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本文是一篇“访问记”形式的散文,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那山窝就是红石崖”,写“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的途中情景。文章一开头就点出秋收、秋种完毕,正是打猎的好季节。引出了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董昆住在红石崖。在去红石崖走访猎户的路上,作者一方面欣赏深秋的景色和村边场园里的丰收景象,一边也在沉思:从董昆又想到猎人家乡的尚二叔。回忆起他小时候跟着尚二叔打  相似文献   

2.
《猎户》是以“我”访问董昆为线索来写的,一开头就点出“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接着写“我”在访问途中想起了旧社会的猎人尚二叔,然后写绕道冯岗,顺路拜访“百中”老人未遇,最后写到了红石崖,见了董昆,可以看出文章的线索分明,记叙的顺序恰当,因此尽管时间拉得长,地点转移多,材料琐碎,头绪较多,但还是结构紧凑,条理清楚。  相似文献   

3.
吴伯箫的《猎户》,是高中语文二册重点单元五篇散文中的两篇讲读课文之一,人教出版社的《教学参老书》河北师大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新探》对它的理解似乎都不得要领,主要是它的主题思想应该怎样理解?它是不是一篇写打豹英雄董昆的访问记?写尚二叔和百中老人究竟是不是为衬托董昆安排的?写访问途中的所见景物究竟是不是为董昆的出场服务的?一句话,其构思、立意和组材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现就我的教学实践和几次备课所得,谈谈粗浅看法.一、主旨所在,"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虚实相生,以虚带实,是《猎户》一文的表现方法之一。 文章开篇,用了三个简洁的短句,交代了访问的时间、地点、对象,明确了全文的记叙中心——“打猎季节”去“红石崖”“访问打豹英雄——董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文章接下来写了三个猎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意在表现“猎户”群像,而不是单个的“他”;意在体现一种精神,即“猎户”精神:仇恨豺狼虎豹,仇恨一切害人的野兽和强盗;爱护人民,为民除害,不辞艰辛,不避凶险;有过硬的本领,丰富的经验,而不是单个猎户的优秀品质。然而,怎样来表现猎户群像,体现猎户精神。则是颇费思量的。如果只写董昆这一打豹英雄,这固然毫无疑义是写了“猎户”,但无论着墨多少,都不足以表现“猎户”精神,都会使人物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特别是用次要人物陪衬主要人物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剪裁,结构紧凑,过渡自然的章法。二、训练与自测 (一)填空: 1、本文访问的主要对象是董昆,写的主要事情是他打豹事迹,而文章题目不用《访问打豹英雄董昆》,却以《猎户》为题,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浅谈《猎户》的欲擒故纵北京顺义杨镇一中刘振华《猎户》是不惜用曲笔的一篇独具风格的通讯散文。文章开头就交待了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但七折八拐,赶前抢后,总是阴差阳错不得相见,最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就是欲擒故纵的写法。“董昆是什么样子呢?”读者一定想...  相似文献   

7.
一猎户若"猎户"这标题不变,把课文材料作下面两种构思和安排,与原文相较,请分别说明其高下得失:1、开头不用"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作为串连人物故事的线索,而改用"我对打猎有浓厚的兴趣,结识了不少猎户,印象最深的有三户",然后顺次记叙和描写,最后作一议论或综  相似文献   

8.
《猎户》中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大多数资料都这样认为:写尚二叔、百中老人的目的是为了映衬主要人物董昆,为他的出场作铺垫。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题目看,文章题目是《猎户》,作者要写的是猎户的群像。所以,如果说写尚二叔和百中老人是  相似文献   

9.
一有些课文,尤其是散文,本身语言优美,结构精妙,如果总是先由教师介绍背景,然后理清作者思路,弄清写作线索,这样一一讲来,老师很累,学生也觉乏味。我教《猎户》一课,采用“故布疑阵,制造矛盾”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分析课文时,我煞有介事地向同学们介绍六十年代文艺界发生的一桩公案,吴伯箫先生写了《猎户》一文向杂志社投稿。杂志社回复曰:“……尚二叔、‘百中’老人与董昆关系不大,似属画蛇添足之举,应删去。拟留访问董昆一节,题也以改为‘访打豹英雄董昆’为好,请斟。”于是引起文艺界一场论战。如你是与吴伯箫先生同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你同意那种观点,请谈谈理由。顿时教室哗然,立即  相似文献   

10.
《猎户》这篇课文有三个问题值得研究。①为什么这篇课文题目不叫《访问打豹英雄董昆》,而叫《猎户》?②老版本中“他(指百中老人)说,‘獾肉好啊,是医治牲口的良药,明天打一只来你尝尝。’”新版本把“是医治牲口的良药”删去,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③课文中“据统计,去年一年他们打猎小组打了四百三十六张大皮子哩。加上兔子和野鸡,足够一千只冒头。”这句是否有语病?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猎户》一文的真正主题,应该是采用互补的结构,书写了一部完整的猎户生活史。从而歌颂了充满英雄色彩的猎户精神。理由如下: 第一,作者写了三个不同的代表,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他们分别是新旧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而后二者则是个体猎户和组织起来的猎户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尚二叔的生活基调是虽乐观但又孤单、寂寞,甚至难保温饱,还得靠打更来补充。这是千百年来猎户生活的共同点。百中老人生活  相似文献   

