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 ,学生却听之藐藐?为什么有时教师三令五申 ,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们时常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 ,师生关系经常搞得剑拔弩张。而高明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 ,给学生一个热血沸腾的鼓舞 ,一个自责自省的反思 ,一个永生难忘的印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都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 ,善做润物的好雨。一、巧拨“情”弦 ,抓住学生的动情点进行心灵碰撞作为受教育者 ,学生每天都要聆听老师的说教。有些话说过一遍又一遍 ,重复多了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本领———过耳变风 ,充耳不闻 ,有时甚至烦而生厌 ,教…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就有个"心理效应"问题.教师只有自觉运用"心理效应"这个杠杆,才能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李方顺 《广东教育》2007,(10):27-28
人非圣贤,孰能无误?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遇到程度不同的失误。有时,一个失误也是一个教育契机,能巧妙抓住这个契机就会给课堂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4.
做为一名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何评价学生?为什么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进步却如此缓慢? 想要搞清楚这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许多学校都把升学率看做是首要目标,把分数高低看成教育成功,甚至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每年暑假,学校、家长、学生甚至全社会最关心的是某某学校又考入多少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某某学校有多少高分段学生,现实中许多教师和家长也把成绩好的学生誉为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唐晓华 《考试周刊》2014,(29):67-68
数学错误信息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数学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个体在教育教学认知互动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育教学的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错误"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教师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信息作为课程资源,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现学生     
徐晓华 《湖北教育》2003,(12):62-63
德国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波尔诺夫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善于教学,更要善于去发现学生,从学生身上寻找教育的契机和生长点,这些教育的时机往往发生在学生的“偶然”、“遭遇”和“危机”之中。 在偶然中认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米哈依尔是一个作文常得2分的学生,因而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就有个“心理效应”问题。教师只有自觉运用“心理效应”这个杠杆,才能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一、“海潮效应”:引发兴趣,增强磁力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出现大潮,引力小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这通常被称为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约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激发兴趣———钻研入迷———获得成功。在这里,兴趣成了支撑事业的重要支点,成功与爱好结伴而行。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成人教育利用和实施远程教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和有效实施远程教育,是现阶段促进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成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这一重要发展契机,重点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成人教育利用和实施远程教育的水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杨哲 《班主任》2006,(2):40-40
最近看过一个报道,说的是有一所中学举行阶段性考试,某班总考第一的学生却没来.老师说他的爷爷死了,全班竟是一片欢呼声.原来学生们认为他当教授的爷爷死了,这次他肯定考不了第一,以后也很难再当第一……看完报道后,我颇有感触.为什么本应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学校里竟有如此冷漠的学生呢?为什么学生会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又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一群学生竟把一只只青蛙活活地剥皮以取乐,把一只只蜻蜒从脚到头一点点撕烂并以此为游戏呢?他们为什么对生命如此的冷漠呢?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要负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同样的课,教师在不同的班级里实施教学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为什么同一班级的学生,一个教师教学时是其中一些学生接受好,而换一个教师教学时,却又会是另一批学生进步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风格. 一、认知风格概述 所谓认知风格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收信息、保留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观偏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就像他智力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且不易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一名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教师,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教师,有时尽管很负责,很辛苦,很周到,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欢迎,相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研究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研究青少年心理?首先,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为了掌握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当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按规律办事时,我们的工作效率就比较高,走的弯路就比较少.那么,研究青少年心理是否只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事,与普通教师无关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个教师,只有善于研究学生,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规律,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因为每所学校所属的地区不同,校情不同,每个班的学生来源不同,班风不同,每一个班里的学生又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即便是举世闻名的好理论,拿到自己班里应用时,也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3.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必不可少。但是,批评不同于赞美,并非总受人欢迎,有时还会引起反感与怨恨。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4.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中国文学长廊中著名的悲剧女性形象。她辛酸坎坷的遭遇已家喻户晓。但是,中学教师在教授《祝福》一文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读到祥林嫂的遭遇时,不仅不为之流泪,有时还觉得可笑。对学生此时的发笑,很多教师都摇头叹息.认为现在的学生情感太冷漠。那么,让人同情的祥林嫂为什么不能引出学生的眼泪?是我们的学生迷失了同情心吗?是我们的情感教育失败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我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都是纯真而丰富的,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在乞丐的诈骗行为屡屡被揭穿之后,我曾  相似文献   

15.
一、"契机"创新 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校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人文关怀、爱心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为之不断努力探索着和认真实践着。然而,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老师会和我有同样的尴尬和困惑:为什么有的学生教师倍加关怀、悉心辅导,他们反而更加落后,一路滑坡?为什么有的后进生经过一两年的转化,仍没有多大起色?为什么教师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进生却在逐年增加?前几天看苏州电视台《社会传真》,有这样一则报道:新学期开学之初,江苏省吴江、太仓等地的政府领导结对帮困献爱心,资助贫困学生。他们一改以往由受助学生上台领取钱物并…  相似文献   

17.
农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普遍存在,特别是近年情况是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是我们每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不少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也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想方设法转变这种状况.怎样转变这种状况?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新学期开学,没有一个教师积极主动上习作教研课,原因很简单:学生不会写.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在叶圣陶老先生眼中像说话一样的作文在学生的眼里却那么难呢?为什么学生在家里时一个个高谈阔论,一到作文课就成了哑巴?学生习作的兴趣到底哪去了? 一、贴近生活,明确习作教学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困惑:管学生是为了学生好,为他们负责,可是学生毫不领情,甚至认为是和他们作对.为什么学生不领情,甚至作对呢?那是因为中学生恰好处于一个叛逆的年龄,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可能把教师的"良苦用心"理解为"别有用心",这样教师的好心就办不了好事,爱心就传达不了爱意,也就是教师心中有爱,却忽略了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赵英 《宁夏教育》2013,(12):27-27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善于发现并营造教育契机,并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疾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教导。一句话,教师要用心地去创设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