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何课上,老师把我从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叫醒,问:“和相交线对立的是什么线?”同桌提醒我:“平……平……”我如获珍宝地说:“苹果线!”语文课上,老师领我们读:“清晨的阳光一点也不耀眼。”我们跟着读:“清晨的阳光一点也不要脸!”英语课上,老师教了我们apple这个单词,老师说:“跟我读--苹果!”我们大声的读:“--苹--果--!!”生物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水绵是自养植物,老师问:“还有什么是自养的?”我答:“人!”地理课上,老师提问睡梦中的我:“北在哪里?”我答:“在我头顶上啊,不是上北下南吗?”历史课上…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会学习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再作深层思考:在“导”和“读”的关系上,我们已经重视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但在“读”的教学功能开发上,我们还应更重视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能力。为此,我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了“营造性自主研读的学习空间”的尝试。一、研读环境:师生平等,自由开放科学建构自主研讨过程中的环境是有效开展自主研读活动的前提。我们认为,自主研读的环…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习惯于用“书声琅琅“来形容课堂,那读书声给我们太多美好的遐想。而如果我们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却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读准、读通,遇到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学生纷纷拿起书本摇头晃脑地大声读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的读·议·练董全虎读“读”,在语文课中占极重要的位置。古人说得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其读的功效。我们常见一些语文教师满堂灌,挤掉了学员读的时间,结果收效甚微。我认为读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员通过读来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受到深...  相似文献   

5.
朱卫华 《现代语文》2007,(3):128-128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拿起一本好书,我们要善读。西汉学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为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读书时,务必要做到“八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国  郑瑞玲 《甘肃教育》2001,(11):31-32
2000年秋季起使用的高级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第一册第一单元就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开宗明义告诫我们再不能用过去的分析讲授法来上课了,而是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和“品”上下功夫。众多的语文研究者认为:读是语文的灵魂;好的朗读,等于分析;语感是读出来的;要以读带讲,以读带练;只有读,学生才能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只有读,学生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古人对…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   ……   师:现在,让我们也轮流到作者的位置上看一看杨桃吧。看完后,从文中找出写“我”画杨桃的那一段,反复读读,边读边想像:“我”当时可能想些什么?(师摆好杨桃模型,生轮流到前面看,然后读课文第二段,并想像)   生:“我”可能想:奇怪呀?这  相似文献   

9.
84分断想     
84分,在我眼里,它是那么小的数字,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心中的惭愧。 考试前,老师让我们读数学法则,我心里反抗:读什么读,我都会,还让我们读!我笑嘻嘻地看着其他同学张大嘴巴“哇哇……”地读,我觉得他们真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读”书,2004年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给了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答案。默读,轻读,自由读,大声读,小组读,重点读,示范读,学生互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分读,带有感情读,配乐、配画读,不一而足,真可谓:书声一片,精彩无限。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中学生学文言文,多数只看重语法,看重字词学习,很少注重诵读。读是学习之母,读乃教育之本,我们平常所说的“读”,只不过是浏览而已,只是停留于阅读教学的表面。根本没有抓住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干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已经给我们指出:在熟读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读和思的关系,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相似文献   

12.
自我们懂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一直在不断地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学富五车。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足见读书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增加优雅,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新课标引领下,老师们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阅读教学,“书声琅琅”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君不见,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等,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也成了当下课堂中的时髦用语。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时,  相似文献   

14.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的作用由此可见。既然这条学习经验能从古流传至今,自然不是虚妄之说。为此,今天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应重视读的训练。然而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却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一学生的朗读太吃力,  相似文献   

15.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读书。怎么指导 ?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 (解决“为什么读” )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①“内容”角度: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②“情感”角度:初读知情──细读悟情──再读抒情;③“写作”角度:初读了解“写了什么 …  相似文献   

16.
①自我们懂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一直在不断地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要“学富五车”。但却一直没有人告诉我们要认真地读好自己这本书,要经常阅读自己。  相似文献   

17.
陈军:我们提出的《语文课堂学习思考程序的设计与研究》课题已得到不少专家的肯定,这给我们以很大的自信。大家知道,这个“程序设计”主要体现为“三点”环节,即“点读”“点思”与“点练”。“点读”是基础,首先是老师读在点子上,然后引导学生读在点子上;学生读在点子上的关键又是“点思”,即能够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自主消解。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点。思考不是凭空的,  相似文献   

18.
自从2006年2/3期“作话题”开张以来,得到了考生的大力支持。在“作话题”陪伴着读一路走过几个月后.我们的读走向了高考考场.走向了大学.“作话题”栏目又将面对新一届的读。所以,本期在这里特对以前的“话题”作一次回顾:一则以示对支持我们读的深切谢意;二则可以让读能够欣赏到更多的佳作;三则是作为新一轮“作话题”的开端。 在此重申我们的观点:为了原样地供大家观摩、切磋.以便对章更好地炼意、炼词、炼句,我们只在可供推敲处加下划线并提出建议(括号内字).未对章作其他改动。[编按]  相似文献   

19.
“美读”训练要使学生和作者心灵相通江苏溧阳贺振华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宛处还它个委宛……。叶老所说的“美读”,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训练学生有感情...  相似文献   

20.
师:(出示句子:“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家把这句话反复读读,体会体会意思,并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看过的书报、看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