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两岸三地诗坛的隔绝时期,这个时期的现代诗艺术,在华夏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化转型期的制约,却又使开拓与整合成为艺术走势的必然趋向。化转型期带来诗坛的现代性,给予诗人以成长感,于是迁徙体验既有空间意义上的,也有时间意义上的,它对于现代诗艺术走向成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现代性的缺失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化理论和建设中的存在的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人们在对大学精神进行定位的时候,忽视了大学历史性的化诉求,在泛泛的意义上界定大学精神问题,结果使大学精神成为超越历史的空洞假设或教条,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对现代性的内涵尚存在诸多各异其是的、甚至是非现代性的理解,结果使大学精神的现代维度处于被遮蔽和遗忘的状态。本试图从现代大学精神的化诉求出发,梳理和阐释大学精神现代性的重要内涵,以此为现代大学精神的定位提供理论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学术论争,即20年代初的“科玄论战”,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论争,40年代初的艺民族形式论争。它们反映了化人现代性体验的三个阶段:个体存在的自我审视阶段、社会存在的寻求定位阶段与民族存在的反思追问阶段,从而折射出中国化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全球化·西化·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现代性,全球化,西化和本土化等概念的辨析,认为中国传统化与现代性,全球化等并不处于同一个层次,必须对“中”“西”进行清楚的划界,中西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传统化发展出了现代性化,而中国传统化没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中国才能更好地确立现代性,参与全球化,中国传统化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现代学研究在最近2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概括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化关联的发现”:在80年代之初是以中外学与化的关联实现了对“唯阶级斗争”论的拨乱反正,也就是说,以化层面上的意义的阐释取代了纯粹政治层面的定义,这样,中国现代学自身的许多特点便得到了尊重和展现,在当时,比较学及比较化的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批评方式;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性”知识体系逐渐成为我们阐释现代中国学的一个重要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6.
南京文化局限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化批判的观点分析南京化的一些非现代性问题,对南京化形象的破碎与无形等现象进行一家之言式的透视。  相似文献   

7.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力图从卢梭这个视角,重新考察和探讨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意义。对卢梭观点的认同与批评涉及到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步与保守、启蒙现代性与化现代性的对抗和冲突,也涉及到西方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现代性语境为马克思主义艺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多种机遇与可能。前境遇告诚我们必须总结经验,反思历史,作出选择;而关于未来的化想象则昭示我们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在这种历时性与共时性交织着的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艺学才能完成自己的现代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诗的危机是整个诗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的反映。这种危机,不仅仅是诗歌的艺术或内容的问题,更与它所处的整个现代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导致了诗歌本身地位的日趋边缘化。这对新诗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30年代诗歌在都市文化市场中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诗歌的这种现代性困境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和现代化发展模式问题,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问题等一直是思想界争锋的重要话题。作为作家的张承志突破限制走向公共化空间,以自己的回族化认同寻找中华民族化精神,从传统化资源中寻求中华民族化的改造和重建,在东西方化的冲突中体现出了对民族化的护卫和坚守。同时,他又以鲜明的反西方意识和民粹色彩,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化民族主义的价值立场,因此展现了“张承志现象”的典范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小说展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城市的化个性以及都市人的精神面貌。他所描绘的城与人是都市的二重性与作家人格的二重性相契合的结果,小说呈现出颓废的美学特征,而这正是现代性的表证。  相似文献   

13.
将现代大众文化混同于古典时期的市民文化以逃避理论上的困境反映出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现代性追求的急切与盲目 ,对大众文化批判的前提是全球化背景下对现代性的反思潮流。 80年代具有市民性的通俗文化 ,曾经对主导文化的变革构成积极的反作用 ,但进入 90年代以后则发生了质变 ,并且处于不同的文化冲突格局之中  相似文献   

14.
文化保守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潮流,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在其代表作品《九月寓言》、《柏慧》中,鲜明地表现出他反现代性的文化立场和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向往和守护,有着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化总体上是现代性化,后现代化在中国当代的出现是历史的误置。中国的后现代化缺少批判精神,与大众化合流,不具备反思性和审美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化中将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16.
科拉科夫斯基将结构主义、符号学、逻辑语义学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建构了一种“具体总体性”的结构主义批判范式。他深入到社会政治、日常生活与文学艺术等领域展开社会文化现代性批判,图式化地呈现当代东欧及波兰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代性危机及异化现象,并从笑与幽默、文学艺术、神话、宗教等方面找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具体救赎方案,走向社会政治与文化的语义学批判。  相似文献   

17.
“酱缸文化”批判是柏杨60年代杂文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主题。本文拟以“世俗现代性”为切入角度,用人性、法治、同情心、人权、人道主义、自由和灵性等世俗现代性的核心观念,来剖析“酱缸文化”及其由此产生的四类“畸形人”、酱缸蛆和酱缸定律,并由此总结概括出柏杨杂文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郑润良 《现代语文》2006,(12):84-85
柄谷行人的作给人启发最大的就是对学制度的揭示。作为一种制度,它在特定的时代发生必然有其对时代形式的因应,可以说是必然的,但如果这些时代形式由另一些因素构成,或某些因素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制度有可能也发生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偶然的。这个问题也涉及到现代性到底是单数还是复数的问题。从已发生的历史来看,现代性有内生的,有外启的,有先发的,有后发的,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有所谓纯正的,有所谓异化的,不一而足。但从已获得的广泛共识来看,对现代性的总体框架的描述还是基本一致的。虽然,现代性落实到每个国家,会因广义的化环境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性化已经走进了大学校园生活,给当代大学校园化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改变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思维方式,催生了多元化价值观念,动摇了高校的校园主流化。章对当前高校校园化的再选择进行了剖析,指出必须重建高校新型的校园主体化。  相似文献   

20.
唐楠 《现代企业教育》2012,(23):223-2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与发展的过程。全文首先探讨了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契合、弘扬、创新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大众话语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