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颖 《新闻世界》2008,(10):50-50
安徽阜阳是一个农业城市,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每年高考发榜时。在被录取的学生中总有一部分考生由于家境贫寒,在大学的门槛边徘徊。为了能让孩子继续学业,他们的父母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或农闲时进城做零工,直到孩子去高校报到才匆匆赶回家送学费。为了能让自己继续学习,他们中.有高考一结束去外地打工的姐弟:有一个暑假都在打零工、打完一个再找一个的兄弟;有利用假期去当家教、去餐馆端盘子的男生和女生们……  相似文献   

2.
有个女生,跟家里处得不好,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她发现年老的母亲走路一跛一跛的。原来,是母亲的脚指甲太长,长到肉里面,造成流  相似文献   

3.
2008年冬天.发生在遥远异国的一场金融风暴,裹挟了千万中国农民工的命运.夺去了他们用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迫使他们提前踏上回家的路程。  相似文献   

4.
烈士回家的日子:好心人送来一大簇盛开的非洲菊,祈祷着,让这以艳丽著称的花儿,陪伴着为了正义事业献身他乡的游子,平安上路。 邵云环烈士19岁的独子曹磊赶来了,赶来接母亲回家。19年的时光里,与父母小别长离已不止一次,而这一回,穿越了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他却和父母团聚在祖国派来接他们回家的专机上,团聚在一家人无法相认的咫尺天涯。 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曹磊,19年来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母亲的殉职,使他一夜之间长  相似文献   

5.
我到长沙工作后,搬了好多次家,越搬越远,最后基本是推掉应酬,每日下班回家,原因是新家较远,太晚回家很不方便。回想起这些年风风雨雨的路程,有喜有泣,也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车次,千百趟的终点都是同一个站名——家。有一种运送,千百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向往——团圆。有那么一群铁路人,日夜工作都是同一个希望——让您回家团圆。因为他们的坚守,因为他们的苦中作乐,这个除夕不太冷。  相似文献   

7.
电脑病毒     
谢尔盖和列娜已经交往一个多月了。今天这是她第一次允许他送她回家。他们在门洞口热吻了好长时间,后来列娜邀请谢尔盖上楼去喝一杯咖啡。他们进门后就去了厨房,列娜马上煮了一杯咖啡,他们喝完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坐在那儿吸烟。他们虽然什么也没说,但彼此都感觉到今天一定会发生他们从相识那一天起就希望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8.
时代意识:选题前的思维框架优秀的新闻图片多是对时代、对社会长期思考、关注的结果,并通过捕捉社会现象来呈现.《孩子,妈妈带你回家》(图一)描写的是一位妈妈和一个孩子在年关不辞劳苦回家与家人团圆.然而他们不仅仅是一位妈妈与一个孩子,而是一个群体的缩影."返乡"与"农民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物,以此为题,能展现出时代的印迹.  相似文献   

9.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过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服务,不要表达."……在一次次直白而直指要害处的严厉教导中,柴静收获了进步和成长.  相似文献   

10.
01中老年人关系网的阵地变了 2022年春节假期的前一周,身处北京的魏湘,为了能顺利回家,和父母每天密切关注返乡政策.只不过信息来源不同,魏湘盯的是官方公告,父母盯着的是抖音和快手.他们一边在抖音上刷着当地最新的政策资讯,一边同步找从北京回来的老乡,留言询问返乡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魏湘顺利回到家发现,身在小县城里的父母,...  相似文献   

11.
悉尼奥运会那些天,除了电视里每天变幻不定的金牌榜,还有一件事挺让我关 注,那就是当地居民的反应。他们中的一些人从一开始就抵触奥运对他们日常平静生活的破坏,先是集会,后是阻挠“圣火”的传递——电视上能看见的就有三回:冲入圣火传递队伍抢火炬,然后试图往海里扔;向队伍投掷水弹;对着火炬喷灭火器。三次都没有弄成。 临近末尾几天,央视有一次播出现场记者在悉尼的见闻,说到有些市民因为嫌奥运太闹腾,都去别的地方旅游去了。我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听一位电台编辑说了这样一个笑话,有位刚毕业回家的农村通讯员,画了一幅漫画寄到电台,要求编辑修改采用,编辑看后哭笑不得。电台不同于报纸、杂志,他是以文稿为主.怎么能采用漫画呢!事例充分说明,这位通讯员为自己的稿件找错了“婆家”。  相似文献   

