束全篇,作最后评断.二、将墓志与有关的史传文字相比,或视作一种承继,或以为补其阙略.三、标榜实录精神,以志文的方式参与历史写作.  相似文献   

18.
曹慧民 《军事记者》2006,(12):10-10
我们以当代军人的名义,刚刚完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纪念盛典。刊发在本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文苑》上的13篇长篇纪实,用引人入胜的文学叙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长征,构成一幅色彩飞动、激情蒸腾的历史文化长卷,将长征的不朽精神以及70年来的长征文学脉络,嵌入读者的记忆之中。现在,画卷在我面前依次展开。我试图在上面找出规律和启人思索的东西。譬如,它以何种力量如何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我首先注意到,13篇纪实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在挖掘历史题材的文化底蕴上,显出一种“掘进”的力度。这在首篇推出的《长征,震撼心灵的历史细节——在长征诗…  相似文献   

19.
化石千层下 在野外山崖上找到一块有螺壳的化石,好奇地看来看去,不由想象着千万年前的沧海桑田,这里真的可能是经过了“百川沸腾,山冢 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个小小的螺壳化石里,仿佛压缩了很多年的历史。 经历了亿万年,草木鱼虫都成了石头,漫长的时间仿佛被Winzip压缩过,按照年轮积攒了层层消息,等着有朝一日后人来“释放”历史。其实,过去的历史就是化石,仿佛曾经是动物植物的过去,压得久了成了石头,成了石油,成了煤炭,变了形也变了质。只要有历史,什么都可能是化石,就说文学罢,唐诗宋词,看上去是文字文本,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