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怎样通过具体的课文,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并且让学生通过有关的训练,牢固地掌握知识,我作了一些尝试。现就《朱德的扁担》一课,谈谈教学情况。《朱德的扁担》是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写的是在井岗山艰苦的革命时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一起挑粮的故事。在试点班三年级如何教学这篇课文呢?我这样考虑。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课时板块一初识伟人,识记相关生字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插图)看图,谁能想起课文的题目?生:《吃水不忘挖井人》。师:再看这幅图,(出示《八角楼上》课文插图)是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课题叫——生:《八角楼上》。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读准“朱”“德”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生字“扁”“担”。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伟大精神。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5.
《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几次磨课,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上,教师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达到逐步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课文通过朱德同志和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 全文共三段,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  相似文献   

7.
《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以及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之情。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文中有一些词语对孩子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孩子更难体会。如何上好这一类课文,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想,蹲下身子,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教材,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寻找课文与孩子最近的连接点,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中课本中的《离骚》节选,我已执教三遍了,集教后之心得,对于《离骚》一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来,求教于语文界之同仁及专家学者。一、要使学生心中有整体《离骚》全篇共93节,372句,2464字。是一首自传体的长篇叙事抒情的浪漫主义杰作。而课文的节选仅仅是原诗的20-32节,充其量只有13节,52句。和全诗比起来还不到七分之一。对于这样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仅仅“断章取义”地节选了52句诗来让高中生读,我认为要学生读懂而理解实为难事。那么既然选入了课文,你能把它删掉而不教吗,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特别是像我们这…  相似文献   

9.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篇幅短小,简单生动而又浅显易懂的故事里寓含着深刻的道理,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落实本课语言文字训练任务,可以通过如下三条途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看图学文《晨读》(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五册)通过对三个小学生清晨攻读的具体描写,赞颂了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时要遵循“以图会文,学文识图”的教学原则,做到观察、思考、联想、表达相同步。教学过程拟如下:  相似文献   

11.
《知错就改》主要是对学生进 行诚实教育,使学生知道知错就改的好处,知错不改的害处,教育他们知错就改。在教学设计时,要完整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意在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导行。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知道知错就改的好处,知错不改的害处; 知道主动认错、改错是诚实的表现; 3.知道有了错误要及时、主动改正。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概括诗的意境:有我之境,元我之境。诗人在写诗时会进入这两种意境,而在诗里也着力营造这两种意境。那么,我们在小学诗歌的教学中该让学生用哪种境界赏析呢?多数小学生在诗歌的鉴赏中,都会侧重对诗本身的理解,而对其意境却几乎不深思,原因跟学生有关,跟小学诗歌教学中的引导方法也有关。  相似文献   

13.
《枣核》一课,以物为线,以线贯事,由事表情,由情表心,最后深化中心——中华民族重情爱国。在教学中应沿着物——线——事——情——心的认识顺序,剥笋式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起伏的情节里,理解、联系、思考、推断字词语句以至段篇含义,并运用形象与文字结合的板书配合教学。最后播放呼应中心意思的爱国歌曲,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这样,学生在学、思、悟、感中神往情动,既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把握课文的外在语言文字,又可全面充分地体会感受课文的内含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15.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放大镜》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的一节课。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光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好这节课,教师应选择太阳光照较强的天气,准备好教具:每实验组一块圆形玻璃、一只无色透明小瓶、一只烧杯、一根小铁丝及一杯清水,提醒学生准备好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小张白纸、两根火柴,然后按“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放大镜的作用”、“使用放大镜”、“认识其它放大镜和自制放大镜”的次序组织教学。 1.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 上课开始。教师先检查学生自带放大镜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拿好放大镜,认真观察,并提出几个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叫它做放大镜?”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第九册《小桂花》,是一篇阅读课文。根据教材编写组的说明,教这一类课文要注意三点:一、要对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复习,加以巩固,也就是把这一组课文中学到的新知识加以运用,逐步锻炼成技能。二、要在一般基本功训练基础上,有重点地复习巩固,逐步达到熟练。三、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减少教师的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现在我们就依照这三点意见的精神,对《小桂  相似文献   

17.
教学要求:1.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 学习并掌握本课按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叙述的方法。3.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注意读准“沸、堤、号、霎”等的字音,掌握“屹、鼎”等的字形。  相似文献   

18.
课本中的阅读课文,在教法上与讲读课文有何区别?怎样抓住重点,用较少的时间把最主要的东西拎出来教给学生?我曾就《母亲》一课的教学,作了这方面的尝试(我用的是一课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描写了“母亲”这个人物,怎样通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抹去沙皇专制制度在劳苦大众身上打下的无知、恐怖和畏惧的精神烙印,逐步成长为一个觉醒的、勇敢的、忠诚的革命者的过程。课本节选的《母亲》,写的是她在成长道路上经受了一次决定性的考验,终于成为一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中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读、议、讲、演的形式展开教学,努力呈现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一、激趣导入,理解文体1.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寓言故事?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则  相似文献   

20.
《西门豹》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较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如果摒弃烦琐的情节分析,化难为易,学生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笔者认为:以读为本,强化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的训练,可使教与学相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