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道文化生态走廊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理论体系,从结构形态、结构方式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藏族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实现对藏族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认知和总体抽象。  相似文献   

2.
藏区作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段的重要参与者,分别与印度、尼泊尔、缅甸、不丹等南亚国家接壤,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是联系内外的重要枢纽。加快藏文化传统吉祥图案的数字化进程,有利于扩大藏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藏文化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藏文化传统吉祥图案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藏文化传统吉祥图案的产业、将传统吉祥图案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于藏族地区突破资源、环境等重大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但这种分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充分揭示非遗资源的特性和非遗资源之间的文化关联性,以建设承德地区非遗数据库为例,引入大众标注标引资源的方式来补充专家分类的不足:用户协作建设基础标签库,使用基础标签作为推荐标签,使用时间、空间、文化场所标签作为文化空间标签,由推荐标签等形成的高频标签作为专家分类的二级类目的备选,构建基于用户协作的非遗数字资源混合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4.
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受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民俗、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是社会文化总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徽州民居表达、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观,融合了儒家和道家哲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观,反映着历史上我国人民对建筑空间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文成公主历史文化资源是吐蕃王朝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分支,是西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宝,具备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观赏价值与传承价值。考虑到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地作为历史遗迹本身空间有限且具备特殊的宗教属性,文成公主历史文化资源可考虑选择区内大型博物馆进行观赏展览空间补充,同时进行旅游、科技、教育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研究,以使文成公主历史文化资源得到系统性研究与传承,同时兼具前瞻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李东红 《金秋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李东红 《今日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杨曦宇 《大众科技》2011,(11):239-241
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演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积淀起厚重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的种类包括俚濮彝族语言、口述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要通过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域、对古村落群进行动态保护、举办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和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等措施加强对古...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赋存环境背景特征,以及遗产构成的时间、空间与材质特征的观察分析,指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总体处于不容乐观的情形。"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4个问题:(1)环境变化引起文化遗产的损毁严重;(2)风化剥蚀作用引起文化遗产的老化与病害一直在进行;(3)人类经济活动与过度旅游造成的破坏逐渐加剧;(4)战争与盗掘恶性破坏近年变得尤为引人关注。提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5条对策:(1)加强文化遗产共性病害与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2)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与监测中的作用;(3)加强文化遗产联合综合开发利用研究;(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明新融合;(5)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自觉保护。"一带一路"建设要文化先行,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增强吸引力,形成一个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面向全球化战略架构的命运共同体,促进沿线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天津葛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实践,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的核心,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提出整体性、动态性、重点性和公众参与的原则,从传统风貌、物质空间、景观空间、产业性功能和管理实施手段五个方面入手对历史格局、文物遗存等物质空间的保护、更新和改造,同时实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以吉林市王百川居宅旧址为例,从其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建造艺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挖掘、整理,对其人文和建筑实体及文化进行保护利用,创建了满族博物馆,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这种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手段,以及弘扬地域文化,推介吉林市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构建线性文化遗产资源知识表示及语义增强框架,为文化机构开展文化遗产智慧化数据建设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方法/过程]在提炼线性文化遗产“资源族群性、时间流动性和空间链状性”特征基础上,剖析线性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的层级结构,建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知识表示模型,并依据表征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从结构化语义增强和情境化语义增强视角对线性文化遗产数据进行语义增强,创新性地提出“时空”双重维度语义增强路径,最后以京杭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为例,进行大运河知识表示及语义增强案例研究。[结果/结论]本文构建的知识表示模型及语义增强框架有利于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数据的多维语义组织和深度挖掘研究,提升线性文化遗产内容的语义互联性和外延性。  相似文献   

13.
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积淀,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海口石山镇火山古村落以开发美术资源的视角,构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本文立足古村落的现状及文化风貌,从艺术形态的角度、美术教育的视角,阐述了火山古村落美术资源开发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吸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在课堂上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更新涉及物质性的更新和非物质性的更新,包括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思想意识的更新。在政治、历史、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宗教、伦理、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总是处于更新过程中。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实现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是城市的理想、审美和价值的体现,城市更新必须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风貌道路的保护也将推动城市更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建设阶段之后,上海开始理性地思考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初步建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保护机制。承认历史的变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的保护方式,形成了基本符合上海历史建筑特点的现实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方法。坚持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使用中保护。文章还讨论了对建筑保护方面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每天数幢钢筋水泥大厦拔地而起,成片平房被推倒,城市的面貌日趋千篇一律,且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还吞噬着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空间特色和民族特色,导致了城市特色的消失和历史文脉的断裂。如何将提高城市功能性,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和保存城市历史遗存、传统文化、城市形象特色有机协调起来,就成了我们规划城市蓝图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保护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危机及成因的探讨,肯定了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保护、更新、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地理环境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出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或西北黄土高原“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独特的建筑和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7.
白宪臣  张义忠  贺子奇 《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传统民居蕴含着鲜明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朴实的建筑生态观,揭示了不同环境中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客 观规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哲学、美学、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观念,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邻 里和睦关系等内涵,正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建设理念。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极其宝贵的历史文 化资源不可再生,农村建筑和生态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对 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传统民居建筑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 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济承载 能力,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本文以豫西民居为例,在分析探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与生态资 源价值基础上,按照分门别类,确定重点,按级别制定保护措施,形成各级政府与居民相结合的保护管理模式,把规 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乡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在继承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 性设计,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承财  钟林生  陈田 《资源科学》2009,31(11):1825-1831
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海拔的变化,整个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部分单体呈现垂直地带性;②随着经纬度变化,自然与人文类生态旅游资源均表现出水平地带性空间分异;③较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干线与主要河流沿岸;④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沿村镇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面状集聚与散点空间分异.基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该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开发模式为空间梯度转移开发,并探讨了3类空间优先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模式,分别为垄断性资源开发的独立景区模式、交通干线沿线资源开发的线路联动模式、城镇周边资源开发的设施依托模式,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地区及其它生态敏感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吴凡 《中国科技纵横》2014,(14):267-267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与聚落文明。作者分析了羌族传统聚落的形成原因,对羌族建筑元素形态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寻找总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技术的价值,并要求当代应当及时从“道”和“器”两个方面来保护羌族传统聚落建筑。  相似文献   

20.
李沅贞  许梅 《科技风》2022,(18):49-51+1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创新实践空间平台与网络、信息、虚拟现实空间愈发紧密。为更高效、广泛地传播文化,选择创新设计数字化技术手段,打造虚拟现实资源设计库。本文从研究意义、相关研究、信息技术分析等方向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皮影戏文化遗产传承创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