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蔺相如既“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之后,廷见秦王时,与秦王的对话中写道:“且秦强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这里的“一介之使”,各种注本几乎都是解释作“一个使者”的,“介”就是“个”。这是个老问题。旧《辞海》就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2.
一、“相如谓秦王曰:‘……且秦疆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课本和《历代名篇选读》都注释为:一个使臣;介,通个。查《辞海》“介”:通个;通芥。又查“一介”:①犹—个。②介,通芥,草芥。也形容轻微。我认为,“一介之使”的“介”不是“个”而是“芥”,引申为“轻微”。因此“一介之使”应译为“一微小(指职位)的使臣”。理由是:首先,“之”在古文中可作代词、助词和动词。这里显然  相似文献   

3.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一,视所出使之国…  相似文献   

4.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中的“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  相似文献   

6.
(一)“一介之使”不是“一个使臣”课本注“一介之使”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欠当,理由如次:“个”在古代作量词,是专指长条形的东西。如《汉书·刑法志》:“负矢五十个”。师古注:“个读曰个。个犹枚也。”这与今天“个”的广义是有异义的。“介”在隶书中写作“(人几)”,只有作偏旁时才写作“个”。当“介”与“个”作异文出现时,“介”大都不是量词。如《书·秦誓》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一句,课文注为:[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编者把“介”释作“个”,视为量词。若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这一角度认识.似能讲得通,但在古汉语中,数词与量的结合用作名词的定语是极少见的,一般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与中心词结合。见于本文的仅举几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都不用量词。课文把“介”解作“个”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刊载了孙凯先生的大作《“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质疑》(以下简称“孙文”),文章指出:“介”在“一介之使”中应指“一种人”,“出身卑微的人”“像傧介这样的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但是,“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指人,为什么不能理解为课本注释的“个”。“孙文”并未明示。笔者以为值得探究,故仅呈浅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释“南亩”     
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南亩”泛指农田。为什么农田可以用“南亩”泛指呢?《辞源》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0.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修》94年七八期合刊解析《谏逐客书》中“使之西面事秦”一句时,将“西面”解释为“在西面”,把全句译成“让他们在西面事奉秦国”,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反而会造成本来不会产生的误解。该句原文是“……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的宾语“之”是六国。六国均在秦国之东,怎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13.
隐括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文章体裁。据苏轼《水调歌头》词序: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辞海》对“隐括”的解释是: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现代汉语词典》对“隐括”的解释是: “(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  相似文献   

1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15.
《论语·泰伯》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历来有不同的断句和解释,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中重点词“民”的理解。下面略陈己见。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倡导民主,曾说这句话古人圈点句读错了,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人认为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都是“老百姓可以  相似文献   

16.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讨论如下: 一、[一介](0021)注:“①一人”,《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伎。”按:“一介”训“一人”欠当,应训“一个”。“介”字解“个”字作“个”  相似文献   

17.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2003年12月第1版)将《谏太宗十思疏》的首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解释为:“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长(Zhǎng):生长。”这个解释笔者认为有些不妥。对这个解释提出不同意见,主要是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为依据:本文的首句为三个短句构成的排比句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此处的“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解释为:主谓之间的助词。所以“长”、“远”和“安”都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但后两者却分别解释为“长远”和“安定”,依然为形…  相似文献   

19.
隐括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文章体裁。据苏轼《水调歌头》词序:“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辞海》对“隐括”的解释是:“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现代汉语词典》对“隐括”的解释是:“(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隐括”有扩写、缩写两种方法,下面选取几则,供同好  相似文献   

20.
一、例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二、说明要诀1:怎样解释怎样译,解释不全等翻译。例文中“钓”、“使”、“往”等词,在译文中可直接按其相应的解释,分别译为“垂钓”、“派遣”和“前去”。依照这样的译法,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的单音节词,都可相应地对译为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但有的词其解释与翻译之间却有着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