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客体、认识对象与认识背景客体、认识对象与认识背景是一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认识论范畴,然而这组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往并未搞清楚。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人们在定义客体范畴时往往将它等同于认识对象,似乎客体就是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就是客体(类似“客体是与主体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存在”的提法很多,这里仅举一例)。这  相似文献   

2.
杨军  徐涛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2):32-34
人的活动包括客观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统一于人的客观实践活动之中;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统一于人的主观认识活动之中。实践客体是自然存在,认识客体是实践活动。正确把握马克思的认识客体观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客体、认识对象与认识背景客体、认识对象与认识背景是一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认识论范畴,然而这组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往并未搞清楚.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人们在定义客体范畴时往往将它等同于认识对象,似乎客体就是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就是客体(类似"客体是与主体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存在"的提法很多,这里仅举一例).这样,客体的丰富内容就被削减了,本来是属于客体一部分而又与认识对象范畴有着不同内涵的认识背景范畴也失去了在认识论范畴体系中应有的位置.不言而喻,本文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讨论以上诸范畴之间的关系,明确认识背景范畴在认识论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由于科学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多地要通过认识工具和客体打交道,因而直接的认识对象常常是书籍、声音、图象,而不是现实客体。主体通过这些信息符号去认识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由此可见,认识具有间接性。间接认识可以使主体在短期内接受前人的思想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客体的认识程度,扩大对客体的认识范围,同时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认识论,一般说来,是关于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的学问。人类的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都是在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的相互关系中发生和发展,因而,研究哲学认识论,首先便要区分认识者和认识对象,没有这种区分便不能考察它们的关系。在哲学认识论中,我们通常称认识者为认识主体,认识对象或被认识者为认识客体。在认识论理论体系中,主体和客体是逻辑的出发点,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和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就这一意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下半叶给人们提供的普遍系统论和控制论,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邓小平作为这个时代的伟人,他不仅十分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而且还将这一崭新的思维方法运用到领导工作之中。控制论的创始者把那些内容要素和结构尚不清楚,或不能直接了解的认识客体即系统称为黑箱(即黑系统)。黑箱是相对于认识客体而言的。当主体认识对某客体一无所知时,这时的客体为黑箱。当认识能力提高后,对客体有一定的认识,但知之不多,此时客体称为灰箱(即灰系统);一旦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完全明白客体,客体…  相似文献   

8.
着手研究,先要确定研究的客体及对象。 客体在哲学上可以理解为客观现实的一部分,它在一定阶段是人——社会的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对象。认识对象是有经验记载的、列入人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按既定目的加以研究的客体的各个侧面、特性和关系。随着对客体的认识的发展,会展现出客体的一些新的侧面,这些侧面就会成为认识对象。所以,研究对象是比研究客体更小的一个概念。对象是客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一个成分。例如,研究客体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而研究对象则只能是教学方法(教学过  相似文献   

9.
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观念的把握。在复杂的认识运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有许多矛盾的特点。一方面,客体制约着主体形成一定的认识内容;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观念的方式扬弃着直观客体,使之在观念的运动中一步一步向实践趋近,这就使认识运动产生了既扬弃主体的主观性的片面  相似文献   

10.
历史认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运用历史认识工具、历史认知图式和史料、历史遗存物去实现客观历史实在的重构,是史学主体通过史料中介对史学客体的能动反映.探讨史学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批判地汲取实证主义、主观主义等传统史学的精华,对史学认识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实证主义、主观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阐明了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真正做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方法是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的认识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郑长龙一、认识方法是学生认识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包括二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联系认识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主体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也包括二要素:认识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是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卢卡奇认为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在无产阶级意识中得到统一。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要经过直观、反思、总体认识等层次,而反映论具有僵硬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3.
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恩格斯写作是写作的主体(人,人的大脑)对客体(客观外物)的描述和再现,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认识,是主体对来自于客体信息的观念的把握。然而,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和把握,或者说使主体与客体融合起来,联...  相似文献   

14.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观念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现存的状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了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依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是又不能简单、直接、完全地归结于实践。因此要充分地说明主体观念反映客体的认识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还必须从主体本身入手。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结构及其建构过程的考察,从另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技术对包括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与认识中介在内的整个认识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各种认识要素都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在认识主体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使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增强;"自然人"的认识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人工智能体正将成为新的认识主体;认识主体的知识来源发生了变化,已经从"有机"走向"无机",且认识主体的认识方式实现了逻辑计算认识的"转向"。在认识客体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延展了认识客体的范畴;导致了对认识客体"实在性"质疑的增加。在认识中介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由客观世界向认识主体的信息传递单向线性路径发生了改变,更多体现的是认识结构三要素间的"交互性"特征;它还使认识中介的信息承载力得到大幅提升,且"智能性"特征愈来愈明显。  相似文献   

16.
论历史客体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群)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对于所有五官健全的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无限多样的世界。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直接感知客体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形相和硬度等性质,形成对客体的表象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达到对客体的本质的认识,形成认识的全部丰富内容。作为认识的主体,绝大多数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既不认为自己可能缺少什么感官,不能感知可能存在的相应对象和属性,也不认为认识客体会有什么不能被感知的属性。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相信或不怀疑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相信或不怀疑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在我们的哲学工作者当中也不是没有类似看法的。有的论者认为,把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知  相似文献   

18.
一、课程、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课程实施最主要、最基本、最普通的活动形态是教学。教学过程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了课程实施的本质与价值。二、课程实施本质的思辨1.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客体具有区别于一般客体实际的独特性质:(1)替代性,知识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替代了知识所反映的客观实际;(2)中介性,在教学过程中以认识知识作为中介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3)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特定的认识目的选择特定的认识客体。2.教学是特殊…  相似文献   

19.
论主体及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主体是人。主体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是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它主要包括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必须具体化和历史化,主体与客体的分化是两者联系的前提,主体以特定的方式“再现”客体的信息,是联系的首要条件,即要求客体信息的发送方式和量值与主体的接受能力相对应,其基础是主体与客体在物质性结构和功能结构两方面的对应。文章将主体——客体联系划分为前经典形式、经典形式和非经典形式,认为牛顿力学是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非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从时空框架、主客体区分和认识中介三方面探讨了经典向非经典形式的转变。提出认识不是客体的“纯粹情态”,而是主体与客体、时空框架、认识中介等多因素的综合效应。非经典形式将影响思维变革,促使思维方式进一步由单向线性转为非线性的多因素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