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12年始,鲁迅与北大发生了联系;应校长蔡元培之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是鲁迅为北大留下的最初也是最久的一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努力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创作了“遵命文学”的作品:在讲台上,洒下了种子,培育了大量人才;离京后两回北京.留下了亲切的回响。  相似文献   

2.
北大这所学校出过许多学。也出过许多革命。这些学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是人的品行高洁.而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如李大钊.他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他呼唤并参与了中国青春的创造;又如鲁迅——北大校徽的设计.他在这里的身份只是讲师.但却是中国化的传人。不论是李大钊。还是鲁迅,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所  相似文献   

3.
中学时参加北大组织的冬令营,夜游燕园,一位学长乐道于“一塔湖图”的典故,又送了我一枚校徽,勉励我志向北大。它虽未激发我刻苦攻读,却成了我校徽收藏的开始。这枚北大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篆体“北大”二字上下排列,形成了两个侧立人像和一个正立人形。虽手足朝下,却负势竞上。许智宏说,这是对每一个北大人的要求:学问为人,当沉稳扎实,眼光品格,当朝气勃发;要压得起担子,肩得起责任,要放得开手脚,闯得出天地。说这话时,我注意到,许智宏蓝格衬衫上系着的正是一条校徽构图的深红领带。40多年前,许智宏正是青年,也曾有过夜游燕园的经历。这时的记忆多是不灭的:困难时期,他和同学捞过未名湖的水草吃,那种喂鸭子的水草被他们戏称作“龙须菜”。“以苦为乐”的日子一驻数年,毕业时,几乎所有的男同学都找不出一条没打过补丁的裤子。尽管如此,许智宏对那段艰苦日子仍抱有感激。他说,在许多时候,受苦也是一种投资,成熟、智慧和坚强则是它的收益。同样收益的,还有对追求的执著:文革中,许智宏被下放到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在外文和专业书籍都被划入“禁书”目录的那段日子,英文版的语录和毛选则躲过了严格审查,成了他研习英语的教材。几十年后,当许智宏以第三十任校长的身份再次走进燕园时,这段记忆鲜活了。谈到他深爱的北大发展时,许智宏说,北大迈进“世界一流”的路不只是几步。谈及他眼中的青年时,许智宏说,青年人不仅要有质疑态度更要学习尊重人。在我眼中,他是位在乎生活的先生。研究植物学,也爱逛菜场;喜欢翻闲书,更酷爱爬山。我也一直觉得,接受我的采访,是源于许智宏长久以来对青年的关爱。回望北大,总会想起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北大精神,这其中,有多少保留到现今?又有多少已荡然无存?过来人,将进者,都该面对。  相似文献   

4.
黎松峭  彭杰 《求学》2001,(1):7-8
认识北大应当先从1917年鲁迅亲自设计的校徽中去手找她的内涵:简洁对称的“北大”两字被天才的鲁迅巧妙地构思成一旷世孤绝的驰名徽标:粗看极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细细品味则又发现“北大”两个古篆字体活脱就是三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个中玄机以一种力量之美、智慧之美进发出来,猛烈冲击当时麻木了的国人的神经。两年之后,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蔡元培、陈独秀、鲁迅等一代英杰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从此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5.
牛春林 《湖南教育》2002,(21):23-23
品牌是一个企业商品或服务(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的个性体现,是品牌拥有者商誉的象征,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保证书。对学校来说,高知名度、高美誉度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即是学校的品牌。而如何创立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综合的策划工作。做好品牌设计主要包括学校的名称、校徽和标识语的设计,这是该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重要标志。学校名称通常由文字、符号、图案等三个因素组合而成,它涵盖品牌的所有特征,具有良好的宣传、沟通和交流作用。例如“北大”两字乃鲁迅先生设计,它既是文字又是图案,取…  相似文献   

6.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从1909年8月到1927年10月,鲁迅度过了他18年的教学生涯,曾在杭州和绍兴教过中学,后又在北京、厦门、广东的大学执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革新主张和精辟的见解。五四运动后,1920年8月,鲁迅正式受聘到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并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在北大任教期间,鲁迅还为北大的刊物写稿,扶植学生的文学社团,培养了许多人才。现、当代许多著名的作家、教授如冯至、鲁彦、许钦文、章川岛、曹靖华等,都在北大听过鲁迅的课,得到过他的培养。(一)…  相似文献   

7.
荆有麟的《鲁迅回忆》(上海出版公司,一九四七年版)有述:“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向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的,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他还为他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鲁迅先生,在每提到这件事时,总是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哇!’”  相似文献   

