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官绅考察是清末中国学习日本的途径之一,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以直隶作为代表,从中可以看出,官绅赴日考察对近代教育影响的机制主要有心理机制——直隶官绅赴日考察与教育观念之转变;权责机制——直隶官绅考察后之任职;行动机制——直隶官绅考察后之教育活动。三层面机制的相互联动保证了"影响"产生的媒介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是提高省域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快推进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省域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是省级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诉求,是省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求,更是省级研究生教育科学决策的要求。质量监控具有对省域研究生教育形势研判、问题诊断、动态预警与调控功能。省域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由于起步较晚,存在外部监控占主导,要素功能离散、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质量监控标准、优化质量监控过程、提升内部质量保障能力、加强质量保障协同等路径提升省域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效能。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智库,而推进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是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省域教育科学发展以及提升其自身生存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着力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建研究范式,实现"四个转变";二是凝练方向,打造高水平特色研究团队;三是加强协同创新,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四是凝聚力量,建立完善的智库工作体系;五是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增强大数据时代研究能力;六是优化内外部体制机制,构建有利于教育智库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教育设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体系,从而使河北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强化责任,抓住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管理。根据《意见》,各地要强化责任,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职责和工作任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  相似文献   

6.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是中国教育行政体系的重要一环。民国时期,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历经七次大的改革。这一历程反映了环境变化与问题需求驱动的动因逻辑,政治目标与教育目标交错的目标逻辑,断裂变迁与路径依赖嵌套的策略逻辑。改革历程呈现探寻独立、日趋专业、渐趋规范、管办评一体等显著特征。从历史上看,这一机构改革对民国地方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区教育均有一定影响。展望未来,应以史为镜:强化省级教育统筹,引领省域教育发展;加强行政组织建设,提升教育行政效率;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理性看待既有角色,逐步促进管办评分离;加强省级教育督导,完善问责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7.
由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型是提升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关键。当前省域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着行政制度条块分割、善治制度基础欠缺、管理主体单一、办学封闭、体制僵化等问题。在未来的省域职业教育治理中,应通过落实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合理配置多元主体的职责与权益、加强制度能力和协调机制建设、强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进职业院校依法治校进程等策略,来激发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8.
清末,主管教育(当时称学务)的部门,中央一级的称“学部”,省叫“提学使司”,县称“劝学所”。各级都设有视学,省视学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检查,对各县教育作出全面的评价。因当时教育是知县(县太爷)直接管好,所以对知县,好的表彰、记功;差的批评、记过。下边摘引宣统元年(1909)《山西教育官报》(全省教育刊物)所载省提学使司上书省督抚,(省行政长官),关于各知县办理教育的评估呈请。这一年,全省表彰、记功的,14个县,批评、记过的16个县,均写清知县姓名、评语。中等的未列。  相似文献   

9.
直隶地方官对宪政的认知体现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加强政治新体制的建设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将地方自治和谘议局建设作为官绅相资为治之机关.直隶地方官十分注重宪政知识的宣传,并使其成为直隶宪政改革较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在直隶宪政改革中,直隶基层官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一方面通过译介西方宪政书籍传播民主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宪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对策,加强了对基层改革的督导力度.  相似文献   

10.
论省域教育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作斌 《教育研究》2006,27(10):49-54
省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具有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管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区域之间的非均衡性和纵向层级上运行的延展性等特点。当前,省域教育面临城乡教育之间发展失衡、制度性障碍严重、师资队伍培养与管理明显弱化、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亟待优化等突出问题。推进省域教育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整体部署、梯度推进、错位发展”战略,在发展的对策上应更加注重农村、师资、公平、创新和统筹。  相似文献   

11.
政府技术效率缘起政府效率,是能够用硬指标量化的政府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构造政府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能够用于测度2001-2009年间中国大陆省级地方政府技术效率。测度结果表明:在整体层面上,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的高技术效率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精简和高效工资投入;在省域层面上,中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技术效率始终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大部分省级政府技术效率有所提高,比较而言,东中部地区的政府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且相差不大,西部地区则相对很低。  相似文献   

12.
《顺直临时省议会法》是辛亥革命后,顺直临时省议会于1912年7月议决的地方性议会法规。《省议会暂行法》是1913年4月2日由袁世凯政府公布施行的全国统一的省议会法。二者都是关于地方议会组织运行的法律规定,将其进行文本比较不难发现,其有同有异,而最大的区别是议会权限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民初由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时期立法权与行政权博弈的结果,是袁世凯政府与参议院、制宪会议间权力争逐在地方上的投影。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广西省临时参议会与省政府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其原因是:由于省临时参议会和省政府对于省临时参议会的性质、职权的认识不统一;省政府对省临时参议会的决议案实施不力加剧了双方的冲突;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李任仁与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在学理、政见、利益上的一系列矛盾,构成了民意机关与政府机关对立的深层原因。冲突的存在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民意机关的省临时参议会制度尽管从表面上已经建立,但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之际,各省咨议局应运而生。河南咨议局在抚署官员的筹办和各地绅民的配合下,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1909年到1911年短短两年中,经过前期的设立筹办处,选举咨议局议员,到正式开会,讨论各方议案。中间又发起了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最后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散。作为近代河南的民主尝试,这一小步的作用不能小看。  相似文献   

15.
人才引进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地方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往往存在盲目引进、评价体系不健全、忽视后续培养等问题,导致人才闲置甚至流失。结合地方高校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旨在使人才引进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化进程急速加快的今天,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经济圈建设的理论。结合安徽省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实际,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对十七大中提出的“经济圈”理论进行尝试性的解读,试图寻求中部省份发展的理论新模式,也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化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电视节目编排策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节目编排在实践中已有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在理念上也得到了初步的梳理。节目编排巧妙合理能使节目在电视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因此,制定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讲究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对我们的电视节目编排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省域开放大学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好电大队伍向开放大学队伍转型和根据开放大学的任务要求优化队伍配置两大问题。应从系统观的视角思考省域开放大学的队伍建设,并提出省域开放大学队伍建设的素质提升、优化整合和开放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省属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和必要。省属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用度;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要推进体制及机制创新,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效益;要营造和谐环境,积极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由于当前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本文把低碳概念添加到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中,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级地区(包括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综合评价,目的在于让政策制定者认识到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根据分析结果找出自己的问题症结,更好的贯彻实施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