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发生时,在成都附近青城山游览的外籍教师秘鲁人约翰·达卡尔用手中的DV拍下了地震发生时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地震来临的突然与可怕.职业记者无法拍摄到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DV的作用和力量.虽然在中国的职业标准目录上找不到DV的影子,但DV使用者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大量的DV新闻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丰富甚至支撑了民生新闻栏目,使电视新闻的采编播流程和节目形态产生了新的变化.来自民间的原生态电视新闻逐渐融入主流电视媒体,成为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力量,DV新闻正在逐渐得到观众、专家、电视从业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柳广文 《今传媒》2010,(2):94-96
时下,DV机已经成了普通家庭日常消费的热门商品之一,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利用DV机拍摄个人的视频影像。平常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提起"DV"一词,可是说到"DV"这两个字母的具体含义时却鲜有人能够说  相似文献   

3.
我们看到的电视新闻不仅仅为拍摄画面而去简单的拍摄。还要对新闻事件发生的画面中的各个要素,如新闻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引起事件发生的主体、事件发生的环境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使得观众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对电视新闻画面的全局即技术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其构成,发挥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展示画面语言的魅力,满足人们眼见为实、先睹为快的接受心理。当然拍摄时也要在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和艺术处理上来做文章。  相似文献   

4.
当人们通过网络反复点播拍客上传的各种各样的视频时(从2001年的《清华夜话》,到2005年神舟六号宇航员费俊龙让同伴用DV机拍下自己在太空翻筋斗、刮胡子的画面,再到2010年拍客拍摄自己游世博会的影像),我们惊异地发现网络与民间影像的  相似文献   

5.
没有预警 ,没有前兆 ,2 0 0 4年 12月 2 6日 ,一场由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 ,造成历史性悲剧。 2 0 0 5年 1月 4日 ,CCTV《东方时空》播出了一位北京游客张磊在泰国海滩拍摄的海啸DV画面。让人深思的是游客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还把汹涌的海潮当作难得的“美景”欣赏、拍摄。当他们撤退到安全地区看了当地电视才知道真相。当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之后 ,媒体显示了超越国界的力量。引发了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捐助和救援行动以及海啸预警机制的筹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害 ,同样留给我们惨痛的记忆。在北京 ,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就有 :2 0…  相似文献   

6.
《电子出版》2006,(1):47-50
随着数码摄像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使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属于自己的“大片”,通常,我们在影片拍好之后可以直接放在 DV 带上保存,以后就用DV 机回放,也可以采集到计算机里,编辑后回录到 DV 带上,还可以采集到计算机里进行编辑,最后刻录成 VCD 或者 DVD保存。一般来说,现在市场流行的 DV 机在销售时都随机附带有与电脑直接连接的图像采集配件和编辑软件,可以对所拍摄的影像进行简单的编辑,DV 带比较贵,把拍摄的 DV 内容转换到电脑上并刻成光  相似文献   

7.
徐蕾 《传媒》2003,(1):41-42
金城武手拿DV到处游荡并在电视机中反复观赏拍摄内容的镜头,是王家卫电影中很经典的一个画面。如今这个电影中的画面已经真真切切地来到了生活中,朋友见面就问“今天你DV了没有”?DV着着实实的火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发海啸,民众用DV记录下了岩手小镇被波浪吞没的场景;8月28日晚央视新闻播放了一段美国民众隔着家中的玻璃墙拍摄的"艾琳"飓风来袭时屋外的场景;当事人或旁观者把交通事故场景用手机拍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在当今时代各种信息的接收也越来越便利,从最初的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到画面的收音机,发展到电视、电脑等.新闻和纪录片等传播信息的手段也应运而生.而如此生动、具体的画面的呈现,也必然离不开摄像这门专业技术.正是因为有摄像师扛着摄像机辛苦的拍摄,我们才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各种纪录片以及新闻,接收到这么多的信息.但是,我们很多人所认识的摄像,仅仅是只要会摄像就可以,单纯的看到摄像机去拍摄,认为只要具备拍摄的技术,就可以承担拍摄的工作.因此,我们也就忽略了摄像的种类,不同摄像活动的差别.本文主要针对新闻摄像与纪录片摄像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来分析它们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DV物语     
冷冶夫 《传媒》2005,(3):62-62
DV的飞速发展,使读图时代离我们愈来愈近.会使用画面镜头讲故事,将是未来的主宰!  相似文献   

