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时,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扁鹊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家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严重之时.  相似文献   

2.
选择"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最好办法,所有的后果都可以由那个提出建议的人来承担。而当你说"不"的时候,不但会凭空给自己树立很多对立面,同时也会将所有的责任肩负在自己身上,说"不",对于CIO来讲是需要一定的勇气,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要求CIO具备一个理性的头脑。IT建设势必要"先投入,后产出",每一次诸如ERP、SCM、CRM等应用管理软件项目开展时,CIO总会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当企业花费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投入到IT建设时,CIO势必要去应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质疑、IT伙伴的花言巧语。当IT项目触及到企业部门领导的权再分配、乃至裁减企业员工等公司权利暗礁时,CIO更需要小心行事。稍有不慎,CIO就会"IT未酬,身先去"。 毕竟今天还有很多CIO,嘴里还在大谈特谈所谓"IT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听上去很有道理,而他们骨子里却是在将政府、企业、行业所有的IT决策,一股脑地推给别人,而忘记了CIO最基本的指责就是进行IT项目的建设。 说"可以"很容易,但是说"不"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在IT建设受到企业各部门反对,甚至连CEO也开始产生动摇的时候,CIO是否可以选择项目下马呢?当然可以,但总有一些CIO却顶风而上,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每一个IT项目所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真正价值,对于那种官僚体制早就到了该说"不  相似文献   

3.
脸上的疤痕     
我知道绝对不会有人将我与模特混为一谈,因为我实在太丑了. 此刻,我正躺在整形外科的椅子上,接受着医生的检查.医术高超的他,手指正轻轻地摩擦着我脸上的那块扭曲变形的肌肉.他的年龄比我长15岁,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男人,单是他那一身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和那热情的凝视就几乎让人无法抗拒.  相似文献   

4.
正名气当然是个好玩意。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很多人只知道《爱丽丝漫游记》里的那个小姑娘"爱丽丝",而自从那之后,大家就都认识了一个叫"爱丽丝"的满头银发的老女人。一个人说的话,真理程度是和他(她)的名气成正比的,所以很快,爱丽丝·门罗的语录就传播开来了。我尤其喜欢她说的这一段:"我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这句话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羞辱着所有被时间追债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半年多没与读MBA的Adrian张见面了,不知道这个昔日忙碌无比的CIO现在学习的怎么样。“十一”放假前约他一起喝茶。一见面反而没有谈IT,先说起了中国的电影,从《夜宴》、《无极》、《英雄》、《十面埋伏》到《卧虎藏龙》,从剧情到功夫,从冯小刚到李小龙,谈到最后,一致轻松地认为论“功夫”还是李小龙的最好。虽然现在的大导演拍的“功夫”是美景、关人、CG、特技、华服与华美音乐一起上,但武功表现的是无门无派、无套无路,跟本就没有守住“门户”。要知道,练武之人在开打之前是首先要守住门户的。说到这里,Adrian张突然话锋一转说:CIO要作好信息化管理也要先守住门户。这下让我很是惊讶,就调侃了一句:你这个CIO读MBA可不要走火入魔呀!  相似文献   

6.
“胡万林犯的是间接故意杀人罪”“我认为胡万林的罪行,就像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司马南说,“他不仅仅犯有检察院公诉他的非法行医罪,更犯有‘间接故意杀人罪’,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庭上公开提出!”他解释说,胡万林既然精通医术,无疑知道大量使用芒硝会导致死亡,明知不可为偏偏为之,可谓故意;结果欠下人命,此乃杀人;手段又不像普通杀人犯那样,所以是间接。  相似文献   

