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凌龙华 《江苏教育》2006,(1A):42-43
不知道该怎样看待这样的资本——从教二十年。仿佛就在昨天.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歌声,中师毕业的我走上了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教育岗位。  相似文献   

2.
青春无悔     
1959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我,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只身去沂蒙山区支教。一辆地排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吱吱嘎嘎”地叫着,把我送到了被农田和菜园包围着的临沂师专。这里是沂蒙山区惟一的高等院校,一切却是那样简陋。在这里开始了我的“园丁”生涯。  相似文献   

3.
馨香留人     
我是“文革”后的大学生,二十多岁入学,二十大几毕业。落红无情,当我意识到可以利用自己的一点点所谓的“资本”,改变一下环境和命运,特别是像“东施效颦”那样,呼吸一口东南风的时候,我已失去了那“待价而沽”的年龄优势,只能是望东南而兴叹了。然而,即便是这样,我仍然不肯善罢甘休,明明是井底之蛙,却仍然想在井中挪一挪。我信奉这样一条古训:“树挪死,人挪活。”可是,命运之神却总是不肯降临于我。每每我好不容易寻得机会被人相中要动弹一下的时候,学校领导一番“车轮战术”又让我无可奈何原地踏步了。就这样,恍然一梦,我渐渐逼近了知天命…  相似文献   

4.
我于1993年毕业于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金属切削专业 ,1993年9月参加首届中国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 ,获车工组第九名 ,被国家劳动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同年11月 ,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取得这样的成绩 ,是与学校、老师对我的培养分不开的 ,我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并且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使我在校所学得以展露 ,为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毕业以后 ,我留校在实习工厂当了一名工人 ,在工作中我能够利用在校时所学到的知识 ,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常给车间工人师傅解决图纸上不明…  相似文献   

5.
“杨玉声又发表论文了。”在冷水江市教育界,人们这样传告:“没几年,搞了三十多篇论文,二十多万字,真行。”怀着敬佩的心情,我走访了他。一陈寒暄后,我贸然发问:“老杨,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顿时,这位市教研室主任、市数理化学会理事长,大笑起来,说:“我是高小毕业,当工人出身的呀!”,接着,他作了一番自我介绍: “一九五一年,我高小毕业,到锡矿山矿务局机电车间当了记录员。一次,局里举办业余文化学习班,我参加了。重点学数学。之后,我订了一个从初中到大学数学的十年自学计划。这十年,我没脱过一天产,也没有节假日,生活规律形成一道“公式”:工作——学习,学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九七二年初中毕业后留校工作的。当时,听到别人说“小魏初中毕业就留校当老师真不简单”自己感到很光荣,干劲也挺足。一九七四年,“四人帮”借河南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大反“师道尊严”,弄得师生关系紧张,老师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也怀疑:难道我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吗?我问母亲,她埋怨说:“当初真不该当老师。”我问同学,她们半开玩笑地说:“你老老实实接受再教育吧!”我想,当老师受累不讨好,趁早调工作。在激烈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科学的春天 我1970年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留校工作,虽说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但正规学习的时间不到两年。当时我们1964年和1965年入学的两届学生同时毕业,共有800多人留校当了工人,当时的工作证上职务一栏里写着“新工人”三字,这三个字是个专有名词,特指我们这两届留校的800名子弟兵。留校后我确实当了三年地道的工人,在清华电工厂做过板金工、模具工、装配工、电焊工,还当上了副厂长。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时我已经33岁了,但  相似文献   

8.
我所在的学校是个“普通”中学,从初一开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被省“重点”中学录走了,而我们学校又设置了“重点班和普通班”,学习较好的学生又被分到了“重点班”,最后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普通班。我就带了这样两个初一的“普通班”的英语课教学,一直到初中毕业。三年来,我通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渐把这个“普通班”变成了思想品德、学习、纪  相似文献   

9.
《考试》2007,(Z1)
风雨雨二十年——黑龙江省戏剧创作中心亲历记之一刘书彰;确定这样的话题似乎很自然,但是要把这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说说讲讲,好像就不是那么简单了。1988年年初我正式从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毕业再  相似文献   

10.
1982年7月,我考取了师范学校。为了拥有教书育人的“一桶水”,开始了寒窗苦读。待我毕业参加工作时,那和我同学的村支书的儿子已有了4年“教龄”。由于当时教师缺编,各地招聘教师的自由性大,某乡干部大舅妈儿子的儿子.初中毕业留校“任教”;村干部张某三姑的女儿,小学毕业放牛5年,而后放下牛鞭执“教鞭”。这些“老师”,虽然缓解了当时山村教帅严重不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1950年4月,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6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过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代主治医师、内科主治医师。1970年,改做学生工作。十年来,先后送走了三批学生。1980年三月,党又把我调到七八年级继续做  相似文献   

