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佛教石窟源于印度,而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世为5~8世纪,最晚为16世纪。驰名全球的中国三大石窟为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2.
千佛崖石窟题材非常丰富,造像精美观,雕刻技艺精湛。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历经西魏、北周、隋等数代工匠的完善,丰富,到唐代时臻于极盛,许多有代表性的窟龛都开凿于这个时期。五代十国以后逐渐衰落,后在宋、元、明、清等时期又有雕凿,前后延续了1400多年,被誉为"历代石刻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新疆石窟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主要来自于古代聚居在我国新疆地区各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传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新疆石窟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极高的艺术水准,研究新疆石窟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对中国佛教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由常书鸿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石窟艺术》一书,以新疆地区各处重要石窟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内容和创作形式等方面对石窟艺术的历史文化特色加以说明.通过本书相关内容,既可对中国佛教的创始过程及发展演变加深了解,又可通过中国人民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以及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入,得以知晓其民族艺术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新疆石窟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主要来自于古代聚居在我国新疆地区各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传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新疆石窟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极高的艺术水准,研究新疆石窟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对中国佛教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由常书鸿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石窟艺术》一书,以新疆地区各处重要石窟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内容和创作形式等方面对石窟艺术的历史文化特色加以说明.通过本书相关内容,既可对中国佛教的创始过程及发展演变加深了解,又可通过中国人民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以及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入,得以知晓其民族艺术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18,(17):76-77
在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约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云冈石窟自北魏略数已跨越1500年,成为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延绵1公里,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的时间雕凿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它被誉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窟区自东而西根据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因此,云冈石窟于1961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忠将 《知识窗》2005,(11):44-45
谜窟惊现 屯溪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2001年10月,当地农民在清除花山淤泥时,惊异发现花山石窟群并非天然而生的溶洞,而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开凿的洞窟,内壁上人工凿痕整齐美观、清晰可辨.地质学家据洞内35号石窟中一条5厘米的石钟乳初步考证,石窟群可能始建于1700多年前的晋朝,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品位最高、谜团最多、面积最大的古石窟遗址.  相似文献   

7.
又一个雨天,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黄继忠的心又飘到了云冈石窟———饱受风化之苦的石窟最怕雨水山西大同年平均降水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但对这座开凿于1500年前的砂岩质石窟而言,一场小雨也会带来损失。黄继忠曾和同事们在雨季做过统计,一个月降水量110毫米的情况下,云冈石窟五华洞前的一根立柱就会  相似文献   

8.
郑芳源 《百科知识》2021,(33):15-16
近年,文化复兴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实现文化复兴需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河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古塔资源更是丰富. 我国古塔是佛教传入中国时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历史上首座佛塔,建造于东汉时期.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佛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高处的佛图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刹,《洛阳伽蓝记》记永宁寺:"中有九层佛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舍去地一千尺."佛图也称"浮屠""浮图",即佛塔.印度浮图在两汉时期就与中国楼阁相结合;南北朝时期,印度传入的佛塔已经深度融入中国建筑,其建筑形式与象征意义更富中华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中,图案的融合是一项重要的装饰因素。佛教图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装饰图案的一种,在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具备重要的装饰作用。将佛教图案融入建筑装饰中,不仅能够使建筑作为有形载体,寄托美好的寓意,而且能够使图案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呈现出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本文针对建筑装饰中佛教图案的运用价值、运用方法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诚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6):148-149
佛塔建筑在除去本身存放舍利和佛教器物等等实际功能之外,还起到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展示功能和对佛教教义宣传作用.振风塔正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一座有特殊功能的塔,它本身是一种教义的宣扬,当时的统治者在其设计过程中加入了对佛像展示的功能,将整座佛塔彻底营造成一个佛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佛塔建筑在除去本身存放舍利和佛教器物等等实际功能之外,还起到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展示功能和对佛教教义宣传作用.振风塔正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一座有特殊功能的塔,它本身是一种教义的宣扬,当时的统治者在其设计过程中加入了对佛像展示的这样的功能,将整座佛塔彻彻底底营造成一个佛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王进玉 《今日科苑》2011,(18):81-82
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为什么修建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呢?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神秘的宗教传奇之外,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石窟的修建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榆林市石窟寺分布范围广,总共225处,保存至今的有98处。石窟寺的分布与诸多因素有关,本文利用1∶20万地质数据集和30 m分辨率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地形数据分析榆林石窟的开凿环境,研究石窟寺与河流沟谷及地层岩性的关系。利用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研究区石窟寺文化遗址的聚集程度以及石窟寺的分布方向和格局。综合研究区地貌、地层岩性和地层分区信息,探究榆林石窟寺分布依附的地质环境。通过研究得出:(1)榆林市石窟寺整体呈现不平衡的分布特征,石窟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河流水系发育最好的地方。(2)榆林市石窟寺分布格局与河流沟谷方向一致,随着沟谷缓冲区距离的增加,石窟寺数量呈递减的趋势。(3)榆林市石窟寺的分布与地层岩性有关。(4)榆林市整体上分别为5个地层大区,每个地层大区石窟寺分布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世俗化气息。本文阐述了大足石刻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世俗化历程.提示了佛教石窟艺术在与中国文化的彻底融合.以及在这种融合基础上展现出的佛教艺术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佛教既是宗教,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随着现代科学的进展,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中体现出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与科学形成了新的互补、互融的关系科学成为佛教文化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动力,佛教文化则以人文的、异质文化的因素补偿和激励着现代科学.佛教与科学的跨文化对话,对于促进科学事业和人类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冈石窟     
《金秋科苑》2012,(21):94-95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位窟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  相似文献   

17.
王进玉 《百科知识》2000,(10):20-21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这些石窟虽规模悬殊,但同在古敦煌郡境内,它们地域相近,内容相同,风格相似,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统称为敦煌石窟。现共有洞窟812个、壁画约53,000平方米、彩塑约3000余身。洞窟文物蕴藏丰富,艺术精湛,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今年6月22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百年纪念日。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4世纪~14世纪的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具体资料及数据在建筑结构上对山西唐代五台山佛光寺,辽金时期大同华严寺,元代洪洞广胜寺三座佛教建筑加以比较区别,进一步了解这些伟大的建筑在结构工程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发展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现存的古建筑中,主要是以佛教建筑为主.佛教建筑中最有价值、保存数量最多的又以佛塔为主.佛塔从印度传入后,她参与了中国的历史,记载了中国的历史,也在中国的历史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适应历史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形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20.
《百科知识》2012,(8):66-68
正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在中国起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余年之久,尤以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最为盛行无数艺术工匠们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并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中国的特色,反映了中国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