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谦  刘琨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4):94-94,114
目的:讨论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移位腓骨骨折解剖复位的重要性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4年7月对腓骨骨折有移位的踝关节骨折136例,按Werbr和Danis踝关节骨折分型:B型79例,C型57例。均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对照组100例行髓内针固定,治疗组36例用钢板内固定,腓骨尽量要求解剖复位。结果:两组均获得随访,36例腓骨达到了解剖复位,其功能恢复满意率100%,100例腓骨有短缩其功能满意率55%。结论:踝关节骨折中移位腓骨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适应征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率,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骨折愈合时间为8~15周.按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95分(78~100分),优良率为95.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用于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胫骨多段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配合分期用药的治疗方法治疗胫骨多段骨折40例。结果本组40例经6~20月随访,伤口一期愈合38例;浅表感染1例,经换药后愈合。36例骨折在3~10个月愈合,1例延期愈合,1例不愈合,经再次手术植骨后愈合。均达解剖对位,膝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胫骨多段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桡神经损伤.多发生于肱骨骨干中下1/3骨折或髁上骨折.可分断裂伤和挫伤,关于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早期可行神经缝合,神经松解、神经移位术,晚期可行肌腱转移术,手术指征适用于桡神经伤缺过多,不能缝合或缝合一处以上术后功能未恢复者。手术目的在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长乐县一位因车祸致使右髌骨骨折的年青人,从千里之外慕名住进了福建省尤溪县医院。手术之后,移位了2.5厘米的骨折块复位了,结果仅住院8天就能拄着拐杖行走了,一个月后,他便甩掉了拐杖。 尤溪县城关地区年逾六旬的潘儒朝老人,不慎摔倒,导致右髌骨骨折,分离移位了3厘米。通过手术治疗,未经住院就可以回家休息了。时过一个月,患者关节功能屈曲活动恢复到了90度,康复如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编扎髌前筋膜加Cable钢缆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3年收治的72例各种有移位髌骨骨折用可吸收线编扎髌前筋膜加Cable钢缆内固定,随访后按骨折复位,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和行走功能等方面进行评定.结果:采用可吸收线编扎髌前筋膜加Cable钢缆治疗的各种移位髌骨骨折,具有骨折复位良好,骨折愈合快,膝关节活动功能好的优点.结论:可吸收线编扎髌前筋膜加Cable钢缆治疗髌骨骨折,操作方便,固定牢固,术后不用外固定,术后可及早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促进功能恢复,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跟骨关节内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0%[1],距下关节骨折常伴有跟骰关节损伤,骨折移位.近年来,临床上大多采用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糖尿病跟骨骨折的患者,由于病情的特殊性加之临床上有一些手术并发症未能很好的解决,内固定手术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异形钛板内固定治疗13例涉及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病例,传统的治疗方法:①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不能保证骨折端的正确对位,而且又由于石膏外固定后使患肢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导致废用性的踝关节、膝关节僵直,血液循环障碍,使骨折部位不能正常塑形愈合。②  相似文献   

9.
外踝长度的改变主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外踝长度缩短 ,如先天发育异常、外踝骨折后畸形愈合等 ,腓骨下 1/ 3骨折未经妥善治疗所造成的外踝上移、切除或移植腓骨时截骨平面过低所造成的外踝上移等也会使外踝长度缩短。由于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的 3.92 % ,所以踝关节骨折所造成的外踝短缩最常见。过去由于对外踝在踝关节稳定中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 ,临床上只注重内踝骨折的解剖复位 ,许多外踝短缩的病人没有得到妥善治疗 ,以至于大多数病人都出现了踝关节不稳、行走困难、踝部疼痛等并发症 ,最终产生骨性关节炎[1] 。自从带…  相似文献   

