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学教育发展脉络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学”是最为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游学已成一时风气,经过汉到唐代的发展,到了宋、元、明、清已达到了鼎盛。到近代,游学深入发展为留学,将中国教育推向了世界。从游学教育的发展脉络来看,游学教育有力地协调了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满足了有志者求学的要求,同时也加强了各地区及国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奇幻 魔法     
《新作文》2006,(Z1)
第一节“魔法作文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在博士哥哥的指导下,你已经知道如何写以“我长大了”为主题的作文了吧!可小雨姐姐还意犹(you)未尽(jin)呢,想再给小朋友“传(chuan)授(shou)”一些快乐成长的奇幻(huan)魔法!  相似文献   

3.
疯狂愚人节     
每(mei)年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min)间传(chuan)统(tong)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yuan)于法国格(ge)里高利(li)历(li)(“历”是指计算年月日的“历法”,如“公历”和我国的农历等)的使 (shi)用。当时的基(ji)督(du)教国家流(liu)行(xing)使用儒(ru) 略(lue)历。法国第一个突(tu)破(po)传统使用格里高利历,把新年改到了现在的1月1日。一些(xie)守(shou)旧(jiu)的人  相似文献   

4.
万里长城     
“巨(ju)龙(long)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chuan)人”——歌里唱的“巨龙”是万里长城,“龙的传人”是中华儿女。万里长城气(qi)势(shi)雄(xiong)伟,像(xiang)一条巨龙,弯(wan)弯曲(qu)曲横(heng)卧(wo)在我国的北方,是我国古(gu)代(dai)最伟(wei)大的  相似文献   

5.
游学式培训是游学和培训两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游学培训可以丰富培训形式,突出培训主题,完善培训师资结构,开拓参训校长视野。游学培训不等同于“异地培训”、“委托培训”和“参观考察”。培训单位在设计游学培训时应考虑培训主题需要、游学活动安排、经费和安全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共享游学,即教师与学生一起游,一起研,一起学,一起经历,一起成长。“游”是活动形式,“学”是活动重点。对于游学,很多人的认识就停留在“春游”活动上。从“春游”到“共享游学”,是对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游学这种课程形式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堕甑不顾     
汉桓灵间,巨鹿人孟敏,尝负甑堕地,不顾而去,可巧泰与相值,召问敏意,敏直答道:“甑已破,回顾何益?”泰见他姿性敏快,亦劝令游学,果得成名。  相似文献   

8.
小白兔佳(jia)佳出门找(zhao)朋友,半(ban)路跌(die) 进枯(ku)井(jing)里,就大声叫起来:“救命(ming)……”一会儿,外(wai)面传(chuan)来了脚步(bu)声,“咚(dong)、咚”,佳佳以(yi)为(wei)是猎(lie)人来了,就把身子缩(suo)成(cheng)一团(tuan),发起抖(dou)来。  相似文献   

9.
小朵朵看画大街上,几幅(fu)画, 高高竖(shu)在白云下。小朵朵,眼不眨(zha), 看不懂的问妈妈: “天上怎么有船(chuan)呀?”“那是宇宙(zhou)大飞船, 飞到星球去安家。”“海上怎(zen)么有井架?”“那是石油钻(zuan)探机, 海底采油威力大。”“农民怎么种地呀?”“电钮一按哒哒哒,机器自动种庄稼。”“马路上怎么没警察?”“红灯、绿灯早没啦,条条马路立体化。”朵朵听了笑哈哈:“妈妈,妈妈,我懂啦。”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释“游”开始,首先介绍了魏源生平游历概况;其次分析整理了包含游观、游仕和游历理论特征的魏源游学思想;再次揭示了魏源游学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上“逍遥游”与“比德游”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魏源游学思想对过去和当今的积极影响。故文章从崭新的角度给魏源游学思想作了一个全面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三、讨厌的小屁猪小西西刚在城堡(bao)里坐下,外面就有人来找阮(ruan)丢丢了。阮丢丢不满地说"“扫帚(zhou)夫人,到底是谁呀?如果没有什么事情,请不要打扰我和我的新朋友聊天。”但是扫帚夫人出去一会儿后又急匆匆地跑了进来,她气喘(chuan)吁(xu)吁地说:“哎呀,丢丢,《森林日报》的记者小屁猪来找你,说要采访你。”  相似文献   

12.
“丈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岳父,即妻子的父亲。但在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其含义却有许多种。可以是指岳父、祖父、丈夫、家长或主人,也可以是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例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②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上》)  相似文献   