12.
等待     
等待张载锡“哟,又怎么了?”看着婆孙俩剑拔弩张的阵势,我猜想孙女又惹祸了。“问你的宝贝孙女。”“倩倩,告诉爷爷,怎么又惹奶奶生气了?”“──”小情倩流着泪,低着头,一言不发。“你看这小东西气人不气?早晨要拿那把新伞,我没让拿,人家睹气把这把伞弄成这样...  相似文献   

13.
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好医生我1988年大学毕业后就当了眼科医生,工作4年后去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读硕士,毕业后留校继续做眼科医生。2000年,我开始在中山眼科中心读博士,2002年去了美国南加州大学Doheny眼科研究所做博士课题,博士毕业后又在那里做博士后研究。  相似文献   

14.
编者对于这篇“再版后记”的要求是:叙述自己“起步阶段”的问学经历。我的情况有些特殊,我得在“起步阶段”之前稍稍限制一下,添加上“改变专业之后”几个字。在这之前,在我1978年10月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现代文学专业之前,我在我读大学本科的位于成都的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已经有15年之久了。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68年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到东北插队,1972年选调回津,在师院进修一年,分配到中学教英语。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应该做好教学工作,为建设四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可是我又想,自己学的东西太少,底子薄,缺乏经验,能教好外语吗?上大学,年龄大了,已不可能。改行?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怎能当“逃兵”呢!掐指细算,到祖国实现四化时,我该退休了。难道能这样坐等四化到来吗?假若那些和我一样被“四害”夺去青春的人,都去坐等二十年,四化能实现吗?我想,唯一的办法,是把对“四人帮”的恨,化为前进的动力,巧安排,勤奋学,争分夺秒,克服一切困难,把在职进修搞好。决心好下,落实谈何易。开始,我教初中两个班的英语,后又增加一个班,每周13节课,还要做班主任工作。1978年我考入河西区教师培训学校英语大专班,每周一、五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件让我感奋而又不解的事情。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居然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同学聚会。他们中的很多人我已经淡忘,记不清名字”了。我只知道他们当年所在的班是一个“普通班”,也就是说这是一块“望天收”的田,不指望有什么“好收成”。学校只要求这样的班级能够平平安安毕业,若是有几个学生能考上重点高中,就算是“巨大”的成功了。  相似文献   

17.
凌龙华 《师道》2003,(9):46-47
我承认,这世界什么都会变味。自学考试当然也不例外。但,我始终不能忘怀我的“自考”。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我人生历程的一笔永恒的财富。1984年,我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虚荣心让我不知好歹选择了留校,煞是灿烂地招摇了一个酷暑。但待到九月上班,冰硬的现实给了我不痛不痒的一击——留校当小职员。  相似文献   

18.
读完长篇通讯《大爱的青春是这样炼成的》,我不明白,像我这样一个陪伴孙雅艳成长,从发展她入党,选拔她留校成为大学生辅导员,又带着她家访,开展“三下乡”活动,在抗击“非典”关键时刻一起患难与共,对她的故事如此熟悉的同事,为什么还会流泪?  相似文献   

19.
又是一年九月初,也算是“老”教师的我迎来了第八年的初三毕业班教学。我也俨然成了“铁打的营房”,而学生就是那“流水的兵”。一切又如往年按部就班的先是初三毕业的思想教育:如知识学习是多紧张、竞争是多残酷、中考是多严峻等等。当我看到学生那懵懂又惧怕的目光时,虽然有些心疼,但“初三真的就是这样”观念已经占据了我的大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与编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研究 ,开始于1982年。那年 2月 ,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 ,留校任教。在系里学习“中学地理教学法”课程时 ,高如珊老师让我们 77级同学翻译了美国《世界地理》的习题集。留校后 ,我整理翻译的材料 ,写了一篇介绍 ,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82年的第 3期上。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专业论文 ,在那个时期 ,对于刚留校的青年老师 ,发表文章还是不容易的。为此 ,在时隔 2 0年的今天 ,我要特别感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当时给我发表文章的机会 ,使我那时在高兴激动之余 ,产生了对地理教科书研究的兴趣 ,开始了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