8.
据荆有麟<鲁迅回忆断片>中记载: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往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地,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说过,这是耶稣为门徒洗脚的精神.大师不光有金刚怒目式的战斗,还有侠骨柔肠的一面,而这一面恰恰是对他容人雅最的最好注解,也是他人格高尚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探寻》和《与鲁迅相遇》是钱理群先生具有重要标示意义的有关鲁迅的教学成果,前者是作者在新时期开始开设鲁迅研究课程的早期成果,后者是钱先生教学生涯结束告别北大讲堂的结晶,两者都显示了以鲁迅为人生路标的作者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对理想与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探寻》和《与鲁迅相遇》是钱理群先生具有重要标示意义的有关鲁迅的教学成果,前者是作者在新时期开始开设鲁迅研究课程的早期成果,后者是钱先生教学生涯结束告别北大讲堂的结晶,两者都显示了以鲁迅为人生路标的作者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对理想与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11.
据荆有麟《鲁迅回忆断片》中记载: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往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地,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  相似文献   

12.
钱理群在与中学生讲鲁迅的开场白里说:“我把上课看作是聊天。聊天式的上课。这可能也是北大的一个传统。我的老师王瑶先生就是这么教我的。”据钱先生回忆,王先生喜抽烟斗.他们一伙同学就在厅堂里的烟雾缭绕之中,听他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神侃,“听得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13.
满地荆棘满天云,前路先生认得清; 点起火把六百万,照人创造到天明。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革命民主战士陶行知先生为《鲁迅全集》出版而写的祝贺诗。在鲁迅先生去世后的1938年,有二十卷之巨的《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陶行知先生此时正在国外,他积极在国际友好人士和华侨中开展《鲁迅全集》的征订工作,许广平先生在这一年出版的《〈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14.
小语十一册第五棵《给颜黎民的信》是鲁迅先生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五日给颜黎民的第二(?)复信。在这之前,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颜黎民以孩子们的口吻给鲁迅先生写了第一封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向鲁迅诉说他父亲把他关在屋子里,还随便打他;六叔对他不错,给他看书,但六叔出去一年,没有消息,请鲁迅先生给他寄些书。这封信鲁迅于四月二日收到,当夜鲁迅就给颜黎民写了复信,三日发出。信  相似文献   

15.
《书的故事》是新编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唐弢。它通过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进书给一位青年汽车售票工人的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深切关怀和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可以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简要地讲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先生冲破重重压力,为青年提供进步书籍。课文开头讲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在上海。那时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当局对进步书籍控制很严,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先后从事教育工作十年,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冯至教授回忆当年他在北大讲课的情形时,说:“鲁迅先生的教材先是手编的《中国小说史略》,教法也并无奇特之处,也是念一遍后,然后再抽出几个问题讲一讲。虽然,就是在这样的指点中,学生们得了不少的宝贵知识。”不是照本宣科把自己编写的讲义讲了又讲,只是先念一遍,再抽出几个问题来指点,这就是鲁迅的指点教学法。怎样作指点呢?冯先生还特地举了他讲的两个例子:一、“汉唐宋诸统治较久的朝代,歌功颂德的作品多,乃因统治者已将不利于他们的文章查封了,毁灭了。”二、“一个强盛的朝代,极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课文通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说明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设计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的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但是北大人和清华人之间,却从来多少有些互相看不起。清华人挺起坚实的胸脯说:在两校无数次的对抗赛中,你们赢过几回?北大人则斜倚着门框以唇相讥:你们连跑步都喊着号子,没有比你们更乏味的了。这是北大人文主义和清华科学精神的对话,也是追求自由和遵守纪律的对话,更是传统之花和今日之果的对话。我们从中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两副面孔,两种精神。诚然,…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讲课,无论是在杭州、北京,还是在厦门、广州,凡是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全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坐位上总足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呢,轮到鲁迅先生讲课,不仅是文科学生早就提前坐进课堂,而且有法科、商科、医科、理科的学生赶来旁听,经常还有校外的中、小  相似文献   

20.
,、哪海城,签书是餐迅先生的手迹。● 1932年鲁迅先生先后在北京各大学演请,这是鲁迅先生在师大演耩时的情形。t这是1927年鲁迅先生在上海屠住的寓所,为了耙念这他文化革命的俺人,琨已被改建为鲁迅耗念鲐。江苏省期到登能缸001号本期印数156,146册定价每册一角二分生的作品已稼释成各国的紀念魯迅,学习魯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