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会屈己     
正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1084年,苏轼乘船路过金陵时,王安石穿着平民服装、骑着驴子来到江边拜访。王安石主动拜访苏轼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一,王安石曾官至宰相,而当时的苏轼不过是一个级别极低的贬官。其二,王安石算是长辈。然而,王安石愿意屈己,而且做得一点也不勉强。张友鸾是民国时代最有影响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若不是因为政见不同.苏轼与王安石绝对能成为知音挚友。他们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苏轼自幼博览群书.21岁考中进士.深受欧阳修等老前辈的赏识。他们两人.相会之前就已熟知对方大名.相互倾慕.可谓神交已久.  相似文献   

3.
当年在历史课上学习王安石变法时,王安石是以高大全的改革家形象进入我脑海的,自然就“爱屋及鸟”地顺带着向他的老板宋神宗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当时觉得这个皇帝不但有大刀阔斧搞改革的魄力,还挺会起名号的,不叫文宗,也不叫武宗,不叫高宗,也不叫中宗,却别出心裁地起了个神宗,让人立马因为和神仙沾边而高看他一眼。  相似文献   

4.
吴蔚 《知识窗》2008,(3):13-13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相似文献   

5.
姚丁杨 《百科知识》2011,(24):20-21
沈括,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全才。沈括早年支持王安石变法,晚年退出政界,隐居在江苏镇江梦溪园,写出了辉煌巨著《梦溪笔谈》(以下简称《笔谈》)。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可谓浩瀚纷繁,数量庞大,而作为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游记散文中的山水游记,占有重要的地位,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面对这么多的山水游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按文学性的强弱可分为文学游记和舆地游记两大类,就文学游记本身而言,又可分为再现型、表现型游记、文化型游记.……  相似文献   

7.
正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声誉极高,但仕途却十分坎坷。因政见不同又不趋炎附势,一再遭新党、旧党排挤,并被一贬再贬。苏轼最后被贬到不毛之地海南时,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至雷州。那年五月,两人在藤州相遇,一起吃面。两兄弟的性情大相径庭。苏轼高旷豁达,苏辙却总是思虑重重,忧郁不已。于是,当他们处于同样的境遇时,反应也大不相同。苏轼端起"粗恶不可食"的面条,三口两口就下了肚;苏辙却放下筷子,不住地叹气。苏轼看见弟弟的样子,诙谐地问道:"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相似文献   

8.
提到商鞅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这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后世研究商鞅变法归纳了很多思想,比如商鞅的经济思想法制思想、重农思想等,其中治理民众的思想尤其值得关注,主要有去礼乐尚法治、禁诗书贱学问、重视一言一教等商鞅在变法当中提出并实践的这些治民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其变法的成果,而且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也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惠 《科教文汇》2013,(10):110-110,112
提到商鞅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这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后世研究商鞅变法归纳了很多思想,比如商鞅的经济思想法制思想、重农思想等,其中治理民众的思想尤其值得关注,主要有去礼乐尚法治、禁诗书贱学问、重视一言一教等商鞅在变法当中提出并实践的这些治民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其变法的成果,而且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也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对"诗"与"画"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的探讨中,苏轼和莱辛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苏轼的"诗画同律"说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对诗与画的关系做出了迥然不同的分析,这与中西方在艺术实践、理论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有密切关系.中西方在艺术实践、理论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是苏轼与莱辛诗画关系论迥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伤人的石头     
近来读史,读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  相似文献   

12.
栗文杰 《科教文汇》2010,(7):53-53,58
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影 《百科知识》2016,(4):8-11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它上承春秋乱世,后启大秦帝国,中续百家争鸣,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随着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的热播,诸侯争霸、风云变幻、战事频起的战国时期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那些电视剧中展现的生活是真实的吗?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本刊特别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介绍,力图从服饰、饮食等角度,为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提及苏轼,历史长河里会拍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赤壁怒涛,岁月漫路上会洒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月光,众人在怒涛里迎立,在月光下沉沦.这位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的北宋大文豪,年少成名,享誉文坛,却一生都在宦海里浮沉.在人生的过山车里,他曾抵达权力高位,也曾流放荒蛮低地;但天性乐观的"老饕"苏轼,让"煎"与"熬"都成为烹调美味的方式,在苦中作乐,在失衡中寻找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史中,苏轼无疑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千古传诵,经久不衰。"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宋史本传》)在当时北宋全国、西夏、辽各国,上至王公下至普通百姓,都以能获赠苏轼诗文为人生之最大荣幸,以读其诗文为最大乐事。  相似文献   

17.
维新变法时期是刘光蕡践行西学的主要时期,他在教育改革及筹办实业层面大力推广西学,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西学,通汇时务,成为当时宣传西学的重要人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浅析了维新变法时期刘光蕡践行西学的方式,通过宣传践行推广西学,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贯通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8.
苏轼、辛弃疾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两人都在词这种文学体裁上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现就两人的词风进行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19.
苏轼游月宫     
正苏轼写完了《水调歌头》后,忍不住想去月宫看一看。于是他驾着遁光直奔月宫。月球的神仙们久闻苏轼的大名,他们知道苏轼已经下榻月宫,纷纷来到月宫。嫦娥娘娘盛情款待了苏轼,还请他品尝天间美味。一桌菜上齐之后,苏轼傻眼了,这一桌菜全是石头做的!苏轼硬着头皮尝了尝,牙齿被磕得"咯咯"响,只好对娘娘  相似文献   

20.
秦国在战国时期,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比其它六国要落后.当时,秦国奴隶制的经济基础虽然瓦解了,但旧贵族势力还相当强,政权长期控制在他们手里,阻碍了经济发展,政治上也得不到改革,地主阶级仍处于无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