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不仅是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革命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十七年”时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反映了这场变革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影响。文章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为考察中心,通过小说中民居空间、民俗空间、政治生活空间书写呈现的“政治化”嬗变,观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政治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对豫东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是刘庆邦乡土小说的鲜明特色,其乡土小说对豫东地区多彩斑斓的民俗事象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一方面,小说民俗书写的背后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中既有对故乡的眷恋和守望,也有对民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豫东乡村民俗文化的书写也凸显出乡民们顽强坚韧的生命意识,表现作家试图重构传统民族意识和精神家园的创作心理。刘庆邦用文学怀乡的方式表达着对记忆中传统民俗事象的眷恋以及在当下社会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城市获得快速地发展,乡村题材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意象,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城市意象的出现和变异给乡村题材小说带来许多重大影响,同时,乡村题材小说中城市意象的大量书写也承载着特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广芩以一系列满族题材小说回顾历史,书写民俗,展现了她对家族及所属民族的认识与感悟,并立足于现实,揭示了满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没落的现状,于字里行间充斥着眷恋与同情、反思与批判的复杂情感。因此,叶广芩满族题材小说展现了文学审美和民俗研究的双重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草原叙事是张承志早期小说的主要内容,民俗作为草原文化的载体,使草原成为都市异乡人的故乡。小说《青草》以民俗的视角构建了草原爱情叙事、草原民歌叙事、草原花绣叙事、草原赛马叙事,将一代知青与草原和青春的告别写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隐喻性和仪式感,书写了一幅具有地域理念和文化内涵的草原风俗图卷。  相似文献   

6.
钟肇政的小说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民俗,把民俗与人物描写、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钟肇政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作家,其笔下有大量的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游艺民俗、民俗观念等诸多民俗书写,可谓客家民俗大全。民俗是族群共同创造、认同并遵循的,是族群固守的精神家园,其文化认同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7.
草原叙事是张承志早期小说的主要内容,民俗作为草原文化的载体,使草原成为都市异乡人的故乡。小说《青草》以民俗视角构建了草原爱情叙事、草原民歌叙事、草原花绣叙事、草原赛马叙事,将一代知青与草原和青春的告别写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隐喻性和仪式感,书写出一幅具有地域理念和文化内涵的草原风俗图卷。  相似文献   

8.
周阿敏 《文教资料》2012,(32):99-101
新世纪以来,基督教文化成为书写乡村时难以规避的内容。有些小说将基督教文化深度介入文本;有些小说展现新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有些小说只是将基督教作为文化背景,融入到多元宗教文化叙事中;有些小说单纯呈现基督教在乡村出现的现状。基督教文化在新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表现差异,是其对小说创作者影响方式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国家在场既深刻地影响着民俗体育自身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民俗体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瑞金冯候庙会仪式民俗体育就是国家在场几经兴衰,今天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人们道德规范,缓解矛盾,营造安定、祥和氛围,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功能价值.通过冯候庙会仪式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宣讲交流,升华乡规民约,重塑庙会仪式的文化价值,破解乡村社会治理困境,打造民俗体育文化精品,服务乡村美好生活,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