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出逃皇宫时,光绪帝曾向慈禧请求由自己与列强和谈以纾国难,遭拒。其后仍未放弃这一想法并多次表露;"西狩"途中光绪虽较之前的幽禁生活好了一些,但并不像德龄所描述的那样获得很多的自由去关注民生、体察民意,他仍受到许多凌辱,有失天子尊严;庚子事变曾让他抱有一丝希望,幻想着由自己挺身与列强进行斡旋。但实际当权者慈禧未能给他任何机会,光绪也在愤愤与无奈之中结束了其悲惨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苏轼贬谪黄州,词作数量达到高峰,文体观念亦此期逐渐形成。黄州以前的漫长创作时期,以倅杭为界,在此以前词作数量极少,词体观比较模糊;倅杭以后,至黄州以前,词作大量涌现,艺术上亦逐渐成熟,但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将词作看成一种文学,认为她具有独立的文体属性,而仅仅看作歌词。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早年对宋明理学极为推崇,在万木草堂讲学时以宋明理学为教学内容。后来,他极力排斥宋明理学,将之视为复原孔教的第一阶段。康有为的做法体现了他对待宋明理学的矛盾心态,既认定宋明理学是孔子后学,又强调其并非孔子嫡传。这除了因为宋明理学受老学、墨学或佛学的影响之外,还因为其与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复杂关系。在他看来,宋明理学虽然出于孔子,却并"非孔子全体",属于另一种学问。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的附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他在1937年没有随北大师生南下是他后来附逆的一个重要条件。周作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他所接受的西方的人权理念和人道主义观念,他对于个性自由的尊重,都是造成他没有随北大师生南下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遗民屈大均,一生虽经历复杂,身份多样,但他身披禅衣不为禅,一心归儒绝非儒,终生求索堪比侠。他绝非一个信仰不坚定者,在其不坚定的表象之下始终有一颗坚定的心———豪侠之心。屈大均受墨家思想的影响极深,他是个侠者。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明他的光明磊落处便是他的"善变"。同时,也正是他的"善变",使他充满争论与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论证僧格林沁弃大沽、天津到通州,不是因为贪生怕死昧于用兵,而主要是遵奉咸丰皇帝的旨意。因此,不应把京师失守的罪责完全归于僧王。  相似文献   

