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在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对学术活动的价值和规范进行道德感知、判断和评价,形成记忆和理解,产生学术道德认知,学术道德情感反映了其学术需要及其学习和从事学术活动的价值倾向,学术道德信仰是其对学术的根本目标、学术道德的根本目标的信服和尊崇,最后,在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等道德品质诸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学术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3.
追求和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生活,不仅是社会良性发展之所需也是个人立足社会之所需。通过对阿格妮丝·赫勒在《日常生活》中关于道德定义、道德特性和道德知识(道德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的逐层次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日常生活进行引导,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过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生活。赫勒有关道德的相关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前我国道德评价新标准具有新启示以及我国伦理道德建设的方向有一定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对国内外的道德心理研究及据此进行的道德教育进行了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建立社会道德新关系。确立主流道德价值观、道德“慎独”、塑造社会道德风貌、营造道德环境、培养道德素质六项道德建设要求,并主张从基本道德素质及其培养、道德价值观和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道德自我教育和慎独、发挥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功能诸方面开展新时期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师道德敏感性是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竞争和评价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中教师道德敏感性可能处于钝化状态。从教学活动的道德属性出发,阐释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意蕴,探究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构成维度——道德知识、道德想象力和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并分别从教师作为道德实践者和道德教育者两个视角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道德敏感性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可以从道德伦理型学校文化的创建、融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师资培训及提升教师的道德反思与体验来生成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当代高职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调查实证分析,从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动机、道德价值手段和道德价值效果四方面揭示了高职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和特点,并探讨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行政道德作为一种政治道德、制度道德、权力道德,较之于一般道德,必然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和更重要的作用。行政公职人员的行政道德较之一般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所具有的权威性、责任性和社会影响性,决定了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更重要、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之必然。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对道德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升华了对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了道德建设的目标、方针和主要内容 ;提出了加强道德建设的具体途径等。江泽民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思想理论 ,是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沃克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对道德榜样人格的研究。沃克强调道德人格在道德发展中的功能,他认为道德认知不能反映道德发展的全部,个体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格结构的特质观出发,沃克对道德榜样的人格特质进行了系列研究,反映了人的真实内心世界,推动了道德现象的实证研究,也充实了道德哲学的心理基础。目前,我国的道德发展心理学研究和道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忽视研究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忽视把道德与学生的心理相结合、知行脱节等等,而沃克的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在帮助中学生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如道德水准下降、获得错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情绪化、娱乐化,道德行为违背社会规则等问题。本研究从网络环境和网络互动过程两个方面探索了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认为:网络环境提供的特殊心理生活空间、失范行为启动刺激和榜样行为对中学生道德发展产生作用;网络互动通过线索注意、归因和反馈对中学生道德发展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