13.
戏猴     
从密(mi)林深(shen)处(chu)传 (chuan)来了刺(ci)耳的尖(jian)叫声(sheng),紧(jin)接(jie)着,在我们前方出现了一群(qun)峨(e)嵋(mei) 山猴,一只长(chang)毛“猴王”威(wei)风凛(lin)凛地站(zhan)在最(zhi)前头。它扭  相似文献   

14.
“游学”是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游学”作为全民参与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形式之一,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理解力,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游学在语言强化训练、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的“游学”主体指来中国内地学习普通话的港澳台学生、海外侨胞以及来华的外国留学生。重点探讨“游学”中的语言学习问题,针对多渠道、全方位的普通话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提高普通话的学习效率,使参加游学的青年学生学有所获,达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下,数学课程实施的主战场依旧是课堂,而对于游学课程,多数学校处于“不敢做、不愿做、不会做、随便做”的状态,即使组织游学,也存在只游不学、只学不游两种极端。能否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发更灵活、更开放、更有用的课程方案呢?我们以杭州“石屋洞游学”这一活动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1.课程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如果把游学看作课程的一部分,那么游学活动必然具备课程的各个要素。游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倡导在“游”的过程中创设“学”的情境体验。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送东阳马生序》的几处注释欠妥,值得商榷。一、至舍舍,课本原注:学舍;现注为:客舍;王兆国在(《辽宁教育》(1980年第8期(上译为:“到了下处”,并认为与后文的“逆旅”是同义词;还有的把“至舍”译为“到了(宋濂)家里”。以上解释都不合情理。宋濂游学从师,“从师”是到老师私人家里,不是进学校,无所谓“学舍”;这里先用“至舍”,紧接着用“寓逆旅主人”,后边又有“同舍生”,可见并非古汉语中的“同义异文”,所以“至舍”和“同舍生”的“舍”不是客舍或旅店;文章刚写宋濂游学从师的情况,又解释为“回到(宋濂)家里”更是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17.
仲玲 《生活教育》2012,(15):4-7
炎热的暑假到了,与天气一同变热的还有林林总总且收费昂贵的海外游学。记者调查发现,五花八门的游学线路价格都在万元以上,有的线路竟然火到“报不上名”,在孩子们互相攀比越来越盛的情况下,家长们只能咬牙掏钱。按主办者的说法,所谓海外游学,是送孩子到国外参观世界名校,与国外孩子共处,既游也学,很有意义。不可否认,孩子到国外游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特别是对准备将来出国学习的孩子而言,是对未来留学生活的一次探路,对国外生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一哄而上的海外游学,不论是心态上的“跟风”、“攀比”情结,还是实际效果上的“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往往偏离了初衷,“热”得不正常。本期深度报道,我们就聚焦这一问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这些年海外游学“热”背后的那些事……  相似文献   

18.
星期六下午,八岁的女儿与两个小伙伴正聚精会神地看电视剧《西游记》。当看到演员表上饰唐僧的演员“迟重瑞”时,女儿念“迟重(cheng)瑞”,而另一伙伴念“迟重(zhong)瑞”,各持己见,争执着让我裁定。我赞同女儿的读法,那位较真的小家伙以为我偏袒自己的女儿,嘟着小嘴不服气地问:“为什么?”我一时哑然。由此联想到另外两件事。其一,刚接班主任,班上有个男生叫“郑佳传”,有个女生叫“张茜”。我根据自己的意会,点名时分别叫“郑佳传(chuan)”“张茜(xi)”,谁知他俩竟先后站起来更正,声明自己叫“郑家传(zhuan)”“张茜(qian)”。弄得我这个语文老师尴尬不已。讪讪然脸红。课后询问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游学的发轫时期。春秋时期有管仲、计然、范蠡等,战国时期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之徒,法家的这些代表人物通过游学来完善并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通过梳理这些法家代表人物里籍、身份,从政国家和游学国家等基本事实,划定其游学区域,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游学区域的流向:游学的整体区域扩大,个人游学的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南北方从相对孤立到联系密切;自东方向西方延伸,最终集中于西方的秦国和三晋地区。游学丰富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内涵,使各国之间的政治进程日渐趋同,经济发展日益同步,社会进步明显协同。  相似文献   

20.
东汉后期的游学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游学动机的变化、游学目的地的转移和师生关系的转变上。东汉后期的游学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游学活动促进了学术扩散,增强了各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其次,形成了崇尚名节的社会风气;最后,东汉后期的游学活动助长了“清议”之风,并深刻地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