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化教育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因此,网络化信息资源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信息的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章通过对网络化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对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形式、特点等进行了分析,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意义出发,阐明了教育信息资源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综述了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2015,(12):33-39
为解决教育信息资源区域间配臵失衡和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经费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文章在提出教育信息资源区域间交换共享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教育信息资源区域间"交换共享、差额结算"进行数学建模,并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上以Excel为主要工具进行计算机仿真。文章的研究,验证了教育信息资源区域间"交换共享"能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区域间均衡配臵,使区域用户可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和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可服务用户数量都显著增加;"差额结算"以用户与资源的双重绩效为依据,改变了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经费按人头划拨的传统配臵方式,提升了教育信息利用经费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腹地,是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从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入手,分析了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经费投入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资源建设模式,设计了教育信息资源仿真平台。该平台涉及两大部分和4个模块:一是教育信息资源质量提升,包括企业模块和资源模块;二是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包括学校模块、用户模块。教育信息资源质量通过企业开发优质资源得以提升,使用效率通过学校用户使用资源量得以提升。设计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及其四大模块,可为后续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已从量的扩张发展到质的提升阶段。针对目前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而导致投入效益低下的问题,文章提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购买决策的"按需付费"方式,构建了基于用户反馈的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服务计量模型。并且,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了基于用户反馈的教育信息资源经费投入动态变化情况,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需付费"方式可以实现:用户对单一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率越高,该资源获得的经费投入就越高,资源开发企业改进资源质量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特征进行阐述,讨论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并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结合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研究、受教育者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和应用的具体需求,文章介绍了基于e-Science的民族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总体设计,并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应用服务、科研协同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而校本资源又是教育信息资源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旨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信息资源。本文从教育信息资源库和校本资源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校本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并从多方面对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针对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用户缺乏使用教育信息资源外在动机的问题,从教育信息资源的特征和用户使用信息资源过程入手,借鉴“教育信息券”的优势,提出用户“凭券使用、累计积分、定期结算、获得奖励”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数学建模将理论层面的认识引向实践可操作的桥梁优势,构建教育信息资源用户使用激励机制的数学模型,并采用计算机随机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不仅可以作为刺激用户主动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措施,还可以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的科学划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是一种信息资源,也是一种文化资源,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价值。文章从定义的角度和资源文化的视角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起源、内涵、特征作了深刻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从以人为本、伦理学和美学等方面来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为教育信息资源的研究提供新途径,同时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合理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中的区域性失衡现象,结合慈溪市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际,提出了三级建设主体协调联动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有利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多样性入手,分析了教育信息资源产生、加工、存储、共享的全过程,指出教育信息资源事实上存在两个阶段的共享。对此,本文提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应当树立"分类信息共享"的观点,并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把教育信息产品或服务分成两大类,即纯公共教育信息和准公共教育信息。根据准公共教育信息在竞争性上存在的差别,又进一步细分为弱竞争信息和强竞争信息。本文通过分析提出,纯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应免费共享;弱竞争信息资源可以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本费共享;强竞争信息资源由信息企业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向消费者收费,提供有偿共享。  相似文献   

13.
课程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课程和教育信息资源的概念,进而探讨了若干课程理论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并从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理论影响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版权保护、信息资源标准化、教育信息资源网站设计、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等问题,更要注意培养人们的共享意识,培养相关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水平和质量,增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的便捷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逐步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不同存储方式和传递方式的教育信息资源,从建设理念、经济效益、管理效能及应用效益四个方面对动态教育信息资源和光盘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动态教育信息资源更加适应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下,为了把握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向,使其得到一个良性发展,该文阐述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科学内涵与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成果及特点。继而通过文献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一方面,从"质"与"量"的双重维度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归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借鉴教育技术学的AECT94定义,以开发为落脚点,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做了切实可行的构想——进行专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智能教学系统的搭建,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政府购买教育信息资源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是提升资源质量,改进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投入经费绩效的有效途径.该文设计“微学习单元”的资源开发形式,采用信息资源累计积分策略,将用户使用反馈作为衡量资源质量的尺度和购买支付的依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支付”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仿真平台上进行随机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教育信息资源的支付测算工具,而且还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区域一体化配置提供实践操作的科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下,为了把握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向,使其得到一个良性发展,该文阐述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科学内涵与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成果及特点。继而通过文献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一方面,从"质"与"量"的双重维度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归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借鉴教育技术学的AECT94定义,以开发为落脚点,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做了切实可行的构想——进行专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智能教学系统的搭建,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欣  于勇 《教育技术导刊》2010,9(3):190-192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人们更加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对目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作简单的分析,并对影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因素进行简要剖析,针对教育信息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本文从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与步骤,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