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就是讲解,解疑,解题答问。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解作业之疑。“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解”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学的能力。教师解得明白,解得深刻,解得透彻,解得形象,解得艺术,学生就会听得清楚,理解透彻,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用得准确。下面谈谈笔者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解”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如愿以偿达到不教之境呢?这需要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学习的钥匙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把就是“自学设疑法”。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贵有疑。”“疑”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就是问题,“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最根本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都是事先由教者拟定和计划好的,上课时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问题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不会主动质疑。改革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动机。爱因斯坦曾经说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导”就是“宜揣摩何处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讲明之。”可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从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相似文献   

5.
古语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今又有人提出:“授之以渔,不如自己学渔”,各有其道理,但说的是同一点,就是自己会学,在自学中不囿于传统,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更应如此。本人在教学中尝试、总结出“获疑先学——有惑再释——自查巩固——质疑创新”的“自学创新”教学方法,其教学行为结构图式为:“教师→组织学习→学生←教师”,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提示、指点、引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随机指导。一、教学主要的程序1、获疑先学。这是指在教师设置的几个基本问题下,学生自己读书,尝试解疑。要顺利…  相似文献   

6.
“疑”是求知为学的动力,“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一堂语文课往往由发疑开始解文,如果教师会设疑,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教师的设疑就是起牵线搭桥的作用,既要质疑到文章的“关键”之处,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力,能让大部分学生有兴趣、有能力通过这座桥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以下几点是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实践过的:  相似文献   

7.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非常清楚地说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先设计好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布置的题目。  相似文献   

8.
教贵激疑     
常听有人用“有疑当场解,不带问号出课堂”,赞扬教师教得好。其实,这种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的传统观念,只能增长知识,不利于发展能力,培养开拓型人才。教贵激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在“释疑”之后,再深入一步,有意让学生再生疑,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旧疑刚解,新疑又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践表明:疑问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启动学生智力发展的有力杠杆。明代教育家陈献章的“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加以富...  相似文献   

10.
所谓设疑教学课堂模式,就是创设一种疑问活动情境,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质疑、解疑,从而自己“发现”并领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导,围绕“疑”字开展学与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学生有“疑”,教师能解“疑”,这自然是教师的一种本领.但是如果仅限于“解疑”,以为学生无疑了便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则未免有失偏颇. 宋代学者张载说:“有不知者有知,无不知者无知”,“于不疑处有疑,放是进矣.”这个观点用在教学上,那就是: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解疑答难,使其清楚明白,还要引导学生在明白之后有所前进,找出新的疑难问题,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可采用那些方法质疑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学记》中有句名言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发明创造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问题 ,进而引起人们去探索解答问题而开始的 .学习自疑问开始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引发学生思维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观察旧问题 ,都需要有一定的质疑能力 .在学校中 ,大多数教师重视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而轻视学“问”.怎样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提问呢 ?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一点体会 ,供大家…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的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 ,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 ,他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 ,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 ,成功地创设情景 ,合理设疑、质疑、激疑、释疑 ,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 …  相似文献   

14.
“质疑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历史现象让学生去质疑,从中得出正确的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评价或历史结论。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质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地运用质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好办法。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种重要的寻疑方法:一、分析综合法。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寻疑方法。例如:学美国的冷战政策,就要按“是什么”、“为什么”、“本质是什么”三个层次递进去设问,分析“冷战”政策的含义,认清“冷战”政…  相似文献   

15.
要有效地提高中学议论文的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教学方法。养法服务于教学目的,受制于教材。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中学议论文教学的基本目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之有序,只有通过“思”,学生才能“从‘道’解‘文””,掌握文章的语言,提高读写能力。为达到议论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在教学中必须把住“思维”这个核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激疑促思,不仅应是议论文教学的着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力主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现代教学思想已进一步提示:“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我们要把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不要求教师奉献“黄金”,而是教给他们“点金术”。因此,我们历史教师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拿着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一、巧设疑是掌握“钥匙”的前提1.疑要设在”文眼上”。所谓“文眼”,就是章节重点的关键点,在这个关键点上设疑,解决重点就会势如破竹…  相似文献   

17.
<正>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这就是“传之以器,不如授之以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继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为此,日常教学中要经常贯彻下列做法:一、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的“疑”,指的是问题,也就是矛盾,“行疑”继而“发问”是思维的初步,一切知识的获得都得从发问开始。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努力开扩学生的思路,教他们会思考,会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教学时有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 ,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的“讲”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想”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去“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 ,是深入学习的起步 ,思维则是释疑的手段 ,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教学中要思前顾后 ,系统地设置疑问。我概括教材内容 ,把教材分为三种情况 :一般内容的、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难度大的。备课时 ,因材设疑。对一般内容的教材…  相似文献   

20.
李天赐 《甘肃教育》2009,(24):46-46
我国古人曾说过,“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需要巧妙设疑,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