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备课手册》在学生心目中,可以说是一本权威著作。教师有,有的学生也有;老师用,学生当然也可以用。有一次,课上我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石拱桥》文后习题:“课文题目改为‘中国古代的古拱桥’是否合适?为什么?”这时一个同学匆忙翻找课本下“藏”着的《备课手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师生关系影响着班级社会气氛,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研究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爱一位教师,也会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3.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起到检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也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深刻的影响。工科课程考核的目的应该是:全面地、正确地度量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程度;度量学生能力的增长情况,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相似文献   

5.
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是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据笔者所知 ,由于有的教师对于这一原则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 ,缺乏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观 ,只孤立地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面 ,而忽视了这一原则的另一面“以教师为主导”。结果 ,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主导” ,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呢 ?  一、教师对“主导”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这里的“主导”决非简单的课堂纪律的管理和纯粹的“传道授业” ,而应该也必须…  相似文献   

7.
韦丽芬 《天津教育》2022,(11):165-167
<正>在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之外,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也可以推动学生学习的效果。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而言,影响其效果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师生关系、学习兴趣、组织竞赛三个方面。若教师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将“积极因素”有效地凸显出来,那么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提升。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口语教学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顾凯  张慧芳 《教师》2010,(15):32-33
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课堂作为承载教育的桥梁,连接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可以说,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和学生虽各有各的角色,但教师的角色却是来引导和陪衬学生的角色的。  相似文献   

9.
课改形势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不再是“先知先觉”“闻道在先”;学生也不再是“不知不觉”“孤陋寡闻”。因此,教师在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的同时,要有对话的意识,要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育改革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0.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中,有很多学校引进了“学生评价教师”制度,这也是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诸多变化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学校试行“学生评价教师”改革,有的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改善师生关系;也有的人认为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觉得“学生评价教师”对教师不公平。您是否身临其境,也有过相同的体验,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4.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医生”。这就决定着教师不仅要谙熟学生心理,自己也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以己昏昏”,不能“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地渗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的教学分工制度也必须改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考高分,一切为了保证升学率的不断提高。在此种观念引导下,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也都以保证学生考高分为轴心。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是“扶拉推拖”着他们走,“嚼烂喂饱”地教,不敢让学生独立思考,甚至不敢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因为一切都要“依纲扣本”,都要符合“教参”的思想,否则就有可能在考试中丢分。影响了升学率可不是好玩的。学校对教师的分工也慎之又慎,谁有经验可以教初三、高三;谁…  相似文献   

17.
有教师说:“提问像把火,有了这把火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烧得沸腾起来。”因而可以说一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展示。巧妙提问,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语言表达应简洁明了,尽量使用学生所学过的词汇和语言形式;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学习价值,能激发思维,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互动环节:比如教师先说出上半句,让学生来接下半句;教师习惯性地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学生无需任何思考,甚至可以不去理会教师究竟问的是什么问题,就可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对付。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固然有其深刻的、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因素,但仅学校教育而言,明显地反映了德育过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从德育过程,剖释学生“双重人格”的成因,并提出消除学生“双重人格”的教育策略。 一、德育过程的偏差:忽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善于做表面文章、作虚假现象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表面接受,但口服心不服;有些学生在语言上是“巨人”、在行动上是“矮子”;也有学生在教师面前一套,一旦出了教师的眼界就是另一套;还有学生犯了错误也能“认错”、“检讨”,可过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