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①.  相似文献   

2.
张作田 《高中生》2009,(5):22-23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听到消息后,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王位。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  相似文献   

3.
囚车里的人才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听到消息后,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王位。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  相似文献   

4.
典故三则     
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很激烈。国君晋厉公偏爱胥童,国家大权掌握在胥童手中。贵族栾书、中行偃等.先杀了胥童,随后又杀了晋厉公,另立晋襄公的曾孙周子为国君。  相似文献   

5.
《春秋》是圣人孔子依据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史料编篡的一部编年史,上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这242年的历史,既是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也是姬姓鲁国国君———以“十二公”为主轴的姬姓家谱史。站在家谱文化学的角度,可以说《春秋》是孔子为老姬家所修订的242年的家族史。“十二公”,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招贤纳士之举最有名的是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公元前314年,燕国的相国篡夺了王位,引起国内大乱。齐国乘机借口帮助燕国平定内乱,派军队灭亡了燕国。燕国人不甘心亡国,联合起来把齐国人赶走,又找到了燕太子,立他为国君,就是燕昭  相似文献   

7.
东周时,诸侯里势力最强大的是郑国。郑武公活着的时候,已经立了大儿子寤(wù)生为太子。夫人武姜喜欢小儿子段。总是想劝武公立段为太子,武公没答应。武公死后,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他母亲姜氏心里很不痛快,她要求庄公封地给段。郑庄公就把京城封给段。从此,人们便管段叫“京城太叔”。京城太叔走前,姜氏拉着他的手叮嘱说“:你哥哥一点儿也没有亲兄弟的情分,京城是我逼着他封给你的,你到了京城,要抓紧操练兵马,积聚粮草,机会一到,你就攻打都城,我在城里给你做内应。你能当上国君,我死也能闭上眼睛了。”太叔到了京城,就抓紧操练兵马。消息…  相似文献   

8.
陈氏与田氏昔周武王得姜子牙与周公旦辅佐,兴周灭商,大行分封制,分封功臣亲属到各地做诸侯。方其时,寻得黄帝后裔,将其分封于陈地,建立陈国,其子孙渐渐以陈为姓。春秋初期,当齐国桓公在位时,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公子陈完为避乱出逃到齐国,得齐桓公礼遇,被任用为工正(掌管手工业的长官)。这是陈氏在齐国立足的开始。由于当时齐国方言“陈”音与“田”音相似,陈完至齐之后,常被人误呼为“田完”,久而久之,陈氏就变成田氏。至春秋之末,田氏之族日渐兴盛,他们为收买人心,采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放贷方式,赢得众多支持。战国初年,田氏基本上控制了…  相似文献   

9.
一、课前预习提示:1、把课文(包括注释)阅读两遍并写出提要。2、《孙子》人们都赞之为《武经》、《兵经》,你能从哪些史书或史实中找出旁证?二、作者、作品简介:《孙子》的作者姓孙,名武,字长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将帅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后人按古代尊称的惯例又称他为“孙子”或“孙武子”。相传他是春秋后期陈国公子完(田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逃往齐国,受到齐桓公的器重,到齐景公时赐姓孙  相似文献   

10.
梁伯国始末     
春秋时期 ,诸侯纷争 ,见于记载之诸侯国约百四余。称雄争霸者 ,凤毛麟角 ;朝秦暮楚者 ,比比皆是。存世长者数百年 ,阅历短者数十载。梁伯国即其中之一也。梁伯国始建于公元前 770年 ,始国君姓赢名康 ,秦人也。其祖由东海之滨迁居“西垂”之地。西周后期 ,犬戎作乱 ,周宣王命秦人首领秦仲为大夫 ,率兵讨伐西戎。结果 ,秦仲战死疆场。宣王再召仲子庄公兄弟五人 ,拨兵七千 ,大破西戎 ,秦庄公因功封“西垂大夫”。周幽王晚年昏庸无道 ,废嫡立幼 ,申侯联合西戎、犬戎讨伐周室 ,杀幽王于骊山脚下。平王即位 ,丰镐已废 ,遂决迁都洛邑。因幽王烽火戏…  相似文献   

11.
齐魏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341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田胎为将,孙膑为师,起兵伐魏救韩。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出兵迎战。孙膑采用“减灶诱兵”的计策,在马陵大败魏军,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此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甚详,此外《史记·魏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秦本纪》以及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和《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也有相关记述。  相似文献   

