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省特级教师周红阳老师在《在稳步中迈步,于多样中变样——2006年高考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策略摭谈》一文中说道:“要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品味鉴赏和审美探究等能力。要在课堂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操练’,特别要帮助学生学会‘答案’的信息整合和文字编制,教师要注重‘答案’(尤其是复杂答案)的有形呈现。”  相似文献   

2.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地位不断得以提升。且不言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关系,就阅读本身来说,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在高考卷中所占分值之高(介于16~25分之间),已见端倪。为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不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也曾不揣浅薄,撰写了《高考阅读教学“有形呈现”法探析》(见2008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师版》)一文。  相似文献   

3.
马智君 《湖南教育》2004,(14):22-23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当教师提出问题后,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不要直接宣讲答案,而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让他们探索“过程”,获得结论。这就需要点拨与肩发。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是阅读教学的创新。传统阅读模式是就目前还普遍存在着的“灌注式”教学形式而言的,它总体上趋于封闭保守。其阅读容量少,教师的主宰意识强,课堂组织单调等特点,使阅读教学处于“少、慢、差、费”的低谷状态;同时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一为应试而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或既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韦建文 《广西教育》2006,(7B):56-57
阅读教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引入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之后通常理解为: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郭根福 《云南教育》2004,(31):35-37
在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  相似文献   

7.
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平面化思维”与“单向操作”的问题,有教师主张在阅读教学中“不指示教学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这种主张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的,从教学方法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很有创意的。但是,我们对这个“二个”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我们不能从“不指示教学目标”走到“没有教学目标”,从“不指示问题答案”走到“没有答案”,更不能走到“没有真理”。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曾说:“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 王庆华:朗读,毫无疑问,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家会看到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引领、指导学生朗读,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答案有:“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学习普通话”“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我认为,对学生而言,朗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朗读使学生学习普通话,用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规范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通过朗读使学生识记生字,理解新词、句子,加大积累。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进行阅读活动,没完没了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充其量只是在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本来应该属于学生自我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失去了“本我”,成为应答的机器。这,能实现“对话”吗?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还阅读教学以本来面目,把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比如“发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黄清娣  连文华 《广西教育》2010,(35):22-22,43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存",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有形的课堂中做无限的驰骋,课堂将演绎出一出出温“故”而知“新”的精彩“对话”,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念 这里提出的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不受教材既定重点、难点的限制,不受教学参考书的分析及答案的束缚,教师也不对学习内容作先入为主的解说或暗示,而由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涵咏、体验和感晤,去发现课文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添字漏字读错字这类小错误层出不穷,屡纠不止,回答问题出现偏差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的教师“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有的教师亲引‘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还有的教师粗暴地指责,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论是简单的指正还是粗暴的指责,都不会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课堂,也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谢函吟 《今日教育》2008,(12):44-46
“走进文本教文本”“走出文本悟文本”,这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极力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为此作了大量的阅读教学尝试,也收获了许多鲜活的经验。笔者近来在教学研究中发现,用“进进出出”阅读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能比较完美地诠释这一理念。下面,笔者仅以“二进二出”阅读教学法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课堂实录为例,具体呈现和阐释我的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14.
付宁 《教学随笔》2010,(12):7-8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有不少学生不重视阅读,鄙薄读书或不善于读书;有的语文教师迫于中考压力,课堂阅读教学以“讲读”模式为主,追求答案、思想上的“一统天下”,学生阅读缺少个性化,致使阅读能力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5.
周江峰 《教学月刊》2011,(11):31-33
浙江省特级教师周红阳老师在《有形呈现:语文教学追求质效的根本途径》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试图用‘讲(有声呈现)’之方法和手段来达成‘写(有形呈现)’之目标的这种偏爱,不是误区,也是偏失。”确实,内容与形式的偏差,目标和手段的错位,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本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势必要改变僵化和落后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即顺延至今天的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人手整理范文。那种用“生理解剖学”方法进行中学阅读教学,和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其内容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如此陈旧的阅读教学方法,怎么能不违背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呢?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板块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然而在高考的应试环境下,阅读体验受到了唯一标准答案的束缚和捆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采取“快、准、狠”的方式直接参照教辅资料的答案——即“标准答案”向学生照本宣科,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因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教学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理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相似文献   

20.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第128页)这句话对教师的阅读教学有指导意义。传统的“教”重在帮助学生分析,找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中倡导的变“教”为“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