11.
时下,DV机已经成了普通家庭日常消费的热门商品之一,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利用DV机拍摄个人的视频影像。平常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提起“DV”一词,可是说到“DV”这两个字母的具体含义时却鲜有人能够说得上来。笔者曾随机提问过周围一些朋友:“什么是DV?”听到的回答大部分指向了小型家用数码摄像机,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人的视觉规律,白天可看到各种景物的五颜六色和丰富的细节变化,而到了夜晚由于人眼对夜暗分辩率较低,所看到的景物几乎都成了灰色。为此,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针对夜晚的"景色"特征,准确把握拍摄的色彩基调,从而使人们观看时在视觉和心里上的感受与夜间事件现场的情绪和气氛相吻合,犹如身临其境。一、准确选定夜间的色彩基调,提高电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把握好夜间拍摄的色彩,首先应选定景象的基本色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欣赏电视片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电视记者拍摄的画面违背了电视摄影的一般原则,使人看了很不舒服。本文把电视画面构图和运动摄影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归结为“电视摄影十八忌”:  相似文献   

14.
何洪达 《记者摇篮》2009,(10):61-61
电视的优势就是利用画面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画面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有效传递,摄像的前期拍摄尤为重要。在新闻片的拍摄中,要在最短时间内有效的拍摄到有用的信息,根据新闻理念把镜头有序的、流畅的连接起来,减少后期编辑工作的压力,这就是无剪辑拍摄。运用无剪辑拍摄思想进行拍摄,可以使新闻从发生到整理到发布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5.
“5·12”地震后,笔者第一时间接到上级通知赶赴灾区完成拍摄任务。一到灾区,那些在报纸上看到和广播里听到的经济损失、伤亡人数等一串串数字立刻转化为现实,变成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深深的印入脑海。笔者在川期间共拍摄了照片10000多张,录像资料3000多分钟,记录了灾后中断的道路桥梁、倒塌楼房厂房、毁坏的村庄水库和塌方的山体等被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6.
谈到张宏江,熟悉他的同事都会风趣地说他是"地震预报员".2008年5月汶川地震时,张宏江刚从珠峰执行完拍摄任务,地震发生时,他和同伴正在拉萨,离成都很近,听到消息后直奔震区.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时,张宏江刚刚结束汶川地震5周年的报道,同样离震区最近,同样也是第一时间直奔灾区.作为一名北京晚报的记者,如此偶然地与心系全国人民的两件突发事件连在一起,除了感慨他作为一名专业记者的执著和无畏,也让我们充满好奇.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在日本发生9级地震时,搜狐网转载了日本海啸最难忘的20张照片.其中有每日新闻社、路透社播发的一张照片《毁灭之浪》(如下图):画面中记录的巨浪盖顶涌来的动感要素,恍若让人"听"到巨浪咆哮而来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电视记者通过一幅辐精美的画面,将生动、具体、典型的画面形象地展现给观众,使人不但能耳闻目睹,有亲临现场的感觉,还能得到“美”的享受.受时间和人眼接受图像信息的限制,电视新闻画面不可能长时间在屏幕上显示或停留,观众不能像看报纸、美术作品或照片那样反复地、全面地观看画面.这就要求记者或拍摄人员选择出最能反映主要内容的画面,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电视机屏幕上最能解释新闻消息的画面.因此,对电视新闻画面的精确解析是电视新闻拍摄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直播电视新闻《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为例,从三个方面指出了此次直播的画面拍摄特点,即平缓的画面节奏、综合运动拍摄和以侧面为主的拍摄方向。文章提出了做好直播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三点启示,从而提高直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希冀给业界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电影画面是由画格组成的,电视画面则是由帧组成的.由于视觉暂留原理的作用,这些画格在运动中产生了活动影像.一个影视画面指的是从摄影机开机到关机,所拍摄到的在一段时间内连续的空间图像.因此从影视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方式--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影的基本构成因素--画面是运动的产物.没有运动就没有影视画面;没有运动的画面就不能称其为电影或电视.下面就影视摄影中的运动形式以及它们对画面构图产生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