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苏轼《湖州谢表》引起了轩然大波,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御史中丞李定等分别上书神宗,要求严惩。概括起来,他们给苏轼罗织了四点罪名:1.头等大罪:对神宗"大不恭"舒要求对苏轼"论如大不恭",李定说苏轼"讪上",主要是指苏轼在诗中的两个用典,即"梁窦专朝"与"燕蝠争晨昏"。舒在札子中说:其尤甚者,至远引衰汉梁窦专朝之士,杂取小说燕蝠争晨昏之语,旁属大臣而缘以指斥乘舆,盖  相似文献   

2.
朱熹对苏轼的学术评价,既有肯定又有微词。朱熹从"文"这一观念入手,以六经为"文"之典范的立场,展开了对苏轼之"文"的质疑。分析朱熹对苏轼的文章之学、经学做出的相关讨论,再比较苏轼"文"论的相关表述,可探究朱熹、苏轼二人对"文"之理解的分歧与联系,由此阐释朱熹对苏轼之"文"整体评价的多元性、延伸性及发人深思处。  相似文献   

3.
<正>苏轼是"千古一人"的文化精英,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造诣极深。加上其政治失意、屡遭贬谪的人生经历和儒释道杂糅的思想体系,使苏轼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和人格化身。《前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许多政治上不得志的士大夫一样,此间的苏轼心情是苦闷的。于苦闷的羁旅中,苏轼的创作却又丰富多彩,佳作频出。这些作品没有简单的自怨自艾,反而行文大气磅礴,内里又澹然致  相似文献   

4.
正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秋,时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的苏轼因为在诗文中表达对变法的不同意见,被弹劾下狱。在拘禁四个多月后,苏轼被以"讥讽朝政及谤讪中外臣僚"的罪名,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  相似文献   

5.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汪伟强 《寻根》2022,(4):62-63
<正>在今天的安徽绩溪县城西门外三里,有一座古桥名为“来苏桥”。坊间传闻,此桥是时任绩溪县县令的苏辙,为迎接自南海而来的哥哥苏轼而建造的,历代《绩溪县志》也都采用此种说法。那么,来苏桥是否真的是为苏轼所建,苏轼是否到访过这座小城呢?笔者通过查阅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年谱及绩溪先贤汪泽的《绩溪县重修桥梁碑》《来苏桥重修记》,并结合田野实地调查,初步整理了苏轼与来苏桥的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7.
刘磊 《寻根》2014,(4):91-95
<正>情结与赤壁情结在苏轼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文人不断追慕苏轼、崇拜苏轼,成为一种有趣味且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而其中,"黄州赤壁"成为崇拜苏轼现象中一个绕不过的节点。清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一八记载:"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就是说,长江流域湖北段称"赤壁"  相似文献   

8.
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与清代宗宋诗风影响下的宋诗选本有着明显区别。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和《御选唐宋诗醇》影响,此选仅选录苏轼、陆游和元好问三家之作。在评点苏轼时,重其题材和内容的开拓作用;评陆游和元好问时,重其社会政治内容的阐发。《诗选》的其基本诗学立场是以杜甫为典范,尊唐黜宋,与早年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宋代杰出书法大家米芾、苏轼、黄坚庭、蔡襄,并称"宋四家",代表了宋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如此排列当以其书法影响大小而论,若以时间顺序,蔡襄无疑系米芾、苏轼、黄坚庭的前辈。其中,米芾书法以超逸取胜,苏轼书法以气势取胜,黄庭坚书法以诗境取胜,蔡襄书法以古趣取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化名人,都是善于烹饪的美食家。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创制的“东坡肉”脍炙人口,至今被列入杭州名菜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擅长做粥,在他众多的创作中,吟咏当年江苏、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的就有上百首,其中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独特见...  相似文献   

11.
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应褪净〔匡按:苏轼诗:“妄心如膜褪重重”〕,夜来无梦过邯郸。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振懑雷,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上面所引的两首七言绝句,是一九五七年“大鸣大放”时期钱钟书先生(先生自号“中书君”,以下因简称中书)由京赴鄂省父病途中所作五首之二,“脱叶”两句形象地表示“放”而将“收”前  相似文献   

12.
冰茧庵札记     
司马迁作《史记》,以屈原与贾谊合为一传,实有深意与卓识。屈原与贾谊生于战国与汉初,树立了中国二千年来优秀知识分子之典型。屈、贾两人都是高才博学,有政治抱负与远见,能洞察时政利弊,敢于直陈所见。但是他们没有对于政壇风云、人际关系的透彻了解与估量,没有应付政治形势的策略,所以造成个人身世之悲剧,为后人所痛惜。司马迁撰写《屈原贾生列传》,透露出深切的同情与惋惜。苏轼作《贾谊论》,也叹惜贾生是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所以屈、贾是才人,而不是政治家。才人可以有政治卓见,发为文章,其中意见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官至吏部员外郎。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开江西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苏轼以其高瞻远瞩的洞察和高屋见瓴的智慧,开创文人画美学思想,推动着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进程,引领自宋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方向。他的山水画美学思想,对开拓当代中国山水画新境界,具有启示性意义。笔者试图对苏轼绘画美学思想进行再挖掘和重新认识,与巴蜀同仁共享苏轼美学思想的成果,以期为当代巴蜀山水画风的建构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铁鞋"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寻根》2007,(1):64-67
在古人的诗文中,常常提到一种人生烦恼,即“寻找”,虽然可以付诸主观努力,其烦苦也往往为常人所不堪。古人称此为“苦觅”。如苏轼《赠善相程杰》诗所谓:“书中苦觅原非诀,醉里微言却近真。”这种心力和体力的辛劳,人们也用“踏破铁鞋”来形容。“苦觅”之中,如果能够终于柳暗花明,则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人物,关于他与佛教的因缘际会,早已广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他“少年知...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本学科学术史的研究,总结本世纪研究工作的得失,展望下一世纪应怎样进行研究。这是一件对推动下世纪的研究深入发展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是历代研究得最多的文学家,有关研究苏轼的资料可谓多如牛毛。中华书局出版的《...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北宋的苏轼在《文说》中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东坡先生提倡的是一种如天马行空潇  相似文献   

19.
说悼亡词     
说悼亡词○○○○□孟昭燕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些悼念亡妻的名作如:晋潘岳的三首悼亡古诗,唐元稹的三首近体诗七律《遣悲怀》,北宋苏轼的词小令《江成子·记梦》,北宋贺铸的词小令《鹧鸪天·半死桐》,还有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小令《浣溪沙》等。这些短章限于篇幅,只...  相似文献   

20.
“纶巾”考     
马里扬 《寻根》2010,(4):91-9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形象,究竟是指周瑜还是指诸葛亮,仍旧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无论当日苏轼意在谁属,到了南宋后期词人吴文英的笔下,着实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记羽扇纶巾,气凌诸葛。”(《江南春》)至于再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诸葛亮一亮相便已然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