7.
李贽辞官以后,在龙潭芝佛院传授儒家学说,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他把孔子的像供在了佛堂上,此外他还写了一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他写道:“世上的人都以为孔子是圣人,我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世上都以老子和佛家为异端,我也以为他们是异端。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人都知道圣人和异端的区别,他们只是听先辈的儒者这么说罢了。而先辈的儒者这么说,也并不是真的知道,不过是因为孔子曾经这么说过。他们靠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精心保存我的"新生儿记录卡".记录卡略微发黄,但没有折皱,平放在我的《儿童成长记录册》的内页里,上面写着:1978年12月18日上午9时46分生. 父亲说,我出生那天,本来以为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后来知道这一天太不平凡了,我家的每一个变化都与这一天联系在一起. 当我懂事后,才知道,我的出生之日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图书情报知识》2006,(5):F0002-F0002
曾经有作者问我,你们刊物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说:“我也不知道。”别人还以为我在敷衍他。的确,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只能说最好的文章最好发,而这等于没说。所谓的最好,当然是相对众多来稿中的其他稿件而言的。因此,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并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学术研究者的整体水平,取决于作者论文在这整体中的相对位置。编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挥舞着一把并不锋利的镰刀,收割那些高出秸秆一截的麦穗,仅此而已。问题在于,你的文章究竟是秸秆还是麦穗?我想,一个最无疑义的验证方法就是把它植入合适的土壤中,给予它适宜的气温…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2005,(9):42-42
李贽辞官以后,在龙潭芝佛院传授儒家学说,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他把孔子的像供在了佛堂上,此外他还写了一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他写道:“世上的人都以为孔子是圣人,我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世上都以老子和佛家为异端,我也以为他们是异端。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人都知道圣人和异端的区别,他们只是听先辈的儒者这么说罢了。而先辈的儒者这么说,也并不是真的知道,不过是因为孔子曾经这么说过。他们靠忖度孔子的话,就开始世代相传,后辈也不加选择的接受,于是这种道理便成了万口一词,不自知的真理。”在文章的结尾他又以嘲讽的笔调写道:“我又是什么人,敢有自己的主见呢?我只是从众这样做罢了。”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办报     
一般人都知道黑格尔是个颇负盛名的大哲学家,但恐怕很少人知道,黑格尔曾一度热衷于新闻工作,他当过一家日报的编辑近两年时间,甚至为了一篇新闻报道得罪了当局而吃过官司,上过法庭.一九○七年春天,三十七岁的黑格尔离开耶拿迁居班堡,应邀担任《班堡报》的编辑.仅仅在两年前,黑格尔获得了教授的头衔.他为什么放弃教学生涯而投身新闻工作呢?除了当时战争的影响和个人经济上的考虑外,对新闻记者职业的向往则是重要原因.黑格尔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想必您也知道,我一向癖好政治.……此外,新闻记者本身是个稀罕的对象,而且几乎是个嫉妒的对象,因为人人都想知道他所秘而不宣的底细,都想知道大家认为最好的东西."《班堡报》当时已经发行了十多年,由于接办人不懂业务,把报纸办得一塌糊涂.黑格尔怀着雄心壮志走马上任,把法国式的办报方针和德国式的新闻文风结合起来,使《班堡报》面目一新.他分别函请一些老朋友为报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知道在美国最受公众欢迎的人是谁吗?”“谁啊?”“此人不是总统,也不是艺坛明星,而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克朗凯特。”克朗凯特是电视新闻编辑和播音员。自1952年初露头角后,他名气日增,同行们称他为当代最闻名和最受尊敬的新闻广播  相似文献   

13.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14.
何潇 《新闻前哨》2000,(4):43-44
我不知道各位新闻界的同行是不是与我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如今的记者,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不久前,我参加了一家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知道,一般像这样的会,都会发点礼品或者红包什么的,但就其新闻价值而言,没有啥内容,顶多是个一句话新闻,或者简讯什么的。可当我拿着请帖前往会场时,我发现那里已经有十几位我的记者同行了,有的甚至是一个新闻单位就来了五、六个人,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自己跑错了会场,与别的记者撞车了,就试着问了一下负责接待的人,他说:“每一个新闻单位只请了…  相似文献   

15.
一斐云吾兄: 久未接来信,念甚!念甚!!前奉上航快二函,不知有否收到?迄未得复,恐均已付了洪乔矣。兹闻北平秩序,业已恢复,想兄等均甚安吉,为慰!有一批人, 从前活得很好的,恐将“恐慌”无已矣!好书如有出现,请代为留意,至要,至要!需款若干,当托人奉上。《清实录》北平有否?弟需购一部。约需款多少, 乞即行示知为荷。小说、戏曲一类的书,傅惜华他们那里也许会散出,请兄千万代弟留意购得。此时,北平购书的人恐还不多也。弟不久,也许将设法作北行,惟旅费困难,尚未十分决定耳。兄在南方有无托办之事? 乞不客气的示知,自当照办也。王世襄兄赴平,敬托他代候,弟的近况,他比较的能够知道些。专此顺颂俪安  相似文献   

16.
江晓原(以下简称江):刘兵兄,说起来,你我二人都可以算戈革教授晚年仅有的几个朋友之一了。当然我们都是他的晚辈,你对他是执弟子礼的;我虽被他视为忘年之交,但也一直对他执晚辈之礼。自从我认识戈革教授之后,25年以来我一直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少见的才子,而且是一个相当不得意的才子。我原先打算安排我的博士生吴慧小姐给戈革教授作一个系统的访谈,为这位奇特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今年第二期《读者论坛》载有署名金晴太的《加强核对杜绝谬误》一文,批评浙江日报的“思想漫谈”《莫效齐桓公忌医》“把‘齐桓侯’错为‘齐桓公’”。它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君齐襄公之庶弟公子小白”,“齐桓侯是齐君田午,战国时代的人”,“公与侯一字之差,用到忌医这个历史故事上,就差了几百年时间”。对此,我想谈几点意见: 第一,上述“忌医”的故事,一般都根据《史记·扁鹊传》,说战国时名医扁鹊及时看  相似文献   

18.
书情     
第一个教我看书的人是父亲。他在上海作医生,颇有名气。所以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给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患者治病。可是,只要我拿着本书往父亲怀里一钻,父亲便会放下一切,一页一页地给我讲书上的故事。一天,我买了两支彩色粉笔,把书上的故事画到了客厅的墙上。三堵白墙顿时色彩缤纷。为此,母亲狠狠地打了我一顿,父亲知道后又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吵完了,父亲请来工匠,刷白了两堵墙,却用  相似文献   

19.
提出问题     
<读者>2000年20期有一篇<学会生存>的文章.其中提到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20.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06,(11):64-65
大多数人知道田连元,是因为看了他在电视里演播的评书《杨家将》。他是第一个把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说书人。他录制了大量的电视评书。相比之下,听众似乎很少在广播里听到他的评书。其实,田先生很早就和广播结缘了。“可能是我从艺的时间比较长吧,所以以往岁月留下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最早的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