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危机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悲剧.更是我国当今大学生的缺憾,暴露了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和社会整体道德环境的恶化。高校德育需多方面探析。  相似文献   

2.
现有德育模式面临着主体性错位、形式上单调和有效性欠缺的现实困境。借鉴西方价值澄清理论中突出大学生道德选择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以及追求大学生道德选择内在统一的积极因素,寓大学德育实践中追求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和谐、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和谐,对指导高校和谐德育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着力改革。改革应本着促进人的品德提升和精神健全发展的目标,在“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一方面对现行德育的主要内容审矫扬弃,一方面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内容,实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道德价值的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参照性群体的特殊的德育功能。指出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建设成更多的参照性群体对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意识中的善恶意识问题不断变化,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问题。本从大学生道德意识层面深刻阐述善恶意本质及其标准的科学把握,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中,如何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真正引导学生自主步入实践殿堂,培养其学习追求的道德责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亦是高校德育人性化实践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内部德育整体融合观念的缺乏,德育目标指向与价值功能的偏离,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等严重制约了人性化德育的实施。为此,本文提出:一是要拓展德育视野,将德育与整体教育融合,全面确立教师教育者主体地位;二是要转变德育观念,将德育目标指向教育对象的道德智慧的培植与开发,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改革德育模式,“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过程德育化”。在独立性向整体融合性、说教感化型向实践互动型转化过程中走出一条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将社会负面新闻纳入德育教育既有理论上的支持也有实践上的需要。在高校德育中,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对社会负面新闻进行课程化改造等措施,可以实现社会负面新闻具有的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免疫力、培养大学生包容性的价值观以及借鉴、激励等多种积极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为高校德育敲响了警钟:高校不仅要培养以丰富知识装备起来的"能力人",还要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人".本文以崭新的视角阐述,具有内在审美特征的大学校训,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以大学校训作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德育,在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形成稳固的道德人格,在求知、修身和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和终身性的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德育目的偏颇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目的的国家本位,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价值;高校德育目的的义务本位,有必要过于强调义务和服从;现行高校德育目的过于强调培养道德模范,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内在的快乐和幸福。因此,重建新的德育目的应确立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0.
郑航 《教育探索》2001,(7):73-74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改革。本着着探讨知识经济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道德教育要适应科技新的社会发展态势,必须改变德育价值的关系基础,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中珍视德育价值,在个性自存的自主发生中彰显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并将人陶冶、社会研究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