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研究城乡冲突的意义沈从文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沈从文研究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以沈从文早年的创作和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缺乏斗争性和思想性,是空虚无聊的作品,尤其是对他的爱情作品中性的描写持批判态度。当代的沈从文研究更多的关注其乡村题材的作品,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注重沈从文作品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将沈从文的作品与外国作家相比较。在此,笔者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通过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心理透视以及小说的意境、语言、文体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沈从文的作品研究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在二、三十年代或多或少地受到外国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影响,一生沉浮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也不例外。在论述沈从文受影响的具体外国作家时,人们往往只注意、重视俄罗斯屠格涅夫、法国莫泊桑对沈从文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却大大忽视了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对沈从文小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契诃夫的作品本世纪初就进入了中国。由于沈从文与契诃夫有着类似的经历,怀着相似的思想感情,使他更愿意走近契诃夫,更易接受契诃夫的幅射,契诃夫出生在俄国一个普通商人的家庭,“小时候没有童年生活”,16岁那年只得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求学,20岁开始文学性的记者生活,贫困逼他写作,用写故事换来的一些小钱使一家人不致挨饿。沈从文也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量极丰,影响较大的作家,是海外许多评论家认定的“第一流现代文学作家”,①同时,也是极少被文学史书提及,至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重要作家。产生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很多,诸如历史的、政治的、文学思潮等等原因,但更与作家本人的创作态度有关。早在1940年,沈从文就曾说过:“一时之间有无读者是件小事,……我却希望好好写三十年,到二十世纪末还有读者。”如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作家的作品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沉寂后,终于开始渐渐地走到了读者中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令人回味,颇具反思价值的一个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抒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人们交口赞誉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但是,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说的思想基础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至于认为“沈从文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下)》),或把他贬成“说故事的人”(苏雪林:《沈从文论》),或对某些作品的主题感到“捉摸不定”(高云: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曾说:“现在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的印象里。”的确如他所说,沈从文对他的家乡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因此,沈从文这位自称是“乡巴佬”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湘西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土里土气的湘西妇女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形象如清风,如洒落在腥风血雨荒芜土地上的阳光,  相似文献   

9.
在2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沈从文以童年的目光去观照外在世界时,他发现了扭曲、丑恶的人性是都市生活理所当然的通行证;而当他以都市文化人的眼光去反观湘西童年生活时,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其中的荒蛮与凄凉.沈从文的主体人格在现实中惨遭否定.面对这种困境,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供奉起为其认可和珍惜的所有价值等级和他所有追求的精髓部分的“人性”.然而,沈从文毕竟背负着人生许许多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悲剧体验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所以,完美的人性、理想的生命最终都被作家亲手葬送,作家无法挽救他的理想生命们,因为他根本无法自救.沈从文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表现着自己对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无可奈何的悲愤和绝望,表现着他所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灿若群星的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是相当独特的一个。他那特殊的身世背景、人生感受、文化教养与积淀以及他的写作过程都清晰的显示了与众多现代作家的迥然不同。本文从深层的心理层面来分析沈从文的小说创作,着重抓住了“乡下人”情结这一特色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沈从文及其作品,新时期以来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创作,其意图可归结为一点,即通过这些作品,建构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形式”。这是一种从个体精神到两性爱情直到整个社会风尚和社会形态都完美无憾的东西。它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强烈不满、深刻反思以及对重造不合理社会的苦心积虑的追求,是作家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地区凤凰县,他祖父曾任清朝贵州提督。沈从文在湘西度过了童年。1922年进京,先在北大旁听,同时试着写作。他与郁达夫、胡也频、丁玲等交往密切,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他又接办《大公报》文艺副刊,团结了大批知名作家,形成京派作家群,在当时造成不小的影响。沈从文的绝大多数作品,包括《边城》,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奠定了沈从文的现代著名作家的地位。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回到湘西家乡,后又到西南联大任教,这一时期他开始搞文学研究,作品很少。1946年回北京任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3.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5.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6.
风格即人。从表现内容到艺术形式,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体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他小说的特异性,也使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从现代作家群体中凸现出来,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沈从文是主观情致非常浓厚的作家,他的创作旨意就和鲁迅、废名、萧红等乡土作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他不是要表现现实的乡土人生,而是借乡土素材的特殊性,表现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以他对生命的个性化理解,”重新安排一次”人生,“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以及对生命的神性理解,使他的生命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诗学的梦想”,是在我读了从文先生的绝大部分作品之后,对沈从文的作品及个体人格所作的抽象概括。从文的“诗学的梦想”,是一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从文先生是一个钟情于抽象,耽于幻想的作家,他自称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他面对一派清波做的白日梦。他认为“一切优秀的作品的制作,离不了手与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次才是批评家。这决定了他的批评方法中具有“印象的复述”的特征,这一特征由直觉感悟、整体把握、描述传达、比较定位四个层次构成,其中无一例外地烙上“作家”的身份印记。恰是这份独特,使沈从文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独特意义的批评文本,更为批评学提供了“作家批评”的范型,从而获得了批评类型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任娜 《文学教育(上)》2008,(15):142-143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构成了其创作的核心部分,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童年和谐自由的生活形成了他宽厚的品格。汪曾祺散文中的记人作品,从父亲母亲到恩师沈从文,以及其他师长、朋友、邻里等等,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汪曾祺强调文学是“滋润”,他对“和谐”有着天然的爱好,“滋润”、“和谐”也正是他重要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为后人留下了近五百万字的文学巨著。他的作品(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人物、语言、山水、民俗等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很少有人比得上的。他的作品内容大致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湘西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表现下层人民的各种生命形式,表现下层人民的酸、甜、苦、乐;二是从道德的角度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都市上层社会生活进行对照,从而表现他对湘西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城市官僚、商人、知识阶层的厌恶。沈从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多变,但最终都落实到试图用在下层人民中保留的健康、纯朴、充满活力的道德原素来救治虚伪、怯懦自私的民族老化症;落实到以人生的种种道德表现为中心,来表达对现实中人与人关系的批判,以及对一种道德理想的期待。因此,沈从文的小说作品的道德意识是比较突出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但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这正如一些学者提出的,“生产力发展了,然而道德却后退了”;“当今社会道德衰退的严重性首先反映在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种权力结构之中”;其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