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介绍、引进清新、刚健、质朴的文艺,鲁迅先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29年至1930年间,鲁迅在柔石的协助下,编印了《艺苑朝华》第一辑共5册;随后,鲁迅又在1931年2月编印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士敏土》是苏联作家革拉特珂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士敏土"是水泥的译音。这部小说以一个遭到严重破坏的水泥工厂重新恢复生产的故事为中心,多方  相似文献   

2.
正《苏联版画集》是鲁迅应赵家璧之邀而编选的一部版画作品集。对于苏联的版画,鲁迅是极为看重的。他或是从日本出版的苏联读物上翻印,或是通过友朋从国外购入,或举办展览,或编印画集,其目的在于向处在黑暗中的中国介绍苏联的艺术成就和社会状况,促进国人的进步。1930年2月,鲁迅编辑完成了《艺苑朝华》第一辑第五种,命名《新俄画选》,第一次集中地向中国介绍了苏联版画艺术。  相似文献   

3.
<正>《引玉集》是鲁迅编选的一部苏联版画家的作品集。鲁迅对于苏联版画的收集和介绍,始于1930年编辑《新俄画选》之时。这本被列为《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的画集,收录了苏联版画家的作品12幅。这些作品都是从其他出版物上复制下来的,并非据原版拓印,因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931年,鲁迅开始有意识地收藏苏联的版画,这和他的青年朋友曹靖华有关。这一年,鲁迅因为校改曹靖华所译绥拉菲摩维支的长篇小说《铁流》,偶然在《版画》杂志上看到了载有毕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纸的故乡,印刷术的始祖,使用木刻作为印刷工具,大约从中国唐代就开始了:明代中后期,中国刻书业兴盛,版画作为刻书的插图已然美轮美奂,并出现不同的流派和杰出的刻工;然而,木刻版画从刻书业分离出来,成为中国美术的一个分支,还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独具慧目,从外国引进木刻版画艺术,他大力倡导中国木刻版画。  相似文献   

5.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36-236
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市三新学校共同主办的“2011年优秀少年儿童图书插图精品展”和“上海市三新学校儿童丝网版画展”于6月5~11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  相似文献   

6.
一本有精美插图的读物往往能给读增加阅读的兴趣,从这一点来说,优秀的插图画家值得人们尊敬。约翰·弗拉克斯曼就是这样的一位插图画家。其实,弗拉克斯曼在艺术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留在世上的除了绘画作品以外,还有许多雕塑作品,特剐是纪念碑的雕刻,只不过他为《伊利亚特》、《奥德赛》所作的插图随着书籍的广泛传播更加使他的名声选扬。[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名的插图画家当中,除了英国的约翰·弗拉克斯曼以外,还有法国的居斯塔夫·多雷(1832-1883)。多雷不仅是19世纪最成功的插图画家,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插图画家;他为拉伯雷、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的作品所作的插图使他一举成名,而他为《圣经》以及但丁、弥尔顿、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所作的插图,从此也成为插图界无法超越的巅峰。他所领导的创作室在19世纪后半叶几乎左右了整个插图版画工业,在他短暂的51岁的生涯中,他一共制作了四千多种版本,十多万幅金属版和木版插图作品。1896年,当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举办他的画展时,有150万人涌入画廊参观,其创作力之旺盛和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15篇,1923年8月由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出版,列入周作人主编的“文艺丛书”之一。《呐喊·自序》是理解鲁迅心路历程的一把钥匙。在这篇充满了沉痛和悲凉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鲁迅的身世、鲁迅的求学经历,体会到鲁迅的追求以及鲁迅的苦闷。其中的由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进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国当代版画艺术展》,向中国观众展示的是美国8个最具实力的版画工坊的50位艺术家的90件不同风格的版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美国东、中、西部版画创作的整体面貌,是对美国当代版画一次全方位的视觉传达。众所周知,版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特点主要在于制作。与崇尚即兴发挥和偶然效果的绘画不同,版画的  相似文献   

10.
余冰 《寻根》2013,(4):106-110
1940年5月5日,一种名为《译林》的小杂志在上海创刊。译林社编辑兼发行,金星书店经售。32开本,155页,一期而终。 《译林》没有"发刊词",编者在《后记》中诉说了创刊的初衷:"纯翻译的文艺杂志,以前有过鲁迅先生、茅盾先生等所主持,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6,(2)
正一《纯文艺》旬刊,徐迟编辑,纯文艺旬刊社发行,发行人杜君谋。杜君谋是徐迟夫人陈松一位女友的亲戚,一个出版商。1938年在孤岛上海,他出版了徐迟的小说《武装的农村》。徐迟回忆:"这个杜君谋还很欣赏我的文学。他劝我在孤岛上编一种旬刊,定名《纯文艺》。他说不要发表什么抗日的作品了,可发表一些无政治倾向的,不会找来什么麻烦的,‘纯粹’的文艺作品。"(《江南小镇》)于是,3月15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当代水彩画坛上享有盛誉的画家弗林特,出生于苏格兰,自幼受父亲(水彩画家)熏陶,酷爱色彩绘画。中学毕业后,他在石印公司当学徒,工余时间进艺术学院学习,1907年起为文学名著绘制水彩插图,由于作品精湛,备受欢迎,一跃成为一流插图画家。1913年,他加入皇家苏格兰水彩画家协会,并凭借当年《阿瑟王之死》一书中的插图获巴黎沙龙银奖。弗林特1914年被皇家水彩画协会吸收为会员,1933年成为皇家美术院院士,1936年被推为皇家水彩画家协会会长,1947年受封爵士。弗林特是一位专门擅长人体水彩画的画家。他多数构图是在海滨、河畔风景中加上一至二…  相似文献   

