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赏析]他乡遇故知,好友异地重逢,本是人生一大快事,为何杜甫以叹息出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能从日常小事中表现重大的主题。他写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有这一特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大历五年(770)的四月间,诗人已是59岁了。人老思乡,杜甫经过十余年战乱的飘泊,从蜀地出发,取道长江,返回故乡洛阳。可是船行到潭州(今长沙),因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3.
<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未被充分研究的杰作,且颇有歧义。《读杜心解》引黄鹤注曰:此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说:“抚今追昔,世境之离乱、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都解作个人伤感之情,而未详言感慨之深意为何,这是不够确切的。王嗣奭《杜臆》云:“落花乃伤春时节,又得逢君,便是江南一好风景矣。言其歌之妙,能令愁者欢,闷者解,春之已去者复回……”则是忽视了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心情,成了一种抽去了作者人格的肤浅串讲,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江雨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得最晚同时又是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大历五年(公元七七○年)。前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论说:“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这首诗涉及到的人物有三个。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著名的歌唱家,安史  相似文献   

5.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称:“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兼矣。”元缜之后,人们对杜诗诸体推崇备至,惟于绝句一体(尤其是七绝)时有微词,以为诗多“拗体”,“不入正声”,以致“俱无所解”,“大率无足法矣”。回护往往举其晚年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倡言老杜“绝句无多,非不能也,直不屑耳”。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6.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解说: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观看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多次听过你的歌声。正是在这风景如画的江南,落花时节,又遇上你了。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相似文献   

7.
8.
陈佳韵 《作文大王》2007,(36):67-68
  相似文献   

9.
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天很蓝,蓝得没有一丝杂质。那么干净明亮,却让我心里倍感忧郁。虽发生了一场安史之乱,可江南还是那样美丽。小桥流水,红墙绿瓦。百姓们继续着自己的生活,挎着篮子赶集交易,拖着小孩访亲探友,纵然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的诗句次序与正常的次序是不一样的,只有理清了诗的次序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首先,这首诗的整体就是个倒装。应该先是见到李龟年,后是回忆当年,应该先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后有回想“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诗却写回忆在先。写相逢在后,先写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后  相似文献   

11.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七绝中的佼佼者,一千多年以来备受人们欣赏,修辞技巧的综合运用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对偶互文“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不仅是一组工整的对偶句,  相似文献   

12.
《江南逢李龟年》不仅仅是一首"怀旧诗",诗歌以私人之谊进入时光隧道的做法,也区别于"大历史""大时代"的史诗。诗歌的中心场景是与"歧王""崔九"共度的过去时光,但是这个人生的断片没有得到故人的指认,因此断片所代表的人生、时代以及可能开拓的想象空间,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诗人以人生的断片为信物,试图将过去与现在连接,但是过去被质疑,存在也被否定。诗歌的意义因此得以凸显:如何确认我们的过去?如何确认生命的存在?这是诗人对存在的质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3.
分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文章大多是介绍时代背景与创作心理,把诗还原到社会历史的整体结构之中。但这仅仅属于解读层次,可帮助缺乏历史常识的读者了解作品内容,对于作为语言艺术的诗,真正的赏析应关注诗人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14.
据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杜甫这首诗是代宗大历五年(七七○年)暮春在潭州所作,这一年杜甫已经五十九岁,历尽艰辛,老病穷途,距他去逝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说:“落花乃伤春时节,又得逢君,便是江南一好风景矣。言其歌之妙,能令愁者欢,闷者解,春之已去者复回也。”王嗣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诗的内容主要是称颂李龟年歌声的美妙。由于在潭州又逢上了李龟年,欣赏了他的歌,纵使是令人伤春的落花时节,也叫人感到是“好风景”,他的歌声不仅可以“令愁者欢,闷者  相似文献   

15.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情别愁,古今皆有,而久别后的重逢,则更使人别具一番心境与感慨。离别,重逢,这“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歌德语)《芙蓉楼送辛渐》,系盛唐擅长七绝的“诗家夫子”王昌龄晚年之作。诗人一生坎坷,“屡见贬斥”,彼时又因“不矜细行”,由江宁丞贬为潭阳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这首诗是他从贬所赶入江苏,在镇江城芙蓉楼送别友人辛渐时所写。《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飘泊西南”期间留下的最后一首绝唱,写于同阔别四十余载的挚友李龟年偶逢之时。两首诗都捕捉住短暂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将挚深的感情浓缩后抒发出来,产生了摄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两首诗都选入初中第二册的同一课教材。教学中,不妨选取这同一诗体、却反映了不同情境的两首抒情诗让学生对照来读,由“情”入手,在意境的品味和抒情方式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古典抒情诗歌的特色。两首诗字锤句炼,都凝聚着深切凄恻的情感,但表达上又都避直避露,只是通过瞬间场景的描绘,由情及景,景为情用,做到了形象含蓄,意在其中。《芙蓉楼送辛渐》起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景语亦作情语。凄凄寒雨、茫茫夜色笼盖着冷漠的江面,从正面点染出凄侧的离情别意。“平明送客楚山孤”,友人远去,举目茫然,唯有苍凉的山峰  相似文献   

16.
人生大部分的时间是站在过去而不是站在现在或将来以遥望未来,甚至更多的人是驻足过去、审视过去。诗歌也不例外,回望、追忆、缅怀过去成了历代文人挥之不去的叙述母题。正如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所说:"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  相似文献   

17.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是大唐王朝开元天宝年间顶尖的宫廷歌手,唐明皇最赏识的教坊乐工。李龟年最得意的是,天宝三载春夜在唐明皇与妃子赏名花之时,他即席演唱李白的清平调词,李隆基"调玉笛以倚曲",亲自用笛子为他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历史背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晚年之作,新版《唐诗三百首详注》认为,“这诗是大历五年(七七○年)杜甫逃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时所作”。据考:大历四年四月间,潭州长沙县发生兵变,最初是兵马使臧玠杀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使崔瓘,后来沣州刺史杨子琳,道州刺史裴虬,衡州刺史杨济出军讨伐,这场小军阀的大混战,以他们互相仇杀开始,以屠戮人民告终。动荡翌年,遍野惨状依旧未尽。当时杜甫为生活所迫,飘泊水上,行踪不定;而李龟年也流落颠沛,穷困潦倒。他们都想不到自洛阳分别几十年后又在潭州相遇,感时抚事,无限叹惋。杜甫伤人自伤,因赋此诗。这与《读杜心解》编入此诗为晚年之作的年次不悖。书中引注:“朱氏编潭州诗内,在大历四五年间。”亦能佐证。 (二)关于“寻常见”和“几度闻”一说歧王李范病死于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年),崔九(即崔涤,唐玄宗赐名为澄)也死于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对光和色的感觉特别敏锐,体现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往往不像传统的中国画,更像西洋画。《侠客行》将阴云的灰暗、宝剑的微光、血迹的淡红、奔马的素白、夜色的浓黑、飞雪的晶莹,巧妙地穿插编织于诗中,使其互相对比,又互相融合,构成了一个调子和谐而又层次丰富的画面,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一位侠客的身份和情怀。借斑斓色彩绘形抒情,成为本诗的个性特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