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儿童实施奖惩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奖励与惩罚问题的探讨,源于心理学界对强化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奖惩问题已被心理学界、教育界和管理学界作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提出对儿童实施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以期对教育者提高其教育水平提供帮助,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邹敏  池丽萍  王练  陈虹 《学前教育》2010,(11):18-20
挫折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性格或个性因素、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过去的挫折经验及处理策略不同,挫折对人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幼儿园的儿童也会遇到一些挫折,那么,引发幼儿园儿童受挫的缘由有哪些?  相似文献   

3.
制度属于正式规则,即由组织制定的规则,包括法律、法规、体制、建制、政策、政令、纪律、规章等具体形态,它与非正式规则即习俗和道德相比,除了有制定性这个根本特性外,还有强制性、权威性、清晰性、程序性等特征。作为通过统一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从总体上说,制度不仅有要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行为规定,还有与之配套的哪些行为会受到惩罚和哪些行为会受到奖励的行为赏罚规定。正是这样的结构,使社会制度同时成为一种社会赏罚机制,可以以强力实现对人的行为的指令。制度化社会赏罚总共包括三种类型,即法制性赏罚、行政性赏罚和体制性赏罚,这些赏罚的实质是对利益的给予与剥夺。正因为制度有很强的社会赏罚功能,而人又是怀赏畏罚的理性人,所以,在社会中绝大多数行为者在选择行为时,势必会选择按制度规定可能获赏获利的行为方式,而不会选择其他行为方式,更不会选择按制度规定必然会受罚受损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顺着制度导向进行活动的态势。有效的制度安排将人们的活动激励到与社会目的相一致的方向,推动社会按既定目的平稳而持续地发展,且日益兴盛;失灵的制度安排则将人们的活动诱逼到背离社会目的的方向,不仅不能推动社会按既定目的发展,反而致使社会陷入混乱与离散,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德育渗透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奖励策略是幼儿园德育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于奖励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致使幼儿园德育效果不太理想.由此,部分研究者在论文中反复强调奖励策略的负面效应,批判教师滥用奖励,导致许多教师在奖励运用方面存在许多困惑.应该说,奖励策略是一种中性的德育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5.
对赏罚在治军、作战中的作用,先秦军事家们是十分重视的.在他们的著作里有很多关于赏罚的论述.诸如赏罚的意义,赏罚对人的作用,实施赏罚的原则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赏罚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它们对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我国管理心理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激发儿童个体道德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奖励与惩罚是最为常用的方法,这两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却隐含着复杂的发展性功能,运用得好,能促进儿童道德发展;运用不当,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我的建构.因此,在儿童道德教育中,要恰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  相似文献   

7.
邢雁 《甘肃教育》2014,(5):42-42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熄灭学生兴趣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关于奖励与惩罚,我们至少应当从以下三个层面去认识问题:一是奖励与惩罚是中性的教育手段。所谓“中性”就是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好的”奖励可以极大地鼓励孩子、“坏的”奖励会产生诸如“捧杀”、溺爱之类的效果一样,惩罚也可能具有很好的教育性,或者是出现体罚而产生不良的效果。奖励与惩罚的教育性实现与否,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教育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否符合教育科学和儿童发展的规律性。二是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力。何谓“专业权力”?它是专业人士在自己业务范围内不受外行干扰独立自主处置问题的权力。就…  相似文献   

9.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当代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充分地反映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密切结合,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也显示了作为基础理论学科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兴趣一直是教育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杜威针对传统的两大兴趣学说,重新阐释了兴趣概念,认为它具有统一性、冲动性、发展性的特点;以这种兴趣观为基础的课程应该基于儿童本能,源于儿童生活,而教学应该成为含有理智努力的活动.杜威的这种兴趣观集中体现了他的一元论哲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实现了从社会到儿童,从目的到生成的观念性转变,但是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囿于个人兴趣或导致外部赏罚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奖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管理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在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使得奖励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本运用心理学原理阐释了奖励实施策略,对领导科学运用这一激励方式,提高奖励的效果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记者在采访中心理因素的把握和调整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发展到今天,不懂心理学,不能训练和调整自己的心理,不能识别和掌握采访对象内心活动,就很难成为一名好记者。因此,当代许多记者都在自己的著作和谈话中强调"要懂点心理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归因方式是形成幼儿习得性无助的重要因素。习得性无助会导致幼儿低成就动机水平、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悲观、负性的情绪。缓解幼儿习得性无助有以下策略:通过游戏活动创造成功体验,增强幼儿自我效能感;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渗透正能量,做好幼儿的榜样示范;在绘本教学活动中产生移情,引导幼儿积极归因。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但当他们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一个儿童的注意力水平是他能否学习好和心智发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原理和教学实践上看,情感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校智育具有全面而有效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就会"自然日长月化","其进自不能已".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以情施教,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提高学习效率.情绪能把智力活动中活动的结果转化为有效的强化物.  相似文献   

16.
对赏罚在治军,作战中的作用,先秦军事家们是十分重视的。在他们的作里有很多关于赏罚的论述。诸如赏罚的意义,赏罚对人的作用,实施赏罚的原则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赏罚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它们对继承古代优秀化遗产,发展我国管理心理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赏罚分明,赏罚有信,这是班主任有效治理班级、管理学生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笔者更倾向于用奖励的方法去达到教育目的。正如清朝的一位教育家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激励,正面的激励(奖励)就如冬天的一抹暖阳,会抚平学生  相似文献   

18.
儿童生来就充满着生机的冲动,有要做事的天然欲望,对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课堂中的活动不能放得太多,也不能收得太紧,要把握好分寸,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将形式与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有效对接,使活动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9.
<正>好的课堂要讲究分寸,把握好度。一、奖励有度,处理好奖品与导向的关系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爱动,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有时会花费心思准备各种小奖品。这些奖品着实让学生喜爱,可个别教师由于不能适时适度地运用奖品,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颁奖会。这样的奖励就过了度,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20.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