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除诺贝尔文学奖外,他几乎获得了所有的文学奖项,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勋章。他是唯一一个生前全部作品就被收入“美国文库”的作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批评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李石 《世界文化》2014,(12):36-38
<正>2014年10月7日,德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德语战后文学杰出代表西格弗里德·伦茨在汉堡逝世,享年88岁。伦茨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与伯尔齐名,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文学三巨头"。伦茨的代表作《德语课》名列世界五十大小说,是德国中学生的指定读物,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当代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伦茨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不下于2500万的读者,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超过20种语言的多种译本。  相似文献   

3.
<正>他曾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现在还活着的最有文化影响的人物";他既不是学术大家,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不上作家,但却多次受到世界各类文学奖项的垂青;他的名字对于热衷欧美文学的人来说也许是"熟悉的陌生人",但我相信,无论你是不是他的乐迷,只要你那里有音乐存在,你就无法忽视这位殿堂级民谣摇滚诗人  相似文献   

4.
就世界文坛而言,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英国的布克文学奖、美国的国家图书奖、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日本的芥川龙之奖,等等,由于其不言而喻的权威性及左右世界文学市场的力量,往往被全球的作者、读者、批评家和出版人当作世界文学的风向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学大奖中,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都颁给了女作家,当然联想到英国美女作家安德里亚·利维以其小说《小岛》获得2004年的橙子奖时,我们就不得不对2004年度世界文学视野中的女性写作刮目相看了。这里要说的是200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获得者莉莉·塔克(LiLiTuc…  相似文献   

5.
1991年,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捧走世界文学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这在文学界引起不小反响。12年后,南非又一位作家J.M.库切也获得这一为所有作家艳羡的文学桂冠。南非人无不为之自豪与骄傲,其总统姆贝基说:“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都因其获奖而感到荣耀。”各种媒体的赞誉更是铺天盖地。然而,侨居海外的库切对此却十分冷静,甚至几近淡漠。这引起我对两位南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浓厚兴趣和深层思考。作为一个仅有350多年历史、只4600万人口的国家——南非来说,为何12年内竟两度摘取世界级文学桂冠。为此,我们须从两位南非作家获…  相似文献   

6.
<正>"大书奖"是俄罗斯最大型的文学奖项之一,其高额奖金在全球文学奖项中仅次于诺贝尔奖。"大书奖"是2005年由文化部、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俄通社、塔斯社等部门联合设立的国家文学奖,旨在鼓励作家为俄罗斯艺术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并提高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2015年的"大书奖"授予了俄罗斯当代女作家古泽莉·雅辛娜,颁奖典礼在莫斯科国立图书馆的帕什科夫之家举行。雅辛娜的处女作长篇小说《祖列依哈睁开双眼》(2015)一经面世便进入了"大书奖"的最终评选名单,更因其集中营文学的主题和对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摘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一度引起舆论哗然,似乎中国民众对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歌手/诗人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引发的反响甚至超过了以往的几届。其中既有社会的质疑,又有学界深深的思考。对于鲍勃·迪伦获奖,人们的疑惑自然就是一位歌手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实上,鲍勃·迪伦于1996年和2006年两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时至今日,"陪跑多年"的他终于荣膺桂冠。有趣的是,在今天这个"文学边缘"  相似文献   

8.
杨锏 《世界文化》2004,(1):31-32
瑞典学术院已经有217年的历史了,去年这个学术院的18名终身委员通过千挑百选终于决定把他们的文学巨奖颁发给南非作家约翰·迈克韦尔·库切,以表彰他对西方文明中的理性主义和伪善道德的无情批判,于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学之谜也在全世界的猜测中水落石出了。至此,在非洲的文学历史上,终于有了继1986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8埃及的马哈福兹,1991年南非的戈迪默之后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从而南非也迎来了她的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相比起中国这个世界文学大国在诺贝尔奖历史上的长期缺席,南非文学似乎是太幸运了。库切的父母是南非…  相似文献   

9.
<正>菲利普·弥尔顿·罗斯(Philip Milton Roth,1933—),美国当代文坛资格最老、名气最大、争议最多的犹太裔作家,与辛格、贝娄、马拉默德三人共同成为支撑美国犹太文学这座殿堂的四根支柱,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没有"之一",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颇高的作家。从1959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到2012年11月宣布封笔,在54年的  相似文献   