12.
插叙是叙述的一种。根据插叙内容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它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映衬插叙这种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涉及到的另外人和事,对表现主要人物起铺垫映衬作用,以美衬美,水涨船高。例如:吴伯箫的《猎户》,作者在叙述访问打豹英雄董昆的过程中,插入了对打猎老把式尚二叔的回忆,映衬了董昆的形象,丰富了文章记叙的内容。二、对比插叙这种插叙,在叙述过程中,追忆过去的有关人物事件,从而丰富了故事情节,形  相似文献   

13.
《猎户》是高中第二册课本里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在备课时,碰到了一些值得争议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关于课文的选材问题。有些同志认为,这篇散文主要写猎人董昆,而中间却大篇幅地插进对尚二叔和百中老人的描写,这样选材不太恰当。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选材是好的。这是一篇记人记事的散文,既是散文,就可以广泛地自由选材。题目是“猎户”,而不是“记打豹英雄董昆”,当然就  相似文献   

14.
以占全文约四分之三的大量篇幅,成功地运用侧面描写,使董昆这个形象丰满高大,是此文引人注目的一大特色! 从总体上看,其方法是以寻访为线索,以访问过程为顺序,就途中见闻所及,或言旁人以形成对董昆的对比、陪衬;或写景记事,呈现出主要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以形成对董昆的层层烘托。其特点为角度多变、手法灵活,内容丰富,层次井然。具体说来,这种描写依次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初写出发时田野所见的一派热闹丰收的  相似文献   

15.
《猎户》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吴伯箫(1906.3.13——1982.8.10)同志所作。吴伯箫,名熙成,字伯箫,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县人。作品有《羽书》、《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猎户》选自《北极星》。它与收入这本集子中的《延安》《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窑洞风景》《难老泉》《嵖岈山》等文章都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写的,目的都是为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歌颂社会主义制度,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猎户》主要记叙红石崖林牧场打豹英雄董昆和他的打猎小组的事迹,这是一篇跌宕生姿、平中见奇的散文。  相似文献   

16.
吴伯萧的访问记《猎户》,在修辞上是颇具特色的,这里只谈其中的一点:叠字。叠字(包括词素及词重叠)这一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语音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和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还能起强调语气,加强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摹声绘状,表情达意的作用。本文的作者,善于运用叠字来写景抒情,加强文章的表现力。比如,在本文一开头,作者点明了在秋收,秋耕,秋种后的“大好的打猎季节”,“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这一全文的中心之后,立即以抒情的笔调描述自己在深秋照暖的艳阳天里,“一路上踏  相似文献   

17.
1、高中语文第二册《猎户》中的一句话:“几百箱蜜蜂,嗡嗡扬扬象闹市。”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压缩掉它的修饰成份,所保留的主干是: ……蜜蜂||……象闹市。显然,这是个病句,主语“蜜蜂”和宾语“闹市”也不能搭配。如果在主语“蜜蜂”后面加上“发出的喧嚣声”就能相搭配了。 2、《猎户》中还有一句描写主人公董昆肖像的话:“……宽肩膀,高身材,手粗脚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猎户》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想:董昆是什么样子呢?可像家乡的尚二叔?这段文字中,共用了一个句中点号(冒号),两个句末点号(问号);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句群。但是,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单句,冒号后边是一个句群形式,它充当全句的宾语。(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1年第10期,第41页)我觉得,这种分析是不恰当的。大家知道,句子和句群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这就是:一个句子无论有多长,也只有一个统一的语调,书  相似文献   

19.
结构·人物·我——《猎户》简析(正标)……《语文学习》82(12)P29《猎户》备课指要(松树)……《语文教学通讯》83①P45《猎户》备课札记(王在沈涛)……《中学语文教学》83③P21《猎户》的思想意义(吕洪年)……《语文战线》83①P22《猎户》备课手记(归翰章)……《语文战线》83①P23《猎户》教学提示与板书参考(容晴)  相似文献   

20.
这里从五个方面讲一些写人记叙文材料扩展的方法.一、正面侧面相映生辉如果仅仅使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来写人,人物形象往往显得单薄;如果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两方面的材料就能相映生辉.这不仅扩展了文章的材料,丰富了内容,而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比如《猎户》这篇文章,先侧面描写回忆尚二叔,场长介绍“百中老人”;最后董昆出场是采用的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对描写董昆这一人物起了很好地映衬作用,而且扩展了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