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现行全国统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而言,鲁迅无疑是其中的“重镇”:从初一到高三,共收录其作品达16篇之多;加上前些年曾经入选并且读者耳熟能详的鲁迅作品(如《一件小事》《文学与出汗》《“友邦惊诧”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其数量将更加可观。盘点这些作品最初发表时的“原始面貌”,将更有利于我们解读其特定的  相似文献   

2.
一涉笔成趣、幽默诙谐是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埃德加·斯诺在《鲁迅——白话大师》(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中说:“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他那‘笑’的天才”,他善于“把讥消、讽刺和微妙的幽默结合起来。”斯诺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这个特色在鲁迅的散文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大约由于鲁迅曾经激烈地批评过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的缘故,有人就以为鲁迅是不赞成幽默的。这是一种误解。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提倡“幽默”之初,鲁迅曾亲自为其撰稿,以示支持,他那篇连标题也颇有滑稽感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便是发表在《论语》半月刊第十三期上的。这篇纵意  相似文献   

3.
陈漱渝先生在《播撒鲁迅精神的种子》一文中说 :“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小学《国文》、《国语》课文 ,大约从本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解放后鲁迅的一些代表作品更成为语言课本的传统教材。随着鲁迅国际声誉的日益提高 ,他的作品又先后被选入外国一些中小学读物。在日本、朝鲜、苏联、意大利、瑞士等中小学课本和参考读物中 ,都选入了若干鲁迅小说、杂文、诗歌。”建国迄今的中语课本中 ,始终保留的鲁迅作品就有十数篇之多。体裁上有小说、散文、杂文 ;安排上从初一第一册到高三第六册。以如此份量选学一位作家的作品 ,非但在中国 ,即便在世界上…  相似文献   

4.
作为叙事文学的短篇小说,在其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必定有贯穿全篇的脉络。这“脉络”,一般称之为线索,人们论及作品的结构时往往要提及它。当我们研读了短篇小说大师们的著作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大师十分善于运用线索,安排之巧妙令人叹服;而线索在作品中的作用,并不限于结构方面,它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全在作者运用之妙。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就是这样。鲁迅的小说,《呐喊》十四篇,《傍徨》十一篇,《故事新编》八篇,共计三十三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作为线索。例如《祝福》就是以“我”——有关祥林嫂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在酒楼上》  相似文献   

5.
我校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选人的鲁迅作品,《语文(必修)》有《阿Q正传》等7篇,《语文读本(必修)》有《为了忘却的纪念》等15篇(课)。以作家个人而言,鲁迅是人选课本最多的,远非他人所能比。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仅限于此学习鲁迅,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更甭说感受其作品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了。为此,我开设了鲁迅作品选修课校本教程,名之曰:走近鲁迅。时间:从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从高一至高三,前后将近3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鲁迅研究者对鲁迅早年在日本用文言写作的《说鈤》、《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文,作了认真的注释,这是值得称赞的工作。但有同志将这几篇文章笼统地称作“鲁迅早期五篇论文”,并作了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不妥当的。鲁迅在将《人之历  相似文献   

7.
读了邢孔荣同志发表在《青海湖》一九八五年八月号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以下简称“邢文”),毋庸讳言,很难苟同。邢文对鲁迅一生创作生涯的总结是:“失败的历史小说”,“非文学创作的《朝花夕拾》,”“生涩的译作”,“隐晦艰涩”的《野草》”,“表明鲁迅艺术创造力衰退”的杂文。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作的《狂人日记》,邢文认为是“模仿之作”。蜚声中外的《阿 Q 正传》,邢文又说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在邢文看来,鲁迅只有《孔乙已》、《故乡》等三五篇屈指可数的佳构。其它,则都“艺术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1.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腾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已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留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浏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校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选入的鲁迅作品,《语文(必修)》有《阿Q正传》等7篇,《语文读本(必修)》有《为了忘却的纪念》等15篇(课)。以作家个人而言,鲁迅是入选课本最多的,远非他人所能比。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仅限于此学习鲁迅,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更甭说感受其作品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了。为此,我开设了鲁迅作品选修课校本教程,名之曰:走近鲁迅。时间:从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从高一至高三,前后将近3年。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共6册180篇。其中现当代作品85篇,鲁迅作品共入选8篇,占整个初中语文作品的4.4%,占现当代作品的9.4%。入选的8篇文章,都是所选单元的首篇,充分说明了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要理解鲁迅的作品,首先要了解其深刻的思想性。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自然和生命热爱的思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庄子     
一九三三年十月鲁迅与施蛰存由于“《庄子》与《文选》”的问题用笔杆子干了一仗(鲁迅事后说:“我和施存蛰的笔墨官司,真是无聊得很。”)争锋是“一般青年应否去看《庄子》与《文选》以作文学上的修养之助”、“在古书上找活字”。鲁迅是持否定意见的;并拒绝承认《庄子》《文选》等古代文学遗产对他自己的文学修养的积极  相似文献   

16.
鲁迅研究自20世纪以来成为一门“显学”。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一半是由鲁迅写成的,没有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将会逊色不少。纵观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涉及鲁迅的小说、散文10余篇;《语文读本》收入鲁迅作品近10篇,单是《阿Q正传》研究专题就收录相关论文18篇。这些数据表明:鲁迅阅读不但现在而且今后仍将是中学文学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8.
中外的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十分注重对鲁迅作为历史伟人这一结论的研究,而忽视了他如何成为伟人的过程的探讨,因而忽略了鲁迅的平凡一面,更不愿意正视鲁迅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即他在“内心炼狱”中挣扎的痛苦。这种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研究,不可能看到鲁迅平凡中的伟大,更难接近真实鲁迅的自我本体。因此,笔者拟从鲁迅的“孤独”、“绝望”等几个平凡的则面,探讨其深层内涵以及鲁迅挣脱“内心炼狱”所展示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 (一) 鲁迅孤独的原因和意义。鲁迅孤独感的产生,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已初见睨端。那时,他倾心于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欧文学,但并非是单纯出于对当时作品的兴趣,而且是在其中找到了与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如在其《外域小说集》中,他只翻译了三篇作品。即安德列耶夫的《漫》和《默》、迦尔洵的《四日》。鲁迅之所以特别看中这三篇作品,因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悲观情调”。正是这一点,使他们与当时的作家大不相同。如鲁迅当时就说迦尔洵“悲世至深,遂狂易,晚岁为文,尤哀而伤”,又称他为“以一身来担人间苦的小说家“(《外域小说集·序》)并称自己的小说《药》的收束”分明也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且界亭杂文集·二》)。他评价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作品是民族的、时代的一面镜子。鲁迅作品教学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共收鲁迅散文三篇,小说八篇,杂文七篇,共十八篇。份量是比较重的。但由于“四人帮”对鲁迅的歪曲、有关资料的严重不足和长期以来“左”的深远影响,目前的鲁迅作品教学问题比较突出.这里试列举一二.  相似文献   

20.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