10.
我早期受外国文学影响,是16岁在北新书局当学徒时。外国有些汉学家在谈到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时说,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足以衡量中国文学的成就和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得诺贝尔奖,并不能说明我们中国的文学水平差;反之,得了奖,也不能认为我们的文学就好。木能将得奖与否作为衡量文学创作优劣的重要尺度。从标准、趣味来说,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是一个欧洲化的东西。“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就面临着走向十字街头还是钻入象牙之塔的抉择。除了个别作家如李金发,那3O年间我们基本上是走向十字街头。而且苦难越…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众神》是英国著名幻想文学家尼尔·盖曼的代表作,一经发表便斩获众多文学奖项。小说依托神话背景,通过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将现实与神话、真实与虚构巧妙地融合起来,在展现美国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揭示当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精神信仰危机。美国奇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在《如何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中提到:"幻想小说其实是提供了一面透镜,让你比一般的角度更好地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12.
诺拉·罗伯兹没有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若诺贝尔文学奖增设文学创收奖,那么她必定为首选,因为她是世界上惟一通过创作而获得如此高收益的人。这位54岁的女小说家,在过去的20年中,创作并出版了790万字,157本书,其中116本被评为畅销书。2003年,她的小说卖掉5000万册,2004年的销售业绩不比2003年逊色。谈及创作,诺拉用一种爱斯基摩人的口吻说:“我不相信灵感,我是从修女那儿接受的教育,她们只是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加坚韧”。  相似文献   

13.
<正>"俄语布克奖"是当今俄罗斯文坛具权威性、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个俄语文学年度奖项,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代表着当下俄罗斯文学发展之倾向,从中可以管窥当代俄罗斯文学演进、嬗变的轨迹。有学者认为,俄语布克奖与新俄罗斯文学同步发展,记录下了当代文学进程的风雨和足迹,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历史的个缩影。因此,俄语布克奖每年的评奖和颁奖活动遂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上的次盛事,倍受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关注。  相似文献   

14.
安华 《世界文化》2013,(8):8-10
爱德华·P·琼斯(Edward P.Jones,1950—),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凭借十年磨一剑的用心之作《已知的世界》(The Known World,2003)引起巨大轰动,几乎获得美国所有重要文学奖项的垂青。《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称其是"美国最好的黑人作家之一",珍妮特·马斯林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称"其《已知的世界》为惊世之作"。如今,爱德华·P·琼斯  相似文献   

15.
狄青 《世界文化》2010,(11):10-11
<正>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奖。相较于最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而言,略萨的获奖属于不算冷门的"冷门"。说它不算冷门,是因  相似文献   

16.
<正>瑞典当地时间3月27日凌晨,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因脑溢血中风在医院去世,享年83岁,距离他84岁生日不到二十天。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他的猝然离世,无疑是世界诗坛的巨大损失。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1931年4月15日,父亲是记者,母亲是教师。父母离异后,他跟随母亲一起生活。16岁以前,特朗斯特罗姆对文学并不感兴趣。11岁开始,他泡在博物馆里收集了几乎所有昆虫的标本。13岁那年,他迷上了非洲地理和探索。上了高中以后,他又迷恋上了钢琴和风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尽管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作品依然是许多人的床头书,犹如一瓶美酒,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地醇美香浓,影响深远。作为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虽然只是一部情节简单、篇幅简短的中篇小说,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文学殿堂级的经典名著。小说刻画了  相似文献   

18.
<正>俄罗斯文学中如果没有蒲宁,它将黯然失色,它将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辉,失去一个孤独漂泊的灵魂的光辉。——高尔基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他的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小说创作和文学翻译,在每一个领域都堪称杰出。他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洞察生活,深刻地思考和  相似文献   

19.
陈聪 《世界文化》2014,(11):4-6
<正>瑞典文学院于当地时间2014年10月9日下午1时宣布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荣膺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时盛赞这位69岁高龄的法国作家"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命世界"。莫迪亚诺在其小说作品中以纯正流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现实和虚幻之间,构筑了一个闪耀着神秘光芒、虚实结合的离奇世界,最终赢得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1960生于中国上海、1997年移民澳大利亚的著名澳籍华裔画家张鸿俊(Adam Chang)系中国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张鸿俊以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库切(J.M.Coetzee)头像为题创作的肖像画《约翰·库切》,赢得澳大利亚最著名艺术奖项——阿奇博大奖的"公众评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