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爱学生、赏识学生,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从爱出发,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教师的赏识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世界因赏识而美丽,人生因赏识而健康,生命因赏识而鲜活,教育因赏识而光彩!”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决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压制教师。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在教育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就笔者的调研来看,一些学校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误区一:一味迎合学生,赏识放弃原则。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一味迎合学生,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压制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  相似文献   

3.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教育》2008,(11):8-8
《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7期刊载文章指出,常用的教育方式如惩罚教育、赏识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都是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很少在教育上显示学生的“强势”的一面。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适当地向学生“示弱”一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真心赏识学生,就如一剂良药激励学生,赏识是人不断奋进的动力,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树立自信心。赏识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关心、尊重下受到的教育。赏识教育,能让学生快乐地走向成功,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开发。赏识教育是教育的主旋律,是教师  相似文献   

6.
当今,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呼声很高。教育者经常赏识学生,表扬学生,以赞美之情对待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但教师如果滥用“赏识”,对学生一味“表扬”而无批评,有时会掩盖学生错误,忽视缺点,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丧失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批评教育”的缺乏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问题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的作用显而易见。教师对学生及时地批评指正,能给学生纠正错误,为其指引正确方向,防止学生…  相似文献   

7.
时下“赏识教育”口号提得山响,相比传统的体罚式教育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赏识的度把握不准,就会失去“赏识”的意义。如有的教师动不动就表扬学生,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大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有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了赏识,认为“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叫“好”。而“批评”似乎已被抛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一般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而扼杀了一个“牛顿”。于是诸多不当的“表扬”,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里。  相似文献   

9.
朱延东 《考试周刊》2011,(78):218-219
“赏识激励”是以信任、理解、尊重、激励、提醒为思维方式的教育思想方法,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是加速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良好的赏识氛围,开展以表现自我、相互赏识为主的系列教育活动,并细心观察、适时恰当地赏识激励。  相似文献   

10.
误区一: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 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红绿灯路口,夜间没有警察值勤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的?”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来,由于许多教育思想家的呼吁和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的现象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温柔的赏识教育。教师赏识、赞美、肯定学生,以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自信本无可厚非,但眼下许多教师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颇,曲解了赏识教育的理念,许多教师深受“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禁锢,谈“罚”色变,  相似文献   

12.
一、赏识教育的理念赏识教育——在教育理论中的含义应为: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看世界。它包括如下的基本理念:1.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爱学生。学会赏识,就是要学会爱。只有爱才会真正地赏识。爱的方式有许多种,赏识教育主张的是宽容的爱,而不是严厉的爱;更不认为体罚学生是作为爱学生的一种手段;赏识教育主张把爱表达出来。2.赏识教育就是老师要具有“每个学生都是天才”的教育思想。教师要具有人人都是天才的观点。只要教育得法,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3.赏识教育就是要多赞美学生。赏识教育家周弘指出…  相似文献   

13.
赏识教育 ,就是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发现并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 ,并加以鼓励、指导其学习 ,使学生增强信心 ,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一种教育方法。  如何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呢 ?  第一 ,教师要满腔热忱爱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赏识的本质是爱。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因此 ,教师应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困生 ,乐意接纳他们 ,真心赏识他们 ,对学困生要满腔热忱 ,不奚落、不歧视、不排斥他们 ,相信自己爱的雨露能浇出成功的花朵 ,这种爱便会驱动…  相似文献   

14.
如今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文章满天飞,“失败”、“挫折”似乎已被抛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了。不少教师都担心失败会让学生降低兴趣,丧失信心,挫伤心灵。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而赏识教育的核心是赏识学生,多给学生赞赏和鼓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而神奇的作用。然而,时下在一些地方,赏识教育却走人了另端,成了纯粹的“表扬”教育。课堂上,“你真棒!”“很了不起!”等赞赏性语言漫天飞,教师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辨真伪,随意评价,课堂严重发烧。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当下,很多教师和家长特别青睐“赏识教育”,非常善于用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和换取学生的良好言行,这是必要的,在短期内也是有效的。然而,奖励是手段,绝不是目的。不恰当的奖励会使学生滋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在他们暂时“规矩”、“听话”、“表现良好”的背后却潜藏着很多危机。无原则、非理性的“奖励”、“赏识”会造成“爱的教育”异化为“溺爱教育”,结果只能大大削弱奖励的应有功效。  相似文献   

17.
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改正缺点的动力。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学生如果受到批评,动不动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自寻短见。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关键是,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在如何正确对待学生这个问题上,有的学校和教师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彻底否定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一种绝对的“赏识教育”,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管理宁“宽”勿紧,宁“慈”勿严,不事雕琢,任其发展;甚至连批改作业,对错题也不宜打“×”,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发言也无须举手起立,否则就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似乎一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就只能“哄”着,只能事事迁就学生,“讨好”学生,而丝毫不能违背学生意愿。  相似文献   

19.
赏识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教育。赏识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变对立为对话,变批评为鼓励,让学生从恐惧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赏识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谈了一百条建议,书中众多理论对我们影响深远,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