13.
新年快到了,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这喜洋洋的氛围里,大人、孩子,个有各的事, 大家忙着、准备过大年。不知怎的,我对中国人这样看重这个"年"实实地不解,但这"年"确实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快乐,人们每年都期待着过 "年", "年"在中国成了一种大大的民俗、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拥挤着回家过"年"的人,那些为了能和家人呆上几天,过一个 "年",不辞辛累的人,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感动的我会默默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新年快乐。而作为编辑的我,每年都会为这新的一年第一期的封面忙, 今年是狗年,要去寻只狗,寻一个"旺旺"回来,期望它可以给读者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14.
四年来,天真的玛菲尔一直深信:父亲之所以一直没回家,是因为他在宾州经营着一家大型采煤场忙得脱不开身。当玛菲尔和两个弟弟想念父亲时,母亲就安慰他们:“采煤场一般要经营四年才能稳定,到那时父亲就能回来看我们了!”  相似文献   

15.
又一场大雪,让中国北方的空气冷了不少。春节将近,白雪映衬下回家的人影碌碌,其中,不少黑衣蓝衫。看他们的脸,胡茬参差,充满倦意。 在城里辛苦打工一年,他们远在乡野的妻子儿女或者白发父母,正等待他们带回钱来,过上一个不算窘迫的年。 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囊中空空;劳动了,却没有拿到报酬。官方统计,目前拖欠民工的工资,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具体涉及到多少人,没有统计,但,最小的单位恐怕也要以千万计。  相似文献   

16.
从“违反纪律”到获新闻大奖──经历九江的日日夜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引起国人极大关注。7月31日,作为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的我,带着头天新增置的一台底片传真机,直飞九江。我这是第二次采访水灾,前一次是在1991年江苏和安徽。 经验告诉我,一定要跟着部队走,一是因为部队主要任务是抢险救灾,欢迎记者;二是干部战士信息灵,哪儿灾大灾小,他们都知道;三是部队机动性强,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地方上就不一样了,有的单位对记者总是躲躲闪闪,害怕记者的报道让他们难堪,以至对媒体严加防范、即便没有上述情况,在信息灵和机动性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过年,回家!     
又是一年春来到,又到一年春运时。无数颗企盼回家的心开始涌动,每当看到春运中拥挤的人流,感到的是震撼还有自豪: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过年情结!不论有多苦,不论有多难,一定要回家,一定要回家过个团圆年!外国人也许不懂,中国人的过年情结,就是和家人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今年七月的一天,去县农场给猪看病,兽医宋传信同志给我讲了他精心喂养拾来的十二只羊,两年多才找到失主,主动送上门去。我感到这件事很典型、很新颖。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开始琢磨稿子,吃过饭下地干活继续思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落与段落之间怎样衔接,在脑子里反复构思,最后能想的一句一句地背下来,晚上只用了一个钟头就完稿了。八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在头版《凡人新事》栏目里, 去年,有一次我去乡里开会,领导传达了上级  相似文献   

19.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回家是过年永远的主题。然而对军人和记者这两个职业来说,不回家才是过年的常态。2014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中心),成为一名军事记者。每到年底,台里都会组织"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我每年都参与。其中,两次春节期间赴高原采访的经历令我记忆犹新。雪山之间的流动医院2015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单位派我前往西藏"新春走基层",也是我第一次上高原。  相似文献   

20.
1944年一天下午,中医陈存仁上海的家中突然来了一位他家安亭乡下祖坟的“坟亲”。当天陈存仁正有应酬在外,直至晚上,“坟亲”才等到陈存仁回家。“坟亲”神色凝重地对陈存仁说:“安亭一带乡下人,听说你去南京给汪精卫看病,他们敲锣打鼓地召集几百人,在安亭镇上开会,议决要掘你家的祖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