10.
儿童胫腓骨远端粉碎骨折(Pilon骨折)是临床上治疗比较困难的疾病。我院应用自制穿针器闭合复位穿针治疗12例儿童胫腓骨远端粉碎骨折,并经随访和骨骺生长情况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1990.2~1997.4月,我科共收治12例儿童骨折。男10例,女2例;年龄8~14岁,平均为1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高空坠落4例;滑倒扭伤2例。骨折类型(AO分型):Ⅰ型骨折无明显移位3例;Ⅱ型骨折端明显移位5例;Ⅲ型粉碎性骨折4例。 1.2 手术方法 穿针器的制作:取直径2.0cm粗.长18.0cm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于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以伤侧下肢的持续牵引复位固定为主,骨折或脱位的复位时间长,效果差,不利于功能康复。虽然很多文献中均有早期复位的要求,但未见急诊复位者。自94年至97年,作者采用推管内麻醉下对有移位的不稳定骨盆骨折进行急诊复位共8例,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肱骨髁间骨折较为少见,只占全身骨折0.47%。但由于骨折块粉碎,侵袭关节,整复困难,固定不稳,严重地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疗效多不满意。多年以来,各家对此骨折持有分歧意见。髁间骨折系关节内骨折,无论应用手术或非手术疗法,均有其优缺点。我院于1982年以来,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对肱骨髁间骨折改用手术整复,夹板外固定和尺骨鹰嘴牵引方法,共治疗28例患者,达到85%病例获得满意效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既能达到复位满意,固定稳妥,早期活动,功能恢复良好成效,又克服了关节附近粘连和伤口感染缺点,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钢板内固定、PFNA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万载县中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和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对比二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占比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损伤小、恢复时间短,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三角肌微创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例为2016年05月至2017年06月肱骨近端骨折60例本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患者选择并接受经三角肌微创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A组),30例患者选择并接受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随访12-15个月,随访内容包含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肩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与B组对比:A组在手术室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6月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三角肌微创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其治疗效果优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成人新鲜齿状突Ⅱ型、浅Ⅲ型骨折,在C形臂X线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随访8个月~5年4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例因合并颅脑损伤者遗留头痛、头晕。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最佳选择,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靠及愈合率高等优点,正确的选择适应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的手术设计在治疗严重烧伤后踝关节挛缩中的作用。创新点:首次将3D打印模型应用于矫正严重烧伤后踝关节挛缩手术设计中。3D打印模型辅助手术设计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0名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3D打印模型进行手术设计,将患者分为两组(3D打印模型组和传统手术组)。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手术时间。其他结局指标包括跖胫骨角(MTA)、踝关节活动范围(ROM)、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AOFAS scores)、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结论:与传统术前手术计划相比,使用定制3D打印模型的手术设计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两组踝关节运动和功能方面改善程度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改良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zker分型为5.6型)。方法:于05-08年采用膝膝前外侧切口和后内侧切口,内侧应用上肢有限接触加压钢板(LC-DCP)或1/3半管钢板,外侧应用胫骨外侧支撑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1例,术后早期CPM机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所有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拍片显示均恢复了下肢的力线。根据Rasmussen评分,优良9例,占81.8%,一般2例,占18.1%。结论:通过改良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恢复了膝关节的力线,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固固定,减少了单外侧固定再移位的发生,通过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后 ,由于受其内侧附着肌肉的收缩牵拉 ,骨折碎片形成比较复杂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移位 ,临床复位及固定困难均较大 我科自 2 0 0 1年 6月以来 ,尝试使用小块钛网于下颌骨颏部较复杂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共治疗 5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1例 ;致伤原因 :车祸伤 3例 ,工伤 (高处坠落 ) 1例 ,煤矿塌方砸伤 1例 ;骨折情况 :骨折后的下颌骨均多于 4块 ,骨折线不规则 ,最严重的患者颏部骨折碎片达 8块 ;伤后手术时间为 1周至 1月不等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咬合错乱及颏部畸形 1…  相似文献   

19.
收集满足纳入标准的97例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发现26例骨折出现再次移位,记录导致骨折再次移位的各项潜在危险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与再次移位的相关性。通过卡方检验或t检验,初步筛选出五项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始移位程度、复位后成角、坎特伯雷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始移位程度、复位后成角和坎特伯雷指数是再次移位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点与前后联合小切口手术入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76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个月。依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82.89%(63/76)。结论对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软组织剥离少,手术野暴露清晰,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