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17,(4)
在中国蒙古族的远古时代中,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是采用敖包祭祀,敖包祭祀属于古老的萨满教信仰,在现在看来,敖包祭祀活动已经在慢慢的随着时间变迁,跟随变迁活动也包括祭祀仪式和敖包形制,但是在仪式和形制的变化下不变的是整体状态,敖包祭祀活动体现了蒙古族的生存方式和智慧,在现在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的环境下,人们在渐渐的探索,不断的了解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人的一种宗教习俗,本文章将通过对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文化的探究来分析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并且详细阐述敖包祭祀活动的仪式和对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的传承活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祭的物质条件是酒与肉。"汉代统治者仍秉持春秋时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执政理念,所以汉代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对神祇、山川和先人的祭祀。祭祀婚丧饮酒风俗庄严肃穆的祭祀酒俗在献祭的祭品中酒是不可或缺的。汉代皇帝立秋时要"上酎祭宗庙","酎"是一种经过多次复酿而成的上等美酒。除祭祀宗庙外,皇帝还要以酒祭天地、祭四方、  相似文献   

3.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3,(10):55-56
所谓祭鬼,即祭祀已故的先人,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它离开人体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由于阴魂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想象它们一定生活在漆黑一团的世界中,即所谓的阴间。"祭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后人对先人的崇敬、缅怀和思念的情感。古人的"祭鬼",主要是祭祀已故的亲朋好友和名扬千古  相似文献   

4.
何君丽 《科教文汇》2011,(35):62-62,74
《诗经》中有不少反映祭祀诗的内容,写的是人神相接、上通天帝,通过赞颂神灵来祈福禳灾。本文从祭祀诗的内容、目的和刻画形象的方法等方面探讨祭祀诗,分析其所反映对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创作目的的政治性和功利性、描绘神灵形象的抽象性和模糊性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吃肉为什么叫"打牙祭"呢?首先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过去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总要特别想法子弄点好吃的.那时候,所谓好吃的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先当然要想到祖先,要先献给祖先——祭祀.  相似文献   

6.
插箭节是甘青川一带牧区、半农半牧区藏族百姓的传统节日,是藏族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由祭祀仪式衍化而成的节日.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地区上塔洼庄子为田野考察点,就这一承载了当地藏族人民宇宙观和价值观的宗教仪式,从源起与传承、空间和时间及庄重严格的祭祀程序等方面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7.
岭南广府祭祀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体现,研究岭南广府传统祭祀建筑正脊类型演变过程,对典型的广府祭祀建筑正脊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岭南广府祭祀建筑产生了多层的庐式民居和碉楼建筑,配以雕制精细的正脊,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的一支奇葩。为了提高设计的美观度和强度,重点分析了Delaunay三角网结构正脊类型和钢管柱-H形梁翼缘正脊类型,得到岭南广府传统祭祀建筑正脊试件结构剩余抗拉强度与承载力数值分析结果,优化了广府祭祀建筑正脊结构设计,通过对岭南广府传统祭祀建筑正脊类型演变分析,优化了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8.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为古蜀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青铜纵目人面像可能是古蜀先民祭祀时木质或石质或泥质人像佩戴的青铜面像,应是祭祀时的重要主体。青铜大立人像具有明显的祭祀特征,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其"环管状"手势应为祭祀或巫术需要,可能反应了古蜀先民原始的宇宙观。青铜神树应是巫师或祭司在祭祀仪式上用以沟通天地的道具,是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崇拜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祭祀的产生与人类早  相似文献   

10.
巫教被认为是朝鲜民族的原生性宗教,始于古代而长期存在于民间,在它的祭祀仪式中,音乐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这种音乐被称为巫乐。巫乐除了作为巫教的宣传工具外,还对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影响颇深。从上古时期与三国时代的祭祀仪式和乐舞中,以及在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俗乐中,可以分辨出许多巫乐的因素,由此来论述巫乐对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玛雅人的祭祀活动,一般在金字塔顶部的神庙中进行,那么祭祀雨神的“圣井“又是怎么一回事?玛雅文明诞生于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降水应当丰沛,为何还要求雨?那种蓝色染料究竟是如何制作出的?又是如何让色彩长久“保鲜“的?这一系列的疑问,让人们急切想知道答案。  相似文献   

