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像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美国南方的奴隶制也是一个罪恶的制度,它已经形成一个贩运、买卖、使用、管理、监视和追捕一条龙的产业链。国会1793年通过的《逃亡奴隶法》更有助于这个制度的巩固,该法律授权任何联邦地区法官或巡回法院法官或任何联邦治安法官在没有评审团参加审判的情况下,可以最终决定一个被指控的逃亡奴隶的命运。但这一措施遭到北方各州的强烈反对,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2.
正"丝绸之路"这一国际通用术语的缘起可追溯到古希腊人记录的"赛里斯之路"(丝国之路),指西方人为贩运丝绸而前往丝国(即中国)的一条商道。19世纪70年代,德国舆地学和地质学家李希托芬在《中国》(第一卷)中以德语首次提出"Seiden(丝绸)Strasse(道路)"。广义概念上,丝绸之路泛指西方(包括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地)与东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双向通道,远超"丝绸"和"道路"的范畴。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文献可追溯到中国的《汉书·地理志》所载的海上交通路线。唐贞元年间,宰相贾耽在《海内华夷图》中也记录了通  相似文献   

3.
饮食场面描写在《儒林外史》中着墨甚多,描摹细致,自是作者匠心所在。作者有意识地运用饮食场面的描写,其作用有: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命运的变迁;展现对真假名士的爱憎情怀。  相似文献   

4.
法国文化史大家丹尼尔·罗什曾经说过,服饰文化首先是一种秩序,透过服装语言的嬗变,可以看到道德价值的转化.小说《包法利夫人》首版发表于1857年,正值以欧仁妮皇后为中心的法国宫廷流行时尚文化的时代.19世纪初期西方社会主流观点对女性在照顾家庭、培育后代方面有着重要的肯定,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中叶新兴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6.
沈云 《华夏文化》2021,(4):5-10
今本《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是一本占筮之书,主要内容包括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战国以来形成的解释《易经》的著作,总共有七种十篇.通过《易传》的解释,原本的占筮之书呈现出了哲理化的倾向.《系辞》是《易传》中的重要一篇,其主要内容是通论《周易》和筮法的大义,解释时并非逐句分析《周易》经文...  相似文献   

7.
<正>《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15篇,1923年8月由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出版,列入周作人主编的“文艺丛书”之一。《呐喊·自序》是理解鲁迅心路历程的一把钥匙。在这篇充满了沉痛和悲凉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鲁迅的身世、鲁迅的求学经历,体会到鲁迅的追求以及鲁迅的苦闷。其中的由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进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8.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一)是位多产的作家。迄今出版小说25部,戏剧3部,短篇故事集15部70多篇,诗集一部,歌剧两部,散文集7部,自传两部。她的创作突破时空的界限,不仅包括当代社会,更囊括了未来世界、想象国度和太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势利之风,历久不衰,遍及各地,在不同阶层中都存在,较之同时期其它小说为猛烈.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平际遇有关.吴敬梓虽对之深恶痛绝,但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0.
1986年秋,香港新华社出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构想,在港举办了“中国地方戏曲展”大规模演出活动.开幕式上,由裴艳玲主演的新编神话剧《钟馗》一炮走红,引起了轰动.从此,香港的观众不但了解了裴艳玲,了解了河北梆子和《钟馗》,而且刮起了一股持久的“裴艳玲旋风”.裴艳玲所在剧团,连续5年赴港演出,并且年年盛演不衰,这在香港的演剧史上绝无仅有.所以有人称这种现象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1.
1852年,《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问世了,当天就卖出了3,000册。不到一年,美国国内的销售量已达30余万册。正如作者的儿子所说: “几乎一天之间,这贫穷的教授夫人就成了世界上街谈巷议的话题了。”然而斯托夫人不愿借这本书来出风头。安妮·费尔兹回忆了一次和这位作家的谈话。)  相似文献   

12.
13.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14.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化交流》2008,(10):90-90
继《茶席·曼荼罗》《茶壶·乐活知己》之后,饮茶达人池宗宪再创力作《茶杯·美的开始》。此书也是“茶叙艺术”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为品茗艺术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全书分两部12章,第一部分《杯·个性·表情》,介绍茶杯的各个面向;第二部分《杯·品精·得清》,论及杯与不同茶叶之间的巧妙互动。  相似文献   

16.
<正>一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心理的任意表现,而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根源和某种使用功利目的,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反映。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是连接鬼神与人间的媒介。有了宗教,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服饰;但没有宗教,服饰是不会这般绚丽多彩、引人入胜的。正因为有了宗教,服饰才感通着天地人神,才蒙上神秘的面纱,让人类百思不得其解。服饰的多维起源中,宗教文化始终是一股生生不息的动源。天地鬼神感应,观像悟道,整合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撰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东)人,世家出身,父亲班彪,武帝时任司徒椽,曾致力续《史记》,作《后传》数十篇,未竟而逝。班固觉得父亲所作犹未详尽,于是决心...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利认为:“人类在与外界世界的交互过程存在着焦虑感,即困顿于所谓的空间迷失状态(或对空间迷失的想象)的经验中。因此,存在状况构成了某种表征欲望的基础。”在空间流动的基础上,我们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也随之改变,由此造成的空间迷失伴随着陌生感与恐惧感一并而来。这种存在状况便构成了表征欲望,这种表征欲望通常以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正>“道家”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陈丞相世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首次将“道家”作为学派来论述,《汉书·艺文志》基于目录学家的立场沿用此含义,此后“道家”作为学派成为基本用法。但内容上以学派视角论述道家的文本在“道家”一词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例如《庄子·天下》就是最早对道家典型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章。随着学术史的发展与完善,学术史文献论述道家的方法与内容不尽相同,道家的内涵与特色也有了区别。大一统的建立使得道家不得不在道势之间产生学术分歧,道家内涵因此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文献中有所改变。本文就以《庄子·天下》、《论六家之要旨》和《汉书·艺文志·道家略》这三篇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所论道家之异同为例,以学术史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析道家从先秦到两汉的发展与分化。  相似文献   

20.
夫史之为用,亦大矣哉!上通千百年之事,下垂千百世之例。借事喻物,以明治国之大道;按制依度,以应乡里之琐事。至其使命,则为“究天入之际,穷古今之变。”史之为用,史之使命,既如此重大,故凡治史者,非据切实之学问,明慧之识见,干练之才器,不足以语此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