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新时期,亟待以文化的视角、站位与品质,关注并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尊师"。构建新时期的尊师文化,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声望,需要厘清尊师文化的基本内涵,需要把握尊师理念、尊师制度、尊师行为和尊师风尚等构成要素,需要尊护教师经济地位、尊爱教师政治地位、尊重教师专业地位和尊崇教师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
汉代在继承先秦尊师传统的基础上,把尊师传统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尊师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一方面,官学教师的地位较高,政府对这类教师相对尊敬.这些人有官俸可享,有公舍可住,有进一步升迁之机遇.另一方面,在私学教师中,除"名儒世家"、"名师"有被察举征召之机会外,广大普通教师的社会地位则缺乏保障.实际上,汉代尊师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行为,存在于社会众阶层中,尤其是师生之间.无论是统治阶级的掌权者,还是处于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都表现出对教诲自己的师长的尊敬和礼貌,这说明在汉代尊师具有普遍的社会性.这种尊师风尚的形成既是先秦尊师理论与实践影响的结果,也是当时众多有识之士大力呼吁、倡导乃至身体力行的结果,同时也与汉代确立的重视教育的文教政策有关.尊重教师,就是肯定教育,重视知识,这种尊师的风尚,成为汉代教育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同时,尊师重道在学术思想上的表现即为严守师法、家法,这就严重地限制了学者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不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种墨守成规的做法,也使经学步入了僵化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3.
尊师不是出于人的本性,其形成既依靠传统习俗和理性观念,也依靠老师的个人魅力.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曾经出现过几种尊师的逻辑.第一种,从“师”的起源形成的以理性的逻辑为基础的尊师逻辑;第二种,在教师地位的演变中形成依附于官职的尊师逻辑;第三种,在教师地位的演变中形成依附于亲情的尊师逻辑;第四种,孔子开创的尊重人格的尊师逻辑;第五种,仪式化和规则化的尊师逻辑;第六种,功利化的尊师逻辑,功利化逻辑对师道沦丧影响最大.以上几种转变中各种尊师的逻辑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今天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在继承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点.其中他的尊师思想是我国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其尊师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尊师"的制度化是精英儒士(师)、统治者及民众三类行动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互动并形成典型化的、相互接纳的习惯性行动的产物。其中精英儒士(师)对"道"(知识)的垄断及践行是其获得尊敬的合法性基础;科举考试则使"尊师"获得制度性基础和功利性色彩。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就当前如何重塑"尊师"氛围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尊师传统是一个在历史叙述、价值预设、伦理规则和资源支撑方面均存在较强异质性的传统 ,尽管它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其内在的许多缺陷使它无法很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因此 ,必须通过强化教师的内在资源、确保较高的收入水平、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教师权利义务的监控机制等 ,来促进我国尊师传统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尊师的传统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都已经丧失,但传统尊师观念仍然保留在许多教师头脑中,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尊师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关键,是尊师观念的现代转换。现代尊师观念的确立,将引起师生在校生活状态和生命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老师,只有尊重教师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教育学生尊重教师,尊师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尊师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倡导尊重教师,重视都是的作用,改善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地位,关心教师的成长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其间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本文仅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基本条件及尊师的必要三方面探讨《学记》中的教师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12年2月15日,美国联邦教育部启动了一项旨在提升教师地位的“尊师工程”.本文将阐述其主要主张,从而提出要从拓宽教师培养渠道、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大幅提高教师收入、改革教师职后培训、教师校长共同协作、补偿落后地区教师等方面加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永芳 《华章》2007,(2):64
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教师职业特点的内在要求,又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呼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三,师德与师能的关系;四,育人与尊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呼唤尊师传统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的渊源在中国,尊师是儒家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尊师传统逐渐丧失,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伤师案频出。产生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另外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失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子贡尊师     
《红领巾》2007,(9):6-6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动人的尊师故事。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期,教师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尊重。尊师社会风尚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经学在国家政治、社会领域内权威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家思想对教师重要地位的肯定;教师在践行儒学理想时所形成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高维英 《文教资料》2008,(10):88-89
倡导尊师重傅是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命题,这一传统是与我国历朝统治者、教育家、思想家和普通百姓重视教育分不开的.分析这一传统的成因对我国实现尊师重教、科教兴国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语录     
《小学生》2010,(9):F0002-F0002
高谊不鄙易故师。 疾学在于尊师。 谁知冰雪凝严候,自是乾坤爱育心。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相似文献   

18.
重思与尊师     
重思考与尊导师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两个传统,这两个传统都曾有益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但由于尊师被不适当地推向极端,便造成了对重思的,有碍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认真地反思过去,正面弘扬重思和尊师的优良传统,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应确立如下新的理念:科研重于教学、质量颖重于授业、教方法重于教育知识、尊导师的创造能力重于尊导师的传授能力。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礼仪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唐朝礼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礼仪都是具有道德性的:传统的祭祀礼乐体现了宗教道德;与周边各民族、国家的外交礼仪反映了唐王朝的"主和"思想;男女着装礼仪又是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师生之间仍以"尊师"为核心;养老始终以"孝"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推进素质教育首先需要的是一种自觉的建设意识。传统教育的精神潜流永远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渊源,素质教育的绿荫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教育精神资源的深层沃土之中。不能因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片面的“应试”意识就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应试教育”,也不能将素质教育与高考制度的关系定性为非此即彼的关系。片面应试倾向的根源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重教”而不“尊师”的社会心理倾向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强化尊师意识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