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材质、种类和形制、纹饰、琢工和沁色五个方面。现在学术界在传统的古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使用了矿物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方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玉器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社会思想观念,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玉器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的曙光、玉器与儒家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玉器时代的提出和玉石之路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赵荦 《金秋科苑》2008,(24):173-174
古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材质、种类和形制、纹饰、琢工和沁色五个方面。现在学术界在传统的古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使用了矿物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方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玉器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社会思想观念,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玉器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的曙光、玉器与儒家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玉器时代的提出和玉石之路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近况 1、整体状况——热点持续不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之前,国内考古学者对考古资料进行的研究,多集中于通过对出土陶器的类型学分析,研究考古学文化的谱系。近20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全国各地有关中国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科学家从人类文化生态学研究中逐渐建立起了一门学科——环境考古学。60年代,欧美的一些学者提出考古学不能仅以单纯的出土器物作为研究目标和方法,还应注意“考古学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加强了考古学与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开展有意识的、系统的探索。目前,环境考古正逐渐成为考古界关注的热点。简单地说,环境考古学是将考古学、地学、动物学和植物学  相似文献   

5.
正1《中国玉器时代与玉文化》的学术地位与内涵2016年年底,由汪久文先生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时代与玉文化》一书出版了,这本既在社会科学领域又在自然科学领域引起了一定反响的学术专著是一本跨学科、跨时代的重要著作。我们初步深入研读后,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强调。1.1跨学科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拓宽了学术视野,全面地论述了中国玉器时代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作者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势,从第四纪地质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6,(7)
中国的玉器发展到商代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用玉制度。妇好墓作为商代考古中的典型墓葬,其出土玉器的质量水平都极具代表性,体现了商代玉器的神秘化和神权政治、具有等级性和逐渐生活化的三大特征,其为后代玉器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玉器又作为这一时期大江南北特有的文化标志,书写了其灿烂辉煌的一页,至少八千年的用玉史,使玉文化从出生就为中华古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玉器以其精美绝伦、温润高洁的品质作为古人祭祀时通天神之媒介,掌握玉器的巫也逐渐演变为国家形式的王,以玉祭神、以玉通神现象的出现,人类从此便也步入了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旧石器考古学领域,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工作者.她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做出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她主持了我国多处重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勇攀高峰,开拓创新.取得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提升了我国lB石器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2004年她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  相似文献   

9.
朱泓  刘艳 《中国科学基金》2006,20(5):300-303
1 概况 考古学在我国历来被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于人文科学领域,但就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而言,已远远超出了人文科学的范畴。特别是近20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方法被应用到考古学领域之中,使当代考古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从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手段的应用方面来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考古学明显滞后于国际学科发展步伐,急需培养一批在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考古学各相关领域方面具有国际对话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在这种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从“九五”期间开始,我校考古学科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管委会专家们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说:“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此说不无道理。玉器的确深深溶入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将玉器“神话”了,几乎可以主宰人生。天然宝石是一种贵重的地质矿产资源,在已知的3000多种矿物中,可用作宝石的仅有20余种,可  相似文献   

11.
考古学界通常认为,中国古代玉器上的装饰花纹都是由手工制作或由进行单一运动的简单机械完成的。根据文字记录,在公元1世纪时西方社会出现了能集合两种以上机械运动的组合机械。然而,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美籍华人博士生陆述义研究后认为,中国人早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就发明了集合两种运动的组合机械,并将其运用于玉器雕刻。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了这一发现。  相似文献   

12.
从孔子时代已有对古物的关注,宋代以后更出现以”证经补史”为目的的金石学,但那都只能算考古学的萌芽。真正的近代考古学在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人中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双百”周年之际,国家提倡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考古学一时风头正盛,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一线田野考古还处于人才紧缺的现状,同时存在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该文通过获取最新的行业资讯,结合作者自身多年的求学和从业经验,分析中国田野考古行业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并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应对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有效促进田野考古人才在社会上的合理流动,改变行业人才紧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玉器又作为这一时期大江南北特有的文化标志,书写了其灿烂辉煌的一页,至少八千年的用玉史,使玉文化从出生就为中华古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玉器以其精美绝伦、温润高洁的品质作为古人祭祀时通天神之媒介,掌握玉器的巫也逐渐演变为国家形式的王,以玉祭神、以玉通神现象的出现,人类从此便也步入了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李艳阳 《科教文汇》2007,(12Z):168-168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玉器又作为这一时期大江南北特有的文化标志,书写了其灿烂辉煌的一页,至少八千年的用玉史,使玉文化从出生就为中华古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玉器以其精美绝伦、温润高洁的品质作为古人祭祀时通天神之媒介,掌握玉器的巫也逐渐演变为国家形式的王,以玉祭神、以玉通神现象的出现,人类从此便也步入了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良渚文化因玉器而彰显其精彩雅致,亦因玉器更令人觉得神秘莫测。良渚人精心制作的玉器里,珍藏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良渚人的信仰,他们的虔诚,都雕琢在那些晶莹的玉器之上。良渚人的希冀,他们的情怀,都包容在那些精美的玉器里。良渚人的崇玉文化良渚玉器器形繁多,主要有璧、琮、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半圆形器、环、镯、璜、玦、串饰和带钩等,以礼玉为主,也有人、蛙、鸟、鱼、龟、蝉等象形雕刻品。很多玉器上还雕刻有细腻的纹饰,而且多采用微刻方式表现,技艺精湛,以雕刻神人兽面像最是神秘,也最是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科技考古学的内容、国内外发展概况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科技考古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媛媛 《金秋科苑》2011,(10):128-130
2011年3月27日,"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荟萃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据悉,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展开,如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文化变化的特点、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展览在以文物展品为主的同时,还制作了大量的遗址、墓葬模型,加大了照片和插图等辅助展品的使用,并链接了多项科技考古内容,如田野考古技术设备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展示了考古空间信息技术、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化学成分和物质结构分析、木材与树木年轮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等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27日,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荟萃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据悉,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展开,如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文化变化的特点、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展览在以文物展品为主的同时,还制作了大量的遗址、墓葬模型,加大了照片和插图等辅助展品的使用,并链接了多项科技考古内容,如田野考古技术设备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展示了考古空间信息技术、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化学成分和物质结构分析、木材与树木年轮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等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