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本文从新闻线人的产生以及现象分析入手,探讨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在制度上应该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保护,如何有效地制定出新闻线人市场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才可以项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①邓小平同志这个论断是普遍真理,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只有新闻人才辈出,才会不断深化新闻改革,才会采写出新闻精品,才能办出一流的新闻媒体。深化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新闻人才体制的改革。新闻精品、名优专栏、一流的新闻媒体,都是由新闻人才来办的;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说到底是新闻人才的竞争;即便是新闻体制改革本身,也是要由新闻人才来策划、来进行的。所以,要把新闻人才问题作为创办一流新闻媒体的根本战略问题来对待。对于这个问题认识好、动手早、措施得力…  相似文献   

3.
王海峰 《青年记者》2016,(26):53-54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英语新闻媒体需要以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为出发点,体现出对受众群体文化需求的尊重,并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即实现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平衡. 英语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漠视文化”现象 我国英语新闻对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因此,重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是提高英语新闻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与此同时,英语新闻也应当强调国内外受众的接受,从而确保英语新闻对外传播能够获得国际舆论支持并实现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然而,我国英语新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缺乏对受众文化差异的考虑以及欠缺针对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英语新闻跨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转型与提升:南京电视新闻现象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京电视新闻是近年来地方台新闻改革中被屡屡提及的案例,它引发了全国民生新闻栏目群体崛起的现象。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民生新闻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也引起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质疑与批判。本文以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为基础,概括出南京电视新闻经过三年的成长之后,出现的三种发展趋向:树立公益品牌;政经新闻民生化;打造公共平台。同时对媒介行业自律与政府规管之间的相互协调进行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论点击     
新闻波现象“新闻波”现象是由重大新闻事件引发的新闻报道密集、各种媒体密切关注、能引起广大受众高度兴趣与激烈反应(评价)的链锁式系列热点新闻报道,每个系列热点新闻报道都与前一波新闻事件有着具体关联而又独立形成一轮又一轮新闻报道高潮的新闻现象。这种新闻现象符合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就具体事件来看是相对独立的,但从整体来看,又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新闻波现象是现代新闻传播中的主流现象,并有逐步成为现在新闻报道中普遍现象的趋势。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大事件冲击产生的新闻事件新闻…  相似文献   

6.
王也林 《视听》2016,(6):111-112
本文从2015年发生在新媒体的若干新闻事件入手,剖析当下网上一种常见的群体极化现象,并通过一系列现实个案分析"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生成机制及其负面效应。同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如何积极应对群体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民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特殊群体。说其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涉及的新闻单位空前广泛;说其为特殊群体,是指他们在新闻单位虽然与正式采编人员一样承担采编任务,但所在的新闻单位却不与之签订规范的用工合同,享受不到正式采编人员享有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劳动保障和福利,只能按双方协议从用工单位领取一定数量的薪水或者按发稿量多少领取报酬,  相似文献   

8.
实施精品战略培养跨世纪人才──关于新闻工作要“多出精品、快出人才”的综述刘保全去年以来,部分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要“多出精品、快出人才”的文章,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还提出开展新闻精品年活动,并把1996年定为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的兴起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当今社会,无论是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推行,社会阶层经济生活形态的改变,还是受众群体在精神文明方面日益凸显的需求,都使得民生新闻的出现成为了必然。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现象,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搭建起一个互动平台,从人文关怀、百姓视野的角度,去更好的体现出新闻报道中的实效性、代表性、客观性、贴近性与监督力,然而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开始显露出一些"偏差",受众对民生类新闻节目的态度,开始从最初的"积极追捧"逐渐演变为"百无聊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构成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的新闻活动中,记者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事件进行报道,如果对涉及的整个群体都进行采访,显然是不可能的。比较理想的办法就是选择采访其中的一部分,从这部分个体反映的情况中还原出总体的情况。因此,选择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个体,也就是总体的抽样,是新闻采访首先必须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11.
对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特点的分析——以网易新闻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新闻跟帖特点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实例对其成因作出分析。文章认为网民的新闻跟帖中的草根式评论和平民化视角是吸引网民对新闻跟帖的原因之一;新闻跟帖中因为新闻跟帖形式和网民心理原因,也具有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意见极化现象和跟帖失范现象;在众多新闻议题中,网民对社会民生议题的参与讨论热情更高。  相似文献   

12.
许阳 《青年记者》2017,(5):113-114
高校是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重要摇篮,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其关键所在,依照正确的课程设置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缺陷,新闻院系方能培养出一批批卓越的新闻人才,满足社会对新闻人才日益提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论图书馆的人才群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图书馆人才高消费现象和对图书馆人才的开发与合配置使用问题展开讨论,并对人才群体结构的意义以及群体的领导班子结构、智能结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配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新闻教育特色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校新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新闻教育共同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人才的重任。但由于办学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原因,目前民办高校新闻教育面临各种发展困难。本文提出民办高校新闻教育应当立足自身实际,面向基层和新媒体,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培养目标市场化,新闻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职业化,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方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民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特殊群体。说其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涉及的新闻单位空前广泛前所未有;说其为特殊群体,是指他们在新闻单位虽然与其他正式采编人员一样承担采编任务,但所在的新闻单位却不与之订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没有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因而享受不到正式采编人员享有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合法权益,只能按双方口头协议从用工单位领取一定数量的底薪或者按发稿量多少领取报酬,具有非常明显的临时从业性质和编外人员色彩。这个群体具有较为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所在新闻单位因事业发展带来的采编人员不足的压力,一方面为个人利益驱动成为随时可能引发损害媒体公信力新闻事件的高危区。  相似文献   

16.
粉丝亚文化再现与媒介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丝所特有的重复而持续的消费行为,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在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中对粉丝群体表现出培植和利用的商业意图.大众传播媒介所主导的娱乐文化常常以娱乐的方式、狂欢的姿态再现粉丝亚文化,而粉丝现象唯有满足大众传媒所规定的“新闻价值”标准才能获得广泛的传播,媒介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既定秩序的再现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微博发布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微博在群体化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运用群体极化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围绕微博中娱乐新闻的群体极化现象,对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征等进行分析论证,阐述群体极化现象强大的影响力,并由此提出一些对策,规避群体极化的负效应,净化微博及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叶志明 《青年记者》2017,(10):54-5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是基于新闻采编范畴,为新闻采编人员度身定制的,有别于采编专业管理序列、新闻专业职称序列的又一项专业职务的考评晋升体系.文汇报社的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始终坚持以出人才、出精品、出影响为目标,把人才建设摆在优先位置,牢牢抓住采编队伍这一关键环节,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采编人员积极性,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精湛、作风优良,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需要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19.
创优是新闻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出精品、出名牌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闻媒体砥砺队伍、锻造人才、提升实力、扩大影响的有效方法。从丹阳日报20多年的新闻实践以及历年来涌现的精品力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闻创优离不开基层的肥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新闻改革,有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同全国改革、开放的形势比较起来,新闻改革落后了!新闻界历来就被誉为社会的政治敏感群体,又是人才荟萃之所,为何新闻改革又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