7.
“养廉”方面,苏宗经首重“养胆”。先是“最宜苦处能尝胆”,养成一份敢言贫穷的胆量之后,“见义尤应奋”,士人还须具有自觉的胆略,敢于任事,实现“廉吏何尝不可为”的抱负!其次。苏宗经倡导士人要管好自身的口、腹,“清贫本是素餐人”,做到不为物役。最后,苏氏“养康法”的逻辑就在于,处理好了“三池”(胆、口、腹),一个人才能解放自身,确保“一点丹心正不偏”,为民众做实事I并在家有“三声”(书声、织声和孩儿声)和“三乐”(生为男子、当太平世和家无病人)的状态下,做到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8.
熊与狐狸 有一头熊大肆吹嘘,说他很爱人类,因为他从不吃死人。一只狐狸对他说:“但愿你把死人撕得粉碎,而不要危害那些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9.
Recently a friend of mine who once worked at a private Taiwanese software-development corporation talked about his quest for employment at the time. Although he was a mathematics graduate, he had hoped to engage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But when he applied for a job, he was given tests in psychology, intelligence, and character—tests tha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his software specialization—in addition to tests in the specialization. Since he had not studied computer courses, he gave up hope after the exams. To his surprise, however, he eventually received a notice of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刘邦纵放骊山徒的原因,学界一直沿用《史记·高祖本纪》中"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的说法,即害怕交不了差要受严惩故而行之。但从实际情况考察,这一经典解释又存在一系列破绽,诸如:押送行动没有配备应有的护送武装;徒夫被绳索绑缚,自己很难挣脱;出发第一天就出现大量逃亡事件;逃亡发生后,既不向上级报告,又不组织追捕,亦未采取补救措施;宿营地的选择存在明显失误等。从刘邦在秦末的一些活动来看,他具有纵徒举事的主观动机。经过他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形成了化解风险、实施预谋的潜在实力和条件。因此,丰西纵徒应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宰予是孔子弟子当中性格较为突出的一个。"宰予昼寝"的原因,既非"志气昏惰",更非身体欠佳,而是其聪明才智不得施展,革新思想不受重视,因而陷于压抑、苦闷、不知所措的行为表现。但是基于与孔子真诚的师生关系和对老师"爱殷责重"用心的理解,一时消沉之后,即振作精神,积极进取,终以孔门十哲弟子之一名传后世。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是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他曾任用王安石变法 ,进行过元丰改制 ,从他的用人和改制两方面可看出他的吏治思想 :厚禄养廉。但这一措施没能改变他上台时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 ,其主要原因在于宋朝的封建专制体制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尤其是首度被贬黄州,虽然曾痛苦彷徨,但他却凭自己的精神力量,调整了生活态度,身心上得到了自我解脱。苏东坡每到一地,不仅能接受现实,随遇而安,而且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内心自我调适之道,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他的人格精神和文学成就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杨慎终生流放云南,谪戍永昌卫(今保山).因云南沐氏几代人的照看,实际上并未去边境服役,而是长期住在昆明附近的安宁读书写作,这就是他著述弘富的原因之一.本文据有关文献揭示了杨慎与沐家几代人的亲密交往和深厚友谊.同时据明代刑法和户口制度,说明他至死不得返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止酒》诗,有人说它纯系游戏之笔,有人又说是真正要止酒,从写作年代入手,结合陶渊明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以及他的人生态度来看,是否止酒,陶氏是委运自然,而这正是他诗文魅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吴梅村三上京师是被胁迫的,也随即落入清人清查陈名夏南党那政治陷阱里头:他不仅自己被封了“猴”,动辄得咎危机四伏.还殃及妻孥赔了夫人——继妻浦氏暴毙。如此,他焉能不反,又焉可不反?事实上,吴梅村三上京师这三年,也是他讽刺挖苦奚落清人、讽刺挖苦奚落清顺治帝的三年,更是他宣泄明亡不甘呕歌复明斗争的三年。他之所以会仇清反清,这三上京师的遭遇恰恰是一极其重要的现实缘由或曰切身缘由。  相似文献   

17.
从心理史学的视角研究,陈平自信志坚,锐意进取,择明主展抱负,为汉高祖刘邦参赞谋划、献奇计定天下。以其智,亦深知"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然其在汉定后,仍积极用世,辅惠帝,安高后,佐文帝,以丞相之身全其功。陈平善为人谋,亦善为己谋,故能自脱于汉初莫测的政治漩涡,以荣名终。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下野后,蒋介石选择出游日本,其主要目的是想走东京路线,其次是为了宋美龄的婚事.在研究蒋介石出游日本这一事件中,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其一,当时的蒋介石为亲日派分子;其二,这次出游事件发生在东方会议召开后不久,中日关系正日趋紧张.在出游日本的整个过程中,蒋介石在订亲、培植友谊等方面都比较顺利,但在访日的重头戏--田中会谈上,蒋介石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日本应支持他北伐,统一全国.因此,可认为,这次出游日本是失败的.在此之后蒋介石的亲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唐高宗新论     
永徽年间,朝政为长孙无忌等人所控制.而武则天早在被册立为皇后之前就开始左右高宗、干预朝政,高宗逐渐被武则天架空,成为仅是李唐王朝的象征.唐高宗在位期间真正掌握实权的时候很少,这固然是由于高宗本性之懦及身体之弱,但更应看到他的智力与太宗、武则天的差距.高宗的奋争说明他并不昏,实际上,他是懦而不昏.  相似文献   

20.
从老舍先生成长的精神历程到其在困苦环境中的无望挣扎,从时代和文化的双层切面上剖析,我们不能简单将老舍的自杀归结为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老舍深刻地感觉到旧文化的体制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向中国老百姓头上压来,一次比一次更凶猛,根本就无法逃脱,这才促使他放弃了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