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戈尔·叶芝·庞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民 《世界文化》2005,(11):17-19
泰戈尔在西方世界,几乎可以说是一举成名。在此之前,他基本上是使用孟加拉语进行创作的。他的声名,似乎并没有超出孟加拉语的圈子;即使在印度,他当时也并非如今天一样家喻户晓。他在西方世界突然暴得大名,甚至极快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项世界瞩目的大奖,与一些关注、推崇他的西方作家艺术家有很大关系。这些作家中,爱尔兰大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代表人物艾兹拉·庞德,在张扬泰戈尔诗歌成就方面格外卖力。1910年,泰戈尔的孟加拉语作品集《吉檀迦利》出版。1912年3月,泰戈尔准备启程去往欧洲时,突然病倒。在帕德玛河畔…  相似文献   

2.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3,(3):109-111
在朋友圈,提到赵云,曾有人说他是一个"不会做人,只会写诗"的人。"不会做人"并无贬意,指的是他不太懂得当今社会做人的技巧。我想:这恐怕与他长期浸在诗歌里难以自拔也不想自拔,顾此失彼有关。不过,作为一个诗人,不懂得做人的技巧,并非一件坏事。在面具流行的今天,诗人和诗歌所缺失的,正是一颗与做人的技巧无缘的"诗心"。"诗心"即"童心"。翻开印度诗圣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他有一颗对真、善、美之神虔诚至极  相似文献   

3.
正《最后的诗篇》是泰戈尔晚年68岁时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情节简单,没有像其前期创作的《戈拉》等小说那样为我们描绘一幅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曲折复杂的故事,而是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对自然的描绘。整部小说语言优雅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意气息。这与泰戈尔诗人的气质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当时的文学发展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的创作生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到风云变幻的战后岁月。在20世纪小说界各种"主义"与试验形式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格林始终将悬念和惊险作为情节的助推器,将人性和道德冲突作为故事背后的叙事动力。就故事性和道德关怀而言,他的小说更接近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就类型而言,他的许多小说可以划为间谍小说、犯罪小说或惊险小说;就题材而言,格林既使用以天主教信仰为主的宗教题材,也关注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问题;就其题材范围而言,他的小说覆  相似文献   

5.
正童年时代的泰戈尔看到哥哥们去上学,心中无比向往。他的家庭教师说:"你现在哭着要去上学,等你上学了以后,会哭着不要去上学。"泰戈尔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说这是他的家庭教师最准的预言。泰戈尔先后在四所学校求学,几个学校各有优劣,其教学方式却都是压抑儿童天性、束缚其成长的。对知识和自由的渴望,与在学校实际经历的各种刻骨铭心的不愉快经历,促使他思  相似文献   

6.
<正>多才的安徒生安徒生一生为孩子们创作了168篇童话,他是第一个为孩子创作童话的作家,此前,只存在民间童话或者作家专门为成年人创作的成人童话,加之安徒生童话杰出的艺术成就,因此,安徒生被世界戴上了一顶亮闪闪的帽子——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不仅仅写了童话,他还写了一些小说、诗歌、游记和剧本,他是一位诗人,一位剧作家和小说家。然而,在这些文学体裁里安徒生最钟爱童话,也是童话让他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冒险家在景仰他,男人在向往他,女人轻薄他,历史学家、文学家在研究他。他会让你想起拉伯雷笔下的巨人,畅饮人类知识之河,精通多种学问;他会让你想起堂吉诃德荒诞不经的游侠生涯,但是他的冒险远比与风车作战、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来冲击、耽于漫无边际的幻想更为精彩;他会让你想到好色之徒唐璜,但他绝非伪装爱慕、恬不知耻、玩弄诱骗女人成性,而是真诚地追逐女人,女人也以真诚的热情回报他;他会让你想到卢梭等伟大的自传作家,但他的自传《我的一生》不仅是为个人立传,也是为整个世纪立传。巨人、堂吉诃德、唐璜等人生活在虚构的文学世界里,而他生活在真实的历史世纪里。他的一生本身就是诗歌,就是小说,甚至比诗歌和小说更绚烂更精彩,他就是卡萨诺瓦。  相似文献   

8.
84岁的罗伯特·佩恩·华伦在睡眠中悄然长逝。他是1986年美国正式授予的第一位桂冠诗人。他曾幽默地宣称,如果是由于写了那些用于礼仪上的诗歌,他宁愿不接受这个称号。“天啊,不,”当时他说道,“我不期望人们将会听到我作诗赞美罗纳德·里根夫妇。”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华伦几乎赢得过每一项文学奖。最突出的是,他是唯一的一位普利策小说(《国王供奉的人们》,1947年获奖)奖与诗歌(1958和1979年两次获奖)奖的双奖得主。这位人们称之为“红色的”肯塔基州人,同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评论家兼教师,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关于诗的理解》和《关于小说的理解》深受几代学生的推崇。  相似文献   