12.
玛雅人的祭祀活动,一般在金字塔顶部的神庙中进行,那么祭祀雨神的"圣井"又是怎么一回事?玛雅文明诞生于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降水应当丰沛,为何还要求雨?那种蓝色染料究竟是如何制作出的?又是如何让色彩长久"保鲜"的?这一系列的疑问,让人们急切想知道答案。  相似文献   

13.
祭祀探古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3,(17):49-50
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即所谓人死后化作的鬼魂)、自然神(即自然现象衍生的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的山顶洞内发现的距今约3.4万~2.7万年的原始人类,就已经产生了原始  相似文献   

14.
王成云 《中国科技信息》2006,(18):231-231,233
文中所提细胞殡葬卡为中国专利产品,该产品是将去世人的细胞组织及生前生命信息长久储存在卡状物里作为殡葬祭祀用品,其具有纪念、寄思、保值及科研之功能,是未来人类殡葬和祭祀发展的趋势,是人类殡葬的最终归处。  相似文献   

15.
独具特色的济渎庙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不仅公是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祭祀文化和建筑艺术等最好的裁体,为今天的艺术研究提供了最生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萨满教作为一种远古宗教,它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远古少数民族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与死亡的敬畏。因此古代少数民族在造就出萨满教之际,就赋予它一项重要的职责——祭祀。从古至今,萨满教历经沧桑变化,从起源到兴盛再到没落,但祭祀却是它一成不变的天职。祭天仪式如果从祭祀的角度来看,萨满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更像是一项远古的巫术。它的每一项仪式都充满着神灵色彩,祭祀的对象也不仅限于  相似文献   

17.
胡丹 《科教文汇》2008,(3):162-162
《礼记·祭义》是对祭祀意义的阐述。通过对祭祀活动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两个至关重要的社会理念一“敬”与“孝”,它们赋予祭祀活动深刻的规范内涵,从其形式到内容,都明显地带有制约人的行为以及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墨西哥东北部的尤卡坦半岛是玛雅古代文明的中心,这里有湮没在丛林中而无人问津的金字塔,有城市废墟和16世纪中叶占领这个国家的西班牙征服者的古堡.这是一个存在不少谜团而未经探索的世界.2004年年末,俄罗斯<总结>杂志派一名记者随同俄罗斯水下协会考察队到过尤卡坦,他还同科学家们一道身背水中呼吸器下到神秘而瘆人、被称为塞诺特的水井里.这种塞诺特被认为是玛雅人的祭祀场所.  相似文献   

19.
李洪潮  杨新丽  崔明昆 《资源科学》2010,32(6):1072-1076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贞,隐喻着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以及多子多福,家族繁盛的愿望,而新婚夫妇敬“三道茶”则表达了新人对长辈的感激。如今的白族婚礼中的茶文化几乎消失殆尽;③茶在祭祀亡灵、本主、祖先和土地神中象征祭祀对象的永恒和死而复生,及其对人们的庇护。虽然村寨中祭祀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但其中的茶文化内涵在进一步淡化。从大罗村白族茶文化的变迁中折射出当代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丧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贞,隐喻着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以及多子多福,家族繁盛的愿望,而新婚夫妇敬"三道茶"则表达了新人对长辈的感激。如今的白族婚礼中的茶文化几乎消失殆尽;③茶在祭祀亡灵、本主、祖先和土地神中象征祭祀对象的永恒和死而复生,及其对人们的庇护。虽然村寨中祭祀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但其中的茶文化内涵在进一步淡化。从大罗村白族茶文化的变迁中折射出当代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丧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