12.
西周晚期,各类矛盾日益尖锐。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王位继承权问题点燃了动乱的导火线。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于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和犬戎发兵攻打幽王,以至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就此结束。 宜臼在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的支持下即位,是为平王。前770年,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样,中国古代历史又翻过一页,进入东周(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3.
<正> 《郑伯克段于鄢》结尾部分有一句话:“遂为母子如初。”篇后注解为:“从此作母亲和作儿子的还和当初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的《古代汉语》上册74页。) 如果注解只解释成“从此作母亲和作儿子的还和当初一样”,那么无可挑剔。可是接着又作了注脚“即恢复母子关系”,这里不禁要问:“母子如初”,当初母子关系如何?原文曰:“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可见当初姜氏就厌恶庄公,何谈“恢复母子关系”呢? 由于“庄公寤生,惊姜氏”,所以厌恶他,而“爱共叔段,欲立之”,使姜氏与庄公的母子关系从当初的“厌恶”到越来越尖锐化。姜氏曾多次向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一直没答应。等到庄公即位,姜氏替共叔段请“制”,庄公许之以“京”,共叔段违背先王  相似文献   

14.
原文阅读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②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③,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④,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相似文献   

15.
《左》《公》《穀》三传对《春秋》隐公元年"惠公仲子"条解释有异,其焦点是仲子身份问题。《左传》以仲子为桓公之母却未卒受赗,"桓未君"而王室归赗其母,此"非礼"之书写体现出作者责王"以示劝诫"的思想;《公羊》认同仲子为桓公之母而讲"隐为桓立",彰显出"立子以贵"及以"尊尊而亲亲"之王权观念;《穀梁》认同仲子为惠公之母而"正隐""治桓",则以"亲亲而尊尊"取"蹈道"之价值。仲子身份虽因三传书写之异而终不为定论,却与各家相关阐释体系或主要价值观念不悖,又因其在血缘与地缘、家族与国家两个维度上的张力而并行不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末归义军上层人物间的争权斗争和张淮深一家同时殒毙,以及归义军执权者的更迭,罗振玉先生在《张议潮传》中有简略的叙述。他认为:“淮深卒,弟淮□嗣,淮□卒,托孤议潮婿瓜州刺史索勋。勋乃自为节度。”其后,向达先生又在《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瓜沙往谈之四》一文中指出:“盖在大顺元年沙州骤乱,变生肘腋,淮深猝未及防,举室殒毙。作乱者即索勋其人也。索勋既杀淮深兄弟,遂自立为节度,故再修功德记并无嗣立之辞;补传云云,纯属臆测,不足据也。”近有孙修身同志在《张淮深之死再议》(以下简称《再议》)一文中,对向先生“无嗣立”和“索勋杀淮深”之说持相反意见,认为导致张淮深之死的原因,是淮深曾“勾结田(令  相似文献   

17.
论宰相器度     
公元前387年,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死了,太子魏击即位,任田文为宰相。大臣吴起大不自在,当面质问田文说:“我和你比比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使士卒乐于效命,敌国不敢窥边,你和我比,如何?”田文摇了摇头:“不如!”吴起又说:“治理百官,使人民亲附,国库充实,你和我比,如何?”田文又摇了摇头:“不如!”吴起又说:“抱守西河,使秦国不敢东进,韩、赵俯首听命,你和我比,如何?”田文又摇了摇头:“不如!”吴起说:“你样样都不如我,官位却居我之上,是何道理?”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少,全国犹豫观望,大臣尚未归附,百姓还不信任,在这个时候,宰相是你干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九册《鸿门宴》一课对“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的注释为:“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宫,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这就把《史记》中“五世相韩”一句的意思弄错了。其实,这个“五世相韩”并非“张员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而应该是张良的先人两代做了韩国五个国君的相。《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有关文字是这样的: 留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年二十岁。秦灭韩且年少,未宦事韩,韩破,且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相似文献   

19.
原文阅读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①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②。”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③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④。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  相似文献   

20.
“共和”是我国有确切纪元的第一个年号,古籍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谁是谁非,有必要考辨清楚。 第一种见解: (1)“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史记·周本纪》) 卫、齐、鲁、晋、管蔡等《世家》及《年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 (2)“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3)张守节《史记·周本纪正义》:“《世家》云:‘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羡,音延,墓道)自杀,卫人因葬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和卒后,年岁又不相当,《年表》亦同,明《纪年》及《鲁连子》非也。”(《纪年》和《鲁连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