9.
常青 《世界文化》2010,(10):33-33
<正>麦卡锡被誉为"美国当代四大一流小说家之一",他拥有的才情让很多人为之羡慕、嫉妒。他的小说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其中《老无所依》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一举囊括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另一部小说《路》,曾连续获得第91届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最佳"鹅毛笔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  相似文献   

11.
正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学传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的诗人、学者,他们中有的已经闻名世界,如泰戈尔、普列姆昌德、奈都夫人,但也有很多人至今不为我们所熟悉。拉胡尔·桑格里德亚英(Rahul Sankrityayan,1893—1963)就是其中之一。拉胡尔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却对知识有着恒久的追求和渴望。他精通三十多种语言,发表作品超过140种,包括小说、戏剧、散文、游记和传记,也有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研究著作,他被称为"印度旅游文学之父""最伟大的学者"(Mahapandit)。  相似文献   

12.
李丹丹 《大理文化》2013,(11):67-70
杨义龙近几年来创作了几个长篇小说,还有的曾获了奖,表明他一直比较勤奋于小说的经营,因而构思与叙事的技术想是成长不小。《子河茶街》就是一篇引人爱看的作品,是杨义龙多年小说经营后的一次总结和综合,其仍是延续旧作《遥远的部落》、《喜鹊窝的秋天》等的特点,比如注重情节的构造,注重主题的与时俱进,注重人物形象的卓越性、传奇性等,更加上大理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使这个短篇富于戏剧性,比较上镜。  相似文献   

13.
<正>电影《迦百农》(Capernaum,又译《何以为家》)把镜头对准黎巴嫩的难民,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貌。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愉快和痛苦都使人受到教育"。然而,在电影《迦百农》里,小主人公扎因的成长之路痛苦太多,快乐太少,厚重的痛苦远远超出了一个12岁男孩儿的承受力,以至于他的小小内心早早生出了"生即是死"的念头,于是将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父母生了他。这种充满悖论色彩的情节彰显了影片的后现代意味。影片以一个小男孩儿的视角审视难民营的生活,经历着艰难生活的扎因对自己和难民营所有孩子的出生、  相似文献   

14.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笔下的诗歌与小说都是动人心弦的历险故事。他的民谣和“威弗利”小说描述了他的故乡苏格兰历史上激动人心的事件;其他小说则描绘了中世纪的英格兰和法兰西。他的作品新颖而通俗易懂。在他笔下的国王、皇后、政客、士兵、农夫、乞丐和歹徒跃然纸上,使人们觉得作者本人就生活在这些人物中间。司各特之所以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是因为他开创了这一类小说的典范,并被承袭至今。他的历史知识渊博,但如果历史事  相似文献   

15.
1843年,大仲马和出版商签订了一份合同。按照合同,大仲马要为他们写一部惊险小说,而且小说的情节要使整个巴黎为之倾倒。出版商提出的标准虽然太过分,但大仲马却满有信心把这部惊险小说创作成功,因为他早就掌握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果然,不到两年小说就写成了。大体情节是:海员邓蒂斯被嫉妒他的人告密下狱,在囚牢里过了十四年。后来,他设计逃出牢狱,按照狱友提供的线索,找到一个宝库,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接着,他改名换姓,对恩人报了恩,对仇人报了仇。  相似文献   

16.
法源寺(悯忠寺) 法源寺闻名久矣,可一直也没有特别在意。李敖写过一部历史小说,就叫《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为中心写清末政治,尤其是戊戌变法。他就是凭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是文章家,写小说不甚当行,借小说人物之口说理太多,交待普通历史知识也太多,缺乏情节。我读到第六章,终于没有读下去。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尽管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作品依然是许多人的床头书,犹如一瓶美酒,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地醇美香浓,影响深远。作为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虽然只是一部情节简单、篇幅简短的中篇小说,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文学殿堂级的经典名著。小说刻画了  相似文献   

18.
<正>小仲马(1824-1895)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他与父亲大仲马成就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璧"的奇观。小说《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也是小仲马根据自身的一段感情经历创作的作品。小说面世后,受到热烈欢迎,紧接着被改编成剧本。大仲马读完剧本后,激动得泪流满面,对他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相似文献   

19.
<正>乔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小说家与诗人,生于1828年,卒于1909年。他的文学成就斐然,创作了逾二十部小说及大量诗歌,因此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尤其在诗歌领域,梅瑞狄斯展现了他独树一帜的才华。他的十二部诗集中,收录了丰富多样的田园诗篇,这些以自然为背景的诗作充分表达了他对徒步漫游乡间以及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20.
何谓小小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老舍、茅盾、林斤澜、汪曾祺等都从不同侧面作了概括,美国短篇小说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说小小说是"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却要具备一切小说要素"的文体,并进而提出小小说的"三要素",一是立意新颖奇特,二是情节相对完整,三是结尾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