13.
《出浴》     
在英国当代水彩画坛上享有盛誉的画家弗林特,出生于苏格兰,自幼受父亲(水彩画家)熏陶,酷爱色彩绘画.中学毕业后,他在石印公司当学徒,工余时间进艺术学院学习,1907年起为文学名著绘制水彩插图,由于作品精湛,备受欢迎,一跃成为一流插图画家.1913年,他加入皇家苏格兰水彩画家协会,并凭借当年《阿瑟王之死》一书中的插图获巴黎沙龙银奖.弗林特1914年被皇家水彩画协会吸收为会员,1933年成为皇家美术院院士,1936年被推为皇家水彩画家协会会长,1947年受封爵士.  相似文献   

14.
草丛     
德国文艺复兴盛期的丢勒(AlbrecntDiirer)和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一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纽伦堡一个金饰手艺匠家庭,十五岁后在当地画家胡尔盖·莫特门下学习版画和插图,后多次游历国内各地,并两次游历意大利,在诸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欧洲绘画史上的记载,丢勒是以版画著称,他的木刻组画《启示录》中《四骑士》和铜版画《骑士·死亡和魔鬼》等为其代表作品。他除版画外也画油画和水彩。对于他在水彩方面的介绍虽然资料较少,但作为欧洲大陆早期水彩画的学者们,都把丢勒奉为欧洲第一位以…  相似文献   

15.
黄秀敏 《世界文化》2010,(10):21-23
温斯洛·荷马于1836年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在家里三个儿子中排行老二,母亲是颇有才华的业余水彩画家。19岁时,荷马给一名商业石版画家当学徒,其后在波士顿和纽约做自由插图画家。1857年,他拒绝了《哈勃周刊》提供的全职工作,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荷马接下来的插图生涯持续了数年,当时正是市场快速膨胀,需要大量插图画家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卢浮宫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卢浮宫藏意大利文艺复兴珍品展——埃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展出的121件卢浮宫收藏的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版画、雕塑,均为法国收藏家爱德蒙·德·罗契尔德男爵向卢浮宫博物馆捐赠的收藏,内容涉及肖像、手稿、书籍插图、建筑草图、纹样设计等,均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珍品,尤其数件版画可谓今世仅存版本。此外,展览还囊括"文艺复兴三杰"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数件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化》2004,(3):1-1
克里马申是前苏联名水彩画家、插图画家,原《星火》杂志美术主编。他的水彩画和插图作品发表于杂志上,五十年代流传到中国,一时成为美术界非常受欢迎的作。他的画作风格潇洒,重笔意表现,色彩洗炼而生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别处——电影《暖》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片《暖》中,霍建起延续了《那山,那人,那狗》的唯美主义情结,清新、质朴、美丽、含蓄、宁静的乡村画面,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的指征。《那》片的基调是绿色,在迂回曲折、青翠欲滴的山村小路上,父子俩人共同走完一段看似平淡的邮路.,是一个情感波澜同责任和义务、人生与选择不断碰撞和激荡的过程,最终儿子继承了父业,山路成为他永远走不完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9.
余冰 《寻根》2013,(5):119-123
《文心》是1943年在成都编辑出版的一本杂志。发行人李小珊。编辑者署文心文艺月刊社编辑部,实际的编辑人是唐振常。
  唐振常(1922-2002),四川成都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宣布停办。翌年复校成都。唐振常为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他晚年在《旧稿往事》中回忆:“1943年3月,我和几位初中旧同学忽然不甘寂寞,编辑出版了一个文艺杂志。这个杂志叫《文心》。”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本刊在1986年第2期上曾介绍过他的生平与创作)是一个性格粗率,坚持革新的人,有许多谈论他的为人和艺术的离奇古怪的故事。这里是一个有关他的一幅画的故事,可惜这幅画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弹所毁。这幅画就是作于1592年的《圣马太》,是为罗马教堂所作的圣坛画。当时,一批年轻的罗马画家用一种新的形式作画,因为公众对前一辈艺术家们所作的与凡人迥异的天使以及把人体画得很长的人物画已感到厌倦,而把兴趣转向自然、质朴的绘画。卡拉瓦乔的《圣马太》不但画得自然,而且还自然得有些超过观众所能接受的程度。牧师们拒绝这幅画,因此卡拉瓦乔只好另画一幅,而最初创作的那一幅,即我们在本期封二上所见的,为一位罗马艺术收藏家所收购,这位收藏家十分欣赏卡拉瓦乔的艺术而不计较他如何刻画和表现《圣经》中的人物。圣马太在成为耶稣的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