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的目标教学又是随着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以美国心理学家鲁拇关于“为掌握学习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围绕着教材的总目标表,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并按总目标(提示)——分目标(感知、论证、巩固)——总目标(强化)的过程,把围绕总目标而分解出来的分目标附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克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活动型综合性。哪些内容得到了综合呢?又从哪几方面体现活动性这一特点呢?我认为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源泉.以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的综合性学科。古人云“学有余力,则从文”。先学做人再做事,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育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是教育人的课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将做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5.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7.
刘莹 《山东教育》2009,(3):51-51
新课程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究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前自主探究学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为课内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一、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小学生的世界充满精彩,也充满纯真。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课外事物与课内知识之间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形式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突出了活动性及做中学的特点。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观察、体验、探讨、讨论等感受生活、感悟道理,学习做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殷玉洁 《考试周刊》2013,(98):134-13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环境与条件,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回归生活,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欲望,促使其身心健康地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一言一行中引导、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一言一行中引导、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3.
顾彩虹 《贵州教育》2010,(10):38-39
一、更好地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培养好习惯的愿望《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形象,能够较好地让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等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修身养德"课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关注儿童生活,重视儿童个体体验和感悟,彻底摒弃灌输式的说教模式,追求一种"淡化教育痕迹"和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意境.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下面浅谈几点教学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用真心去关注学情,常常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只要教师勤于回归生活,还原课堂本色,善于关注生本,彰显课堂真色,勇于直面生成,增添课堂亮色,品德与生活的课堂自然会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现实的环境中学